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傅山先生的简介?

傅山

明末清初,地处山西腹地的阳曲县(今太原市)出现了一位有学问、有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知名人物。他的事迹和生平没有记载在正史中,甚至专门记载地方历史的县志、府志也只有廖廖的数目字。但是,他的名声和影响是相当大和深刻的。毫不夸张地说,它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受百姓欢迎。在整个山西乃至全国也是有名的,落后。他就是傅山——傅青主,明清之际的一位仁人志士。

傅山(1607-1684),本名青竹,后改为青主,绰号很多,如龚塔、龚塔、朱衣道士、石道人、路斯、黄巧、乔松等。他住在大同,后迁居忻州,直到曾祖父傅朝宣迁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石出身于官员书香门第,家世显赫。连续七八代,他的祖先都曾统治过诸子或《左传》、《汉书》,成为杰出的家族。曾祖父傅朝宣是宁化府的上宾和仆从,祖父傅林雷是官山东参议会议员,三海兵士。他有很大的成就,他的父亲傅做官一生,善于学习。傅山年轻时接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并熟记于心,读了好几遍,所以能背下来。15岁是博士生,20岁是进修生。入书院后,师从山西学者袁继贤,是袁的得意门生。

明末著名清官袁继贤以"严立法而宽立意"的精神整顿李三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非常重视文章和操守的教育,对傅山影响深远。傅山也为袁的家庭感到自豪,因为他对节气的研究和重视。袁吉贤曾任朝鲜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为人清正,敢于直言,得罪了有权有势的魏忠贤等人,被贬为山西进士。崇祯九年(1636),魏忠贤的挚友巡按张的建议,捏造罪名,诬告被困在京师监狱的袁继贤。傅山对袁明不公,联系了薛等100多名学生,联名上京为袁申冤。他带领众生在北京各处印刷、张贴大字报,陈述事实真相,两次作证。经过七八个月的斗争,袁继贤冤案得到了清理,武昌道得以恢复。元吉死的那一天,魏忠贤的爪牙张也因诬陷受到了降级的惩罚。这场斗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傅山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和赞誉,成为首都乃至全国的名人。

袁案后,傅山回到太原。他无意走上仕途。他在城市的西北找到了一座寺庙,并把它变成了一间书房。他认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仅有经典、书籍、历史和藏书,还有佛经和道经,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傅山受聘于李三书院讲学。几天后,李自成叛军进军太原,傅山陪母亲平定嘉善。不久,起义军和清军相继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傅山闻讯,写下了一首悲怆的诗,“欲哭无泪,却要依己命而逃”。为表示对清廷理发的反抗,拜寿阳五峰山道的土国仲晶为师,出家为僧,取名“真善”。身着红袍,谥号“朱衣道人”,谥号“石道人”。朱的衣服,朱姓的衣服,隐含着对明朝的怀念。一个道士,就像石之剑,意味着永远不会屈服于清朝。可见,傅山出家并不是出自他自己的内心,而是作为他忠于君主、爱国、抗清的一种寄托和掩饰。

清军入京之初,全国反清浪潮此起彼伏,声势颇高。傅山渴望南明王朝越来越强大,尽快将清朝的匡福明室驱逐到北方,并积极联系桂王派往山西的连长宋倩,密谋策划,积蓄力量。初步定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五日从河南武安吴集镇起兵,向北发展势力。但是,机要,宋到武安后不久,就被清军俘虏,放弃了傅山。于是傅山被逮捕,关押在太原监狱。在被拘留期间,傅山否认了他与宋倩的政治关系。就算对他严刑逼供,也只是说宋找他看病被拒绝了,所以怀恨在心。一年后,傅山在清廷不得翻供,于是以“傅山确有虚报,据此释放”的判决释放。

