企业重组与品牌成长

组合投资和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名牌商标的综合实力和企业形象,从而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条件。美国的第四次并购浪潮给股东、企业、社会和员工带来了良好的收益。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专家评估,从1981到1986,主要表现为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创造了约1620亿美元的股东权益价值,其中270亿美元直接来自资本运作。具体到某个企业,资本运营也会带来资金效率的提高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资本运营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一定的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利用闲置资本,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可以进行重组。改制重组就是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变为现代公司制企业。有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制下,产权主体多元化,组织机构和企业资源都是新组合的。重组和改组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活力。为品牌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1993河南镇平紫英毛衫厂成立之初,只有30台织机。1996年,先将规模从30台织机扩大到750台,员工从60人增加到近1000人,形成了年产25万件毛衣的生产能力。通过租赁和联合经营,织机数量从750台增加到3000台,生产能力从25万台提高。收购兼并了一批停产的小原料企业,形成了统一的投料政策。同时对全企业实行统一图纸、统一验收、统一商标、统一出口。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多种经营,扩大销售范围,增加出口量,形成河南省最大的羊毛衫出口基地。1997年,该厂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5%,实现出口供货19万元,利税205万元。统一战略的成功应用,逐渐形成了工厂的品牌,获得了行业竞争优势。合并是一个企业吸收合并另一个企业,使其失去法人资格的行为。收购就是通过购买对方的股份来控制对方的股权。并购、控股等资产管理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本,避免企业的重复建设和大规模投资,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不断增加的利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纵观世界上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历史,几乎没有一家是通过内部扩张发展起来的,大部分都是采用兼并的方式。

中国华远集团成立于上海浦东,1992。是由中国纺织联合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交通银行共同创办的大型综合性公司。公司成立不久,就兼并或收购了十几家国有纺织企业,盘活了20多亿元国有资产。近年来,集团发展迅速,现已拥有全资企业、40多家控股企业、10多家合资企业等专业出口公司和海外公司。资产规模达到60亿,利润达到3亿。

通过拍卖和出售剥离无效资产是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深圳赛格集团是以电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但从成立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企业潜在损失2亿多元。整改过程中,在盘活有效资产的同时,果断剥离无效资产。短短几年间,通过清算、解散、破产等形式,清理了几十家企业,注销了十几家,破产了十几家,资产重组成功。深圳万科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为主导业务的企业集团。“万科”这个品牌在人们心中已经和房地产联系在一起。1995年,万科还拥有国内最大的蒸馏水生产企业,即怡保蒸馏水厂,年产量超过5万吨,效益良好,在市场上有一定地位。为了集中精力做好“万科”这个品牌,集团领导决定卖掉远离房地产业务的怡保蒸馏水厂,集中精力发展房地产。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立,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企业的战略目标,资本运作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另外,在合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一味的注重数量的扩张,而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创建优势企业比搞大企业更实际。

“哈克鱼”被海尔用来形容那些濒临破产,但设备性能良好,可以剥离债务,但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陷入困境的企业。海尔认为这些企业是可以合并的,只要科学管理重组,就可以“觉醒”。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海尔先后兼并了20多家企业,通过统一、科学的管理和重组,实现了兼并后的规模经济,海尔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尔的经历告诉人们,海尔的快速成长,由于使用了“哈克鱼”策略,几乎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就赢得了战斗,并抓住了大量的企业。与此同时,“海尔”品牌本身也迅速成长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品牌,是品牌暴涨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