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科技支撑,完善推广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重大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省是农业大省。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从传统农业科技大省向高科技农业大省的转变,既紧迫又艰巨。建设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惠及农民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改善生态的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农村社区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等六大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新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基本原则。1.品牌驱动原则。坚持发展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坚持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涉农产业,建设特色科技示范县和特色科技产业;坚持发展高科技农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2.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坚持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科技龙头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农产品区域配送中心,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激发农产品市场需求;坚持标准化,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3.注重人才和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培养新型农民并重。要培养和引进农业领军科学家,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重,既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又狠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关键和技术支撑问题。(3)发展目标。以构建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实施六大科技支撑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和引领传统农村经济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取得一批重要创新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研发中心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培育了一批知名农业科技品牌和知名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三、突出重点,实施六大科技支撑工程(1)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2006年,省重大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安排10万元,支持寿光蔬菜种子、金乡大蒜、平邑金银花、沾化冬枣、滕州马铃薯、夏津秋瑾棉花、郯城银杏、肥城桃、莱芜生姜、文登西洋参等10农业特色创新项目,建立省企业R&D中心,促进优势发挥。“十一五”期间,继续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享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形成辐射带动的技术和品牌。根据《山东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该省将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型龙头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任务,增强研发能力;由省科技厅牵头,制定优先支持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县重点企业的具体措施,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一批涉农企业建设省级R&D中心。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名牌,形成品牌效应。加快农业科技品牌化建设,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集体商标注册,支持农产品和农产品驰名商标创建。以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科技品牌产业化,建立品牌产品产地市场和销售市场,促进品牌农产品安全流通,建立国际绿色通道。积极研发有利于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技术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统一使用和管理,加强农产品市场主体诚信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二)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和各级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新技术。搭建知识进村入户的信息平台,将用户终端拓展到农民家庭。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全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标准化采集、数字化表达和综合加工,建设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基于ASP(应用服务提供)模式的农村商业体系支撑技术,设计支撑农村便利店的技术方案,开发相关技术平台和软件产品,解决农村商业体系规模小、品种多、进货渠道复杂等问题。“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一批农村科技信息化标准示范村。(三)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由省科技厅、农业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研究制定创新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农林渔牧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省农科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加强黄淮海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农业高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突出科研重点、特色和品牌,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企业,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优势、特色和急需的重点学科,建设5-8个重点实验室。支持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增强跨学科能力。加强全省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支持和完善主导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作物改良中心。(四)实施农业种子工程。继续加大对农业良种工程的财政投入,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金。加强课题组绩效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培养青年育种学术带头人。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农业良种项目的评估和研发策略的制定。制定农业良种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提高农业良种良法产业化源头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手段,以规模化优势农业品种培育为重点,加快从传统育种向传统育种和高新技术育种转变,逐步实现从高新技术育种向自主创新育种转变,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五)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项目。进一步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扩大派遣科技特派员规模,做好对接选聘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抓好示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品牌建设,实现农民科技素质、科技成果推广、区域特色产业和农业组织化四个突破,形成基础扎实的利益群体。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县乡,通过“专家+农户”、“专家+企业、协会或中介+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形成利益一致。努力搭建技术推广平台,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以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以市县为重点,依托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科技龙头企业或农业科研院所,支持农村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发展。在规范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惠民”的原则,引导和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六)实施科技培训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搭建省级科技培训平台,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近期要以提高县科技部门科技管理水平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为重点,开展县(市、区)科技管理人员、农民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要建设和完善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平台,有效整合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以各级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础,以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的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第四,落实保障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政策措施,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不断调整资金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投入。(二)建立新机制,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政策和资金引导全省新型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服务“三农”的高水平公益性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公益性科技工作。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农村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典型引导和示范推广的新型农村科技项目实施新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互换等流转方式,引导土地集中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3)做好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科技示范。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建立一批省级重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样板,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作用。以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新农村建设急需技术创新工程、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突破口,优先组织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新农业。(4)加快农业科技国际化。积极吸收国内外科技力量参与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以高校、科研机构、外向型企业对外科技合作为重点,加强省内外、国(境)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外国政府组织的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标准等领域的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优先支持相关科研项目。(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新农村建设科技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新型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业务带头人和组织带头人进行表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