傅山出狱后,依然反清。顺治十四至十六年左右,南下江淮考察了解反清情况。当我真的觉得清朝越来越强大,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的时候,我回到了太原,隐居在郊区。我自称龚乔,那些“乔松”“黄巧”的绰号从此取之,意思是明朝以后,我没有国家,没有家,只是到处客串。他的诗《太原人是太原华侨》就是这种痛苦心情的写照。康熙二年(1663),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访英雄,来到太原找傅山。他们志趣相投,成了战友。从那以后,他们一直很亲密。他们同意把选秀号组织成一个对抗清朝的经济机构。后来,傅山与沈汉光、孙奇峰、李银渡、屈大均、王先佐、颜若渠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学者有过多次交往。特别是领导山东起义的颜,也来到太原与傅山会师,并与傅山结盟。看傅山住窑子,王仙友给他买了房子,就是现在太原傅家巷4号院。

清初,为笼络人心,打消明亡旧人的反清意识,才华横溢的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巩固之际,于康熙十七年(1678)向天下发出诏书,命具备三等以上素质的官员推荐“品学兼优、文笔超群之人”,“准其试聘”。李宗孔、刘佩贤推荐了傅的《大学问》。傅山不肯收病,阳曲县令戴孟雄奉命驾车,逼傅山迁都北京。到北京后,傅山继续入院,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普对一帮满清官员进行了隆重的礼遇,并多次登门劝导。傅山坐在床边,很轻松。他因病拒绝参加考试,但在皇帝决定免除他的考试并授予他“内阁秘书”的职位时,他仍然没有磕头。康熙帝对傅山此举并不生气,反而表示要“善待处士”,并下令“傅山文学尽人皆知,以纪念其晚年,并颁赠内阁书给地方官员质询。”

傅山从北京回来合并后,地方官闻讯都去拜访他,称他为内阁书。对此,傅山低头闭上眼睛,一言不发,泰然处之。阳曲县令戴奉命在家门口悬挂“凤阁普伦”牌匾,傅山敬畏而不恭。他仍然自称为公民,避免住在乡下,与政府不和,表现出“志存高远,却像块石头”的性格和气节。

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术文章都追溯了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在他前半生的明末,思想有很强的进步倾向,没有注意到当时学者重视理学的倾向。他赞扬了具有革命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的学术思想,以及刘辰翁、杨慎、钟惺等名门寡人的文风。对晚明的政治腐败和官场肮脏有了清醒的认识。清军入关明亡后,傅山背离了清初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开创了子学研究的新途径,突破了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成为清代以后研究诸子的鼻祖。至于傅山的诗和赋,他继承了自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传统,主张诗和散文要“出于气节”,以是否有益于国家和民族为标准。傅山一生著述甚多,可惜大部分宏观理论失传,只保留了书名和文章,传世的只有《霜红龛集》和《汉书人名韵》两部。

在诗歌、写作、书法、绘画等方面,傅山善于学习和巧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清初的儒家中,他的广博知识和伟大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傅山的书法被誉为“清初第一文豪”。他写颜真卿,总结出“宁拙不聪明,宁丑不谄媚,宁支离不圆滑,直截了当不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山水、梅、兰、竹,精美绝伦,列在一品之中。《画谱》说:“傅青主画山水,不多揉。丘壑为雷科,白骨胜,墨竹亦怒。”他的书画洋溢着他的高风亮节,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誉。

傅山在医学上也很有成就。他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各科都有很高的技术,尤其是妇科。他的医书《傅氏妇科》、《清囊秘笈》等流传于世,造福于民。傅山非常重视医德,治病不分贵贱,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穷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有钱人或者名声不好的官员,都是婉言谢绝。对此,他解释说:“好人患好病,有好医生,有好药。高爽治不了他们;胡人患胡病,有自己的胡医,胡药。严重的治不好。”

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傅山一生处处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性格和气节,不辜负“仁人志士”的评价。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正统观念的阻挠,他的爱国主义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打上了大汉族主义的烙印,应该引起今天学者和研究者的注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付梅突然去世,已是暮年的傅山悲痛欲绝,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