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墩镇的经济发展
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1.45万吨“六大特色”效益农业初具规模,拥有茶园1.65万亩,锥栗2.8万亩,毛竹3.0万亩,烤烟1300亩、莲子3000亩,食用菌1200万袋,全镇乡镇企业4900万元,农业总产值13194万元,人均纯收入2518元。同时漳墩镇是世界“著名“贡眉”白茶的故乡,又是建阳市锥栗、杨梅的主产区,镇内林茂粮丰,资源丰富,木材畜积量70多万立方米,严川、周历花冈岩1600万立方米,旅游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拥有碧绿而深不可测的七层潭,可容纳百人,旋风不断的仙人洞,古老而神奇的姐妹连体樟,湛称林海中的奇葩。
在新的世纪中漳墩人民满怀激情开拓创业,拼搏竞赛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优惠的条件真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同振兴漳墩经济。 漳墩镇是中国贡眉白茶的故乡,全镇茶园面积为1.65万亩,主要品种有贡眉、白牡丹、水仙、肉桂及绿茶等,2003年全镇茶叶产量为356吨,产值2136万元。
茶叶产业是漳墩镇“以山兴镇”的重大项目之一。近几年来,漳墩镇不断改造低产茶园,力争实现茶园高标准化、有机化、无害化,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镇里还着重抓好杭下白茶良种选育园和龙安、松元千亩茶叶基地村建设;在流通上,立足于树品牌,促销售成立漳墩茶叶协会,注册了“建溪春”商标,2002年“五一”250克精装贡眉白茶上市,2003年成立了漳墩镇兴业茶厂又开发出3个精包装茶系列,进一步提高漳墩茶叶知名度。
三年后漳墩镇高标准茶园将达到2万亩,以重振万担茶园的雄风,年产值达5000万元,年创税160万元以上。
白茶
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不经炒、揉直接萎凋而成的片叶茶,属(轻度)发酵茶类。因它采摘嫩度要求高,一芽二叶采(银针采单芽),具有“三白”(芽白、第一、二叶带有白毫毛)因而得名白毫茶,简称白茶。主要产品有小白、大白、水仙白,商品名称分贡眉、寿眉、白牡丹、白毫银针,俗称传统白茶。白毫银针的原料是政和大白茶(大白)、白牡丹原料是大白和水仙白。1970年后,也将福云品系加工的白茶拼配成白牡丹。贡眉、寿眉原料是小菜茶等有性群体品种采制的小白茶。
漳墩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形成白茶主产区的,当时该镇南坑村肖氏从当地小白茶群体品种中选育出良种,始称南坑“小白”,亦称“白毫茶”。据《建阳县志》记载“‘白毫银茶’,出西乡紫溪二里(今建阳市漳墩镇、回龙乡),采力极精,产额不多,价值贵,由于广客来买,南安、金山等埠其销路出”。
白茶是福建省的传统特种外销茶,在漳墩镇具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漳墩镇生产的“贡眉、寿眉”为全国独有白茶品种,贡眉白茶在1984年合肥全国的名茶品质鉴评会上被授予“中国名茶”的称号。同时生产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等。所生产的白茶,具有清心明目,清热解暑及解毒之功,其色、香、味、形独树一格,为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华侨富商的高级饮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我市场信息白茶产品竞争力强、卖价高、销路稳,且久负盛名,长盛不衰,被誉为白茶类的“一枝独秀”。
漳墩白茶发展动态
1984年在合肥举办的全国名茶鉴评会上,漳墩贡眉白茶被评为中国名茶称号。
1998年—2001年在漳墩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扶持鼓励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发展高标新植茶园0.6万亩,使全镇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
2002年漳墩镇政府出资为白茶注册了“建溪春”白茶商标,并于 “五一”250克精装贡眉白茶上市,同时成立了漳墩镇茶叶协会。并在杭下村建立了50亩小白茶良种选育基地。
2003年原漳墩、杭头两白茶精制厂联合重组,成立漳墩镇兴业茶厂,开发了“建溪春”牌白茶三个系列小包装产品上市销售。同年“建溪春”牌白茶商标被南平市评为知名商标。 漳墩镇种植锥栗已有300多年历史,全镇有锥栗种植面积为2.8万亩,主要分布在苏元、凤凰、焦坑等高山地一带,栽培品种有白露仔、大黄榛、乌壳长芒等,2003年全镇锥栗投产2.2万亩,总产量达460吨。
漳墩镇将锥栗产业列为“以山兴镇”三大项目之一,在生产上加强科技培训,增加科技投入,推行锥栗园深翻施肥,套种牧草等无害化管理,镇里重点抓好三个示范基地村建设,苏元5000亩高标准丰产示范片,凤凰5000亩矮化高产示范片,焦坑200亩无害化生产点,在流通上准备为漳墩锥栗申请商标,争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提高漳墩锥栗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建阳素有“闽北粮仓”之称,而漳墩又是建阳市粮食主产区之一,全镇现有耕地面各4.2万亩,2003年粮食总产达1.45万吨。
漳墩镇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注重对农田的基本建设的投入,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漳墩镇粮食生产环境,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特别是再生稻的大面积推广,在种植来内部结构调整中填补了因双早面积的锐减造成的国家贮备粮不足的缺口,加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就地加工转化,确保了种经济效益和积极性,从而使漳墩镇粮食产业沿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漳墩镇现有毛竹面积3万亩,主要分布在姜地、外屯、苏元等村,通过这几年来的深翻施肥管理,毛竹亩立竹数达到120根,平均胸径8厘米,2002年毛竹总产值为900万元,现有毛竹制品厂三家。
毛竹是南平市竹业擂台的重台戏,也是漳墩镇“以山兴镇”的三大项目之一,近几年漳墩镇狠抓林改政策落实,实行毛竹山分户承包经营体制,在生产上重点培育笋竹两用毛竹林,主要采取留笋养竹、深翻施肥、垦复扩鞭、标号经营、合理采伐,各村现已建好示范片面积1000万亩,镇里重点建好外屯、姜地丰产示范片和竹口低改示范片。
在流通上,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好笋竹加工文章,搞好清水笋罐头,竹制品开发等,提高竹业的综合效益。三年后,毛竹将发展到3.4万亩,竹总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创税80多万元。 莲子生产是漳墩镇的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漳墩、赖屯、外源等双季稻种植区,长期以来以本地种莲为当家品种,面积在千亩以内,近几年来,漳墩镇陆续从建宁、广昌等地引进建莲和太空莲2号等优质莲种,由于新品种籽大粒白,品质佳,性能好,迅速推进漳墩镇莲业的发展,2001年,漳墩镇***有莲田面积3000亩,年创产值300万元。
漳墩镇水田多,宜种莲面积就有1.2万亩,发展莲业潜力大是漳墩镇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生产上,要加大建莲和太空莲的推广力度,加强对莲农的培训,镇里重点抓好赖屯高产示范点建设,促进方法改变。在流通上要积极培植当地的营销队伍,确保销售渠道畅通,抓紧与银鹭和蓝田公司联系,争取引进加工与保鲜技术,进一步推动莲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