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去阳朔最好?
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部。位于东经110 13′~ 110 40′,北纬24° 38′—25° 04′之间,东接恭城县、平乐县,南接荔浦县,西接永福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2003年底,有299434人,其中壮族、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37760人。县城阳朔镇。辖阳朔、白沙、福利、兴平、葡萄、高田等6个镇,金宝、普益、杨堤等3个乡,110个行政村。
阳朔县始建于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在今天的阳朔,上安郡和西平郡位于荆州的石安郡,这是阳朔建郡的开始。
隋朝十年(590),县衙由阳朔迁至阳朔镇。唐武德四年(621),阳朔县加义县,治县在白沙镇九贤村北侧。与阳朔县同属贵州管辖。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是岭南西路贵州辖区。
五代十国的阳朔,被楚、南汉统治,属贵州管辖。北宋大观元年(1107),改为靖江府,阳朔归靖江府管辖。元十五年(1278),靖江府改为靖江路,阳朔属靖江路。明洪武初年,靖江路改为桂林府,阳朔属桂林府。清代阳朔仍属广西桂林。
民国二年(1913),废府修路。阳朔属漓江路,次年6月改为桂林路。民国十九年(1930),桂林路废弃,阳朔属桂林市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改为桂林行政监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四月改为第一行政监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属直隶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五月改为第八行政监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改为第十四行政监察区。1949 165438+10月25日阳朔解放。建国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地区。1968年4月更名为桂林地区。1981 7月1阳朔经国务院批准划归桂林管辖。1978国务院批准阳朔对外开放。
阳朔东北部和西部地势较高,被中山和低山占据。有黄壤、黄红壤、红壤、紫色土,是我县主要的森林产区。其中东北部地势较高,最高峰松坪龙海拔1701米;西部第二高峰是木婉岭,海拔1394米。落基山脉星罗棋布,约56%为喀斯特地貌,地面上拔地而起无数奇峰,遍布河岸。尤其是漓江两岸,山青水秀,洞奇岩美。清澈见底的漓江蜿蜒在群山之间,江河流入峡谷。山水相映,千姿百态,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桂林”,它已成为祖国秀美河山的一颗明珠,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境内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水资源良好,是我县最重要的产粮区。县城中部有一片方圆150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坡度平缓,土层深厚,含钾量高,是我县四大名优金桔的主产区。
阳朔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县。历史悠久,人类定居历史超过5000年。隋开帝十年(公元590年)建县,城史1410多年。阳朔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全县人口30万,其中汉族占87%,还有壮、瑶、回、侗、苗等其他11少数民族。1987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1982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区。
四大景观特色,青山、秀水、奇洞、美石,造就了阳朔人间仙境,神的特殊恩赐赋予了阳朔灵山秀水。全县有奇峰20000多座,河流17条,风景名胜8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观250多处。迄今为止,已有150多个国家、300多位总统、总理、总理、部长访问过阳朔。
——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在阳朔;
——美丽的漓江,有阳朔山水之精华;
——中国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悬挂的唯一一幅代表中国自然景观的画是阳朔风光的“黄布倒影”;
-中国人民银行1999发行的20元人民币背景图案为阳朔兴平风光;
-1960年,在东南亚引起轰动的电影《刘姐姐》在风景如画的阳朔拍摄成功;
——2006 54 38+0,荣获广西首批优秀旅游县;
——2003年,张艺谋执导的全球最大景观演出《印象?刘三姐再次在阳朔成功,项目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第三届中国十佳表演奖。
——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位:阳朔——休闲度假目的地;
——被誉为“中国地球村”的阳朔西街,中西文化和谐交融,充满乡土气息和异域风情。西街的独特魅力已成为阳朔旅游的鲜明标志和中国旅游的著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