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考生的家长都做了什么?
秘密一:顶尖学者的三个特征
王教授认为,状元的成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面对面、一对一采访了400多位省级顶尖学者后,他也总结了他们的独特之处。
* * *性别1: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
1999高考改革后,尖子生是素质教育的产物。王教授一直强调,高考改革后的尖子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很高。
* * *性二:心理素质好。
王教授说:“好的心理素质是状元成功的关键。状元都有阳光和辩证的心理。”王教授举了个例子:2009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李江燕,高三期末考试倒数第一。不过李江妍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心态特别好。她觉得平时考得好是可喜的,平时考得不好也应该庆幸。这就是辩证心理学,用辩证的心态去看待考试的得失。
* * *性3:多才多艺。
王教授多年的采访发现,高考状元大多是多才多艺的。他们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画画。而且理科状元大多在数学、物理竞赛中拿过奖;文科生大多是学生会的骨干,在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中获奖无数。这些状元可以考试,可以竞争,可谓全才。
秘密二:状元的“高考成功公式”
王教授总结了顶尖学者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高考成功的公式:高考成功大约等于“实力+心态”。
“实力”是科学文化素质,“心态”是心理素质。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老师和家长往往重视“硬件”(考生实力),而忽视“软件”(考生心态)。
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考生高考成绩提高50~100分不是梦。王教授举了一个例子。2002年,北京市高考状元卢成元,一模598分,二模604分,高考704分。陆成元对王教授说:“我父母不施加压力,我的心态很好。越考越轻松,考试越顺利。”
王教授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态度不好,可能得0分!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高考时脑子不好,答题时手一直在抖;别人在写,他却在“修”。这是典型的焦虑导致的写作痉挛症状。陆成元曾说,自己当初高考答题时也有这种症状,但后来因为心态调整了,恢复了正常。
秘密三:培养高考状元的秘密。
秘诀一:教孩子做人比考第一更重要。
很多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告诉孩子每天好好学习,争取高分。然而,王教授采访的许多高考状元都表示,他们的父母认为做人比成绩更重要。
秘密二:父母坚韧的性格有榜样。
调查发现,状元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根据王教授对状元父母的分析,状元父母60%~70%是工人、农民、司机。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65438年到0999年,浙江省文科状元陈春贤,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母亲不识字,但他们都非常勤劳勇敢,总是以毅力面对困难。在父母的榜样下,陈春贤学习非常努力,勇敢面对困难,最终实现了考上北大的梦想。
秘密三:中头奖的家长大多是热情、善解人意、民主的。
王教授编制了1800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量表,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过度保护型约占30%。南京某考研考生(微博)也闹了个笑话,因为找不到考研教室,打车回家找妈妈。这一切都是父母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结果。
监管过度占30%左右。这些父母用画地为牢的方法,让孩子听父母的指令。
重罚型约占10%。这些父母打骂他们的孩子。相关研究表明,严厉的惩罚教育很容易导致孩子走向诺诺主义的极端——唯唯诺诺或傲慢自大。
约30%的人热情、善解人意、民主。这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相互尊重、平等的,孩子和父母成了朋友。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2009年15尖子生中,有14尖子生的教育方式温暖、善解人意、民主。
技巧四:相信孩子,不要给学习增加压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王教授发现,许多获得头奖的家长即使在孩子进入初中后,也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非常信任孩子,不要给孩子压力,顺其自然然而这些状元的家长往往非常重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著名观点:
状元的高分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结果,可以借鉴。
很多人觉得高考状元几十年过去了也没有起到带头作用。王教授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他说,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这位状元几十年来的成就。从比例来看,几十年后做出成绩的顶尖学者比例还是很高的。
多年来,王教授一直与顶尖学者保持联系。王教授在采访中发现,高考状元的素质还是很高的,在清华北大大部分都能进入第一梯队。毕业后,大部分人出国或者留校读研。
“高考状元是书呆子,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也是一种误解。”王教授指出,1999之后的高考第一,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结果。他们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高分的杰出代表。顶尖的学者确实有很多自己的经验,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