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扫北”是怎么回事
在沧州的民间,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王子扫北”的传说。事实上,“王艳横扫北方”与明初的靖南之战有关,也称靖南之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俘虏,俘虏的势力日益扩大。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帝的孙子朱筠?单涛害怕了?漂亮吗?ㄎ吶吶 =ㄎ吶吶吶吶吶?谱映威炔范∫盗兴鞣?是紫色的,坚韧的吗?他到了开封府,废他为庶人,把齐王朱贵扣留在大同。_在京城,项王白澍自焚而死。同时在北平周边和城内部署军队,以防边为名,将明太祖的第四子朱迪的警卫调至长城,准备除掉太子。文健秘密下令攻占朱迪,但没有成功。此外,削减诸侯的措施严重威胁了诸侯王的利益。1399年(文健元年),朱迪造反,随后发兵南下,史称“靖南之战”。
第一,民间说的“太子扫北”其实是荆南之战。
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相比较,所谓“王艳横扫北方”实际上是正史中的靖南之战。因为比靖南之战更口语化,更容易被民众接受,所以取代了“靖南之战”,流传甚广。战争持续了三年(1399.8-1402.7)。在战争的相持阶段,政府军与燕军在北平和济南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拉锯战,给河北、山东的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响沧州最残酷的两次战役是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战和东昌之战。同年4月,严俊在白沟河击败了政府军,并向南追击至德州。在攻打济南的战斗中,他们遭到了政府守军的重创。他们围城三个月,严俊士兵在济南战役中被打败了。民国五年出版的《燕山新志》记载:“严俊战德州,攻济南,但以天津之南,济南之北受害最凉。”当年十月,燕军攻打沧州(今旧州),只用了两天就攻克了。之后燕军南下山东东昌府,与政府军决战,一败涂地。这是燕王揭竿而起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史称东昌之战。其中,沧州之战给沧州地区带来了灾难。《燕山新记》记载:“文健随盛勇驻德州,吴杰、平安驻定州,徐恺、道明建沧州,互战得燕一瞥。两州同为市,燕王难止。沧州土城,独一人,崩久,寒雪。它很难建造。趁它不备,冲上去攻击它。山崩城裂,凯等被活捉,被颜所杀。沧城被毁,然后转移到路畅统治。却说令盛勇守德州,吴杰、平安守定州,徐恺、道明筑沧州城。他们互相争斗,以刺探王子的军队。燕王认为德州、定州城墙坚固,防御完备,很难迅速攻占。只有沧州的城墙是土,长期溃烂倾倒,筑墙非常困难。所以我决定趁沧州守军不备,进军攻占沧州。这真是一场大滑坡。燕王的军队攻克了沧州城,活捉了徐恺。其余的守军投降了,燕军的将军袁谭杀死了所有投降的守军。沧州城毁了,后来迁到路畅,也就是现在的沧州市。沧州之战燕王军队对当地百姓的血腥屠杀,超过了济南之战。
第二,朱迪登上皇位后“还军北上报复乡民”没有历史依据。
自朱迪称帝以来,“皇子扫北”的说法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600年来,这句话从普通人的口中代代相传,写进了许多家族的家谱和许多地方志。尤其是前几年各地编纂的方志中,很多都写到了“王艳席卷北方”带来的灾难和痛苦。1991版砚山县志14:四年(1402)六月,燕王即位,大军北返,报复乡民。郡内尸横遍野,瓦砾遍地,史称‘太子扫北’。”“发兵北上报复乡民”之说,在清代、民国编纂的砚山、沧县、青县、南皮、庆云等县志中未见。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1983年沧州地名办公室出版的《沧州地名志》中:“燕王朱迪因其名不正,在沧州(今沧县旧州)杀了数千人,当地百姓分期造反,使他的军队在济南至沧州一带多次受挫。朱迪最终取得了胜利,征服了南京,成为了一个皇帝。他的愤怒没有消失。他发兵北返,迁怒于造反之地,导致‘白日满地白骨,黑夜绿磷闪闪,其恐怖不堪目睹’。村里人称此事为横扫北方的王艳。”经查阅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出版的《沧州志》,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出版的《砚山县志》,民国五年(公元1916)出版的《砚山新志》,民国二十年。如1916版贾恩巴《燕山山新志》也沿袭了民间的“太子掠北”之说,但没有“大军北返报复乡民”一词。其《军务》上说:“苍岩居民为反抗燕军而起义,燕军恨之入骨,故光秃秃地,吉林南部兵祸之惨剧,古已有之。燕王力,永乐二年迁民。到目前为止,土著人已经领导了云‘王艳横扫北方’。”