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釉里红有什么特点,如何鉴别其真伪?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分为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大类。
直口深壁短圈足直碗。釉底或足底外露,沙底有燧石红,涂以生姜或赭石护胎汁,胎体较厚。碗心饰有断枝花,碗心饰有一圈回文,内外壁绘有缠枝花。有三种花:荷花、菊花和牡丹。
内外边缘有灵芝、卷叶、海浪、莲花、菊花纹等几种边缘装饰,外腹周围凸起16瓣莲花纹,充满回文。口径从40到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青花,是洪武官窑特有的造型。青花碗是赏赐或外销,而釉里红碗只在宫中使用。
撇唇大碗,深弧壁,圆足,鞋底露胎,胎质白嫩,灰釉红。内壁白釉,碗饰碎菊花或碎牡丹纹,外壁饰缠牡丹或缠莲花纹。还有红色和白色的花。口径约38厘米。是洪武后期的产物。
中碗口直或唇窄,壁深,圆足短,胎骨厚,一部分脚掌露在外面,有的釉面布满冰裂纹,大部分红晕。沿口内外及足周画回线,内外壁及碗中心画菊花或牡丹线。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中的红胎釉
洪武的釉下红器光滑多彩,有的干开,这是窑温不够造成的。洪武胎体坚实厚重,胎体底部多呈暗沉、燧石红色,是胎土淘洗不良,金属杂质自然排放所致。烧制后,畜体底部似乎涂有泥巴或红白斑点。
洪武釉下彩红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的特点,红色偏淡,不是很鲜艳。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颜色多为浅色或浅灰色,部分器物还存在飞红现象,在釉中称为黑色或褐色。
3.明代釉里红装饰
从装饰手法来看,洪武釉下红采用了白底红花和红底白花两种技法,基本上是继承了元代的青花技法。其中红地白花花的技法,洪武以后就很少见到了,到了永乐、宣德就被红地采花法取而代之。各种装饰图案与元代不同。到了元代,扁菊纹还在广泛使用,人物故事和动物图案很少。
4.明代釉下红画的画法。
釉下红的表现比较特殊,线描技法较难控制。洪武釉下红主要有两种笔触。一种是单笔,如卷草纹、变体莲花瓣纹、花卉枝叶、花瓣等。,都是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就像中国画无骨的一笔。这样釉红多为红色,釉层较厚,呈乳白色。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深浅。这样釉里红的颜色多为灰暗,釉层为白色或白中带青灰色。
5.明代釉红装饰的主题
洪武釉下红的纹饰与同时期的青花基本相同,但受釉的性能限制,画法略简单。比如牡丹花的花瓣外面勾勒出一圈细线,青花在空白处染成淡青色,而釉下红没有这个过程。
洪武釉下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纹为主,以牡丹、菊花、荷花、茶花为主,松、竹、梅也用得较多。辅助图案有草卷图案、回文图案、灵芝图案、芭蕉叶图案、变异莲花花瓣图案、海水图案等。其纹饰特征与青花基本相同,可以相互参照断代。?
识别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大部分为清官方收藏。大部分都是30厘米以上的大盘子。口边有两种,一种是圆形,一种是菱形。釉下红颜色大多比较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装饰线条中细节显露的红斑,才能准确区分两者。
这种盘在造型和纹饰上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但底足的纹饰与元代略有差距。元代的底足看起来比较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瓷的珐琅。
看釉中红瓷釉的厚度、光泽、气泡、密度等特征。比如老瓷往往有“亮”或“脆”的光泽,新瓷往往有“火”的光泽。虽然很多仿古陶瓷也能看出加工后的“火”,但仔细观察就会露出不自然的光泽。
人民网-明洪武琉璃红研究
人民网-元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