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鹿的金鹿

织锦代表了纺织品中最高的纺织技术,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句话叫“织为文,价如金”。山东手工织锦历史悠久。据相关考古文献记载,山东菏泽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纺纱纤维,商周时期出现了木制纺织工具腰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齐鲁已经是中国重要的产棉中心。纺织技术有1000多种,“万奇鲁浩”被誉为“有衣服穿的世界”。从元代到明代,鲁锦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到了明清时期,鲁锦每年都成为重要的宫廷贡品,这种民间织物成为统治阶级面前的珍宝。在中央美院研究所的民间手工艺标本室里,至今还珍藏着数百件清末收藏的鲁锦品种。

“鲁锦”因其图案绚丽多彩而得名。当地称之为“提花桶布”。在鲁西南地区极为繁华,以菏泽、鄄城、东明、嘉祥等地最为著名。据说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菏泽地区的纺织生产就已经相当发达。据地方志记载:“妇女织布,夜间纺车声,比房屋更熟悉。”按照当地习俗,女孩出嫁时,必须使用被褥、床单、门帘、枕头、枕巾、手帕、服饰等。用自己编织的布做嫁妆,以显示她的新妻子的灵巧和聪明。所以这门手艺代代相传,越来越精致。还未成年的小女孩,经常在65,438+00岁左右,跟着妈妈学纺纱、染色、上浆、经、椽、综、梭,用手摇自制织机织出各种花式棉织品。这种布料的经纬结构可以反复循环变化,再加上彩色经纬的错综交叉,即产生无穷无尽的几何图案,形成长短、宽窄、纵横、倾斜、交叉不同的点和线,各种颜色相互交替,丰富多变,结构紧凑,编织紧密,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多彩布料,对比鲜明,实用美观。这些图案的名字叫十字对联、十景、汉花、大锦、小锦、狗牙梅、龟背锦、紫怪等等,品种很多。而且女人也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内雒城,外雒城,一个老朝廷坐的地方”;“八盘八碗,天上星星挤”;“窗上挂纱灯笼,晴晒太阳,哼黑星星”等等更是栩栩如生,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农村妇女对抽象图案和色彩的敏锐认识和理解。

据笔者在东明县农村的调查,心灵手巧的姑娘之所以能织出这些复杂的图案,除了加入各种颜色的纱线外,还在于增加综丝的数量,有的高达12格纹综丝。“综片”是引导经纱上下运动的部件。现在的土织机只有两到四个踏板(即两综对四综),所以需要增加综片的数量,并在增加的综片下落下玻璃瓶来代替踏板的作用。用这种方法织棉布,一定要头脑清醒,记忆力好。如果拉错了玻璃瓶,布面上的图案就会紊乱。熟练的织工能织出简单朴素的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能织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类的文字。虽然有些女孩可能不识字,但她们说,“你能设计什么样的图案,我们就能织什么样的图案。”如今,各种土布的花样有2000多种。手织棉布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因其质地优良、耐磨、图案新颖、色彩艳丽而受到国内外众多装饰艺术家的关注。已经开发出口并向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方向发展,做成时装、背包等。家庭编织的印花布已经成为城市里非常流行的商品。为此,有关部门于1986在济南、北京举办了“金鹿与现代生活展”,在国内外颇有影响。2009年,山东省市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金鹿”为山东民间手工棉纺织品在1999注册为商标前的通用名称,其编织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品类别的通用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