说到《燕山山新志》,就不得不提贾恩巴先生,他的名字叫裴青(1865-1948),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地方志家。河北盐山县长津乡金笳村人。与蒋耀魁、崔兰溪并称“雁南三杰”;贾培清先生擅长地方志。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于此,一生编纂了许多高质量的地方志。他对地方志的看法大多为后人所称道,他编纂其他地方志的严谨态度也为世人所称道。有学者说“燕王扫北”是明代史家隐瞒的,所以没有文字记载。民国《燕山新编》中,确有永乐年间李留喜所撰《陆益民》及其最终失传的记载。但是明朝灭亡之后,关于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忌讳了。地方志为什么要说什么?《清乾隆八年沧州志》甚至记载燕军在沧州杀过三千人。如果真有什么“还军北上报复村民”的事情,没有理由不记录。其次,《沧州图录》中,“(朱迪)仍怒,令其军归北”,与乾隆《沧州志》相矛盾。乾隆《沧州志》载:“(袁谭杀三千兵)成祖怒。袁说:“曹操是一个强壮的人,所以释放他是一个后患。”成祖说,‘就像你说的,当你杀死敌人的时候,敌人能被耗尽吗?’羞愧地撤退。袁谭杀死了所有3000名沧州士兵,成祖非常愤怒。袁谭解释说:“这些人英勇善战,放走他们会成为后患。”成祖说;“如果真的说要杀光所有敌人,真的能杀光所有敌人吗?”袁谭羞愧地下台了。)可见燕王朱迪,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成祖,在沧州之战后,对袁谭杀三千兵大发雷霆。随后攻克南京、两年后登基的朱迪依然“怒而令军归北”,对沧州及周边民众进行报复。是不是太不合逻辑了?此外,我们从常识推断,朱迪推翻文健皇帝后,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带路的王子变成了拥有天下的皇帝。他需要的是天下太平,需要天下人民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王朝的统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因此,朱迪做了皇帝,不可能再报复鲁冀人了。如果太子真的要横扫北方,那就先去济南宰了再说。由于铁铉在那里假投降,朱迪被骗独自骑马进城,并几乎被隐藏在门口的武器杀死。幸运的是,他跑得很快,躲过了一劫。后来他们南下,燕军只好绕道济南。然而,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朱迪对济南的报复和屠杀。此外,朱迪一直反对战后杀害战俘。他曾数次严厉训诫部下坑杀战俘,并质问手下将领:“没有人的土地有什么用?”然后,当你成为一个皇帝,你将永远不会杀害人民。绝对不会是楚帝的作品,他曾经把明朝推向一个辉煌的君主和英国的主人。况且,登基的朱迪已经获得了自己的正统地位,他也需要借助人民的正统来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他不能因为正统而屠杀那些过去反抗自己的人。
从清朝到民国,不存在“发兵北上报复村民”这种说法,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编年史家提出的新理论。它可能参考了一些民间传说,把严肃的地方志变成了民间故事会,一旦出版就会像谬论一样传播,危害后代。这真的不是历史学家应该持有的学术态度。
第三,“太子扫碑”的说法是一种猜想。
《孟村县志》1992版记载:“文健四年(1402)六月,燕王即位,大军北返,报复乡民。一百人在劫难逃,尸体遍地。俗称‘王艳扫碑’(又称‘扫北’)。”《洪洞古槐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民间盛传燕王发动“京南”之师,打的旗号是去南京扫平南京功德碑,这是皇族的祖碑,所以也叫“京南之战”。这与燕军打凤阳州泗州时是“太子祭祖墓”以及太子在南京阵亡后先祭孝陵的事实颇为吻合。“扫墓”一词大致意思是去扫墓清理墓碑。这个词远没有“清军边”、“京南”那么鼓舞人心、那么正义,所以很难成为一句建军口号,也很难成为一场战争的总结。这个词汇在民国以前的明史典籍和各种地方志中都没有出现过。在北京官话中,“北”字读一声,而“北”字读三声,所以这两个字的发音不能混淆。只是在沧州东部方言中,这两个字都是三个声调,发音没有区别。“扫墓碑”一词很有可能是因为民间读音混乱而被当代地方编年史家附上的,并不可信。
第四,“燕王扫北”与明初漠北之战无关。
有学者认为,朱迪夺取皇位的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靖南之战”,而“王艳横扫北方”则是指朱迪征服蒙古残余势力的几次战争,他本人最终死于北伐。民间张观、戴笠将北伐蒙元的“扫荡北”与南伐建文帝的“京南”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加荒谬。靖南之战发生在朱迪登基前1399年至1402年,漠北之战发生在朱迪登基后,分别发生在永乐七年、十二年、二十年和二十一年。这两件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一次是在朱迪登基之前,一次是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所以不可能被称为“太子扫北”。战争持续时间不同,漠北战争时间跨度长达15年。前者有非正统“篡位”之嫌,后者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这两场战争发生在不同的地方。河北、山东周边平原受灾较重,而后者距离华北平原千里之遥。世世代代做农民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温饱,绝不会关心与自己无关的漠北战争。人民也没有理由把千里之外发生的漠北战争转嫁给后代。“太子掠北”是指明太祖北征是想象的结果。燕王朱迪从北平南下攻打明朝的首都南京,实际上是“扫南”。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扫北”一词,是因为河北山东人以自己的空间为主体,对比南京,把京南之战造成的灾难称为“燕王扫北”。
近几十年来,农村普遍和平稳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编纂的地名、县志,几乎都是对民俗的总结,是政府机构的风格。两者相互影响,与方志大师贾恩茂的《燕山新志》不同。“燕子横扫北方”的相关记载没有事实依据,不免让人感叹!
5.沧州府的迁徙是由“太子征北”引起的
沧州府何时由清池迁至路畅,有两种说法。据说是在明朝洪武末永乐初。这个理论的依据是明代大学者李习安的《沧州造城》:“明洪武末,迁至路畅镇,即已近百年。天顺六年(1462)十月,沧州知府贾忠完成沧州新城建设。王奥和马昂都是明初沧州人,掌握用人大权,深受皇帝信任。马昂邀请时任吏部尚书的李习安撰写《在沧州造城》纪念他们;另一方面,根据明代地理,沧州“洪武二年五月,即今治所迁至路畅”。据《明史·太祖传》和《明史·成祖传》记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常遇春在明朝被调回北平(元朝首都)。也就是说元朝灭亡了,北方初步定下来了。至于州政府,就不是那么按部就班地运作了。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会拿出人力财力迁移一个州城吗?这有必要吗?唯一符合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理由是,沧州市因为遭受重创后不再是国家管理局所在地而被迫迁移。所以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沧州国政并不存在。沧州府迁徙前后为何有如此不同的记载?如历代史书所记载,由于史家受各种条件限制,难免有谬误和旋律。沧州府的迁徙问题,正是编年史家的旋律。他们这样写是因为背后有重大的政治秘密,是禁止说的。这个秘密就是京南之战。朱迪即位后,一定对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讳莫如深。另外,随着方孝孺被十家牵连的悲剧,哪个文人还敢向石头扔鸡蛋,在编纂相关文史资料时,会妨碍其统治者的政治利益。
《明史》是康熙十八年(1679)和乾隆四年(1739)根据保和殿大学士张撰写的《明史稿》编撰而成。顺治二年(1645)开史馆至今已有9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官方史书。靖南之战距今已有300多年,其间史料的真实性、编者的更换、洪武二年五月迁至路畅的记载都值得怀疑。明惠宗朱筠?杉慢下来?脑子?ㄬㄬ =ㄬ?(1402)年,通过靖难之战继位的明帝朱迪废除了文健国号,改洪武三十五年,一年后改元朝永乐。公元1400年9月,惠宗命大将军盛勇率军北伐,副将吴杰入侵定州,大都督徐恺驻守沧州。5438+00年6月,燕军攻破沧州,俘虏徐开。天顺六年(1462),沧州新城建成,距国政不过几十年。吏部尚书李习安应该听说过这件事。他所说的“明洪武被迁到路畅镇”,应该更可信。靖南之战四年,兵荒马乱,王旗换城头,州府应不复存在。1402年7月朱迪登基后,天下已定,此时移州府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李习安说洪武的结束应该是洪武35年(1402)。
600年来,沧州民间一直流传着“太子掠北”一词。就是这场非常惨烈的战争,造成了沧州6万多军民的死亡。古城全毁,周围百姓逃之夭夭,一个人也没有。后来这里不允许移民,州政府搬到了运河岸边。“太子扫北”一词在正史中几乎见不到,但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率极高,是老人们经常背诵的传说。去伪存真,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如果似是而非,误传,只能歪曲事实,无法还原历史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