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发展特色旅游有哪些有利条件?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 * *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措施逐步到位,人民收入稳步增加,这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山西旅游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时期。(1)构建和谐社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这一目标的确立,明确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的和谐。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休闲活动的发展和普及。旅游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体育和社会活动。因此,一方面,旅游活动会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身环境的了解和认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会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们的认同感。通过清洁旅游产品、旅游管理和旅游行为,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新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旨在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新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这一科学发展观和基本原则将指导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继续注重开发各种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发展以农业生产、农村特色、农民生活为吸引力的农业旅游,在满足城镇居民旅游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活动的发展,使旅游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在发展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产业优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发挥其在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功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再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在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鼓励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将和其他产业一样,更加注重均衡发展、综合效益、利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3)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小康社会的建设促进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持续增长,并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一五”期间,据省旅游局预测,山西省国内居民出游率将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65年的157%。未来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预计在10%以上,期末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将走上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热也在从沿海地区迅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旅游业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引导产业。(四)旅游业被列为山西省四大新兴产业之一,将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旅游业符合山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要求,是山西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人居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选择。省委、省政府已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之一。从宏观上看,它将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内在动力。(5)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各级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资金的充盈,将成为扩大旅游投资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山西省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将大大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为旅游产业升级和目的地建设奠定基础,为旅游业超常规发展创造条件。(六)国家区域旅游合作、西部大开发战略、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召开,将为进一步发挥山西旅游业的区域优势带来新的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统筹区域旅游业发展,促进东中西部旅游业良性互动的战略思路。山西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有条件成为中原旅游区域合作的枢纽。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也为山西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七)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物保护战略实施,将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增添新的内涵。国家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华文明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世界各国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旅游产品也将得到整合升级,这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无形的力量。四。旅游业发展前景旅游业永远是朝阳产业。进入“十一五”时期,山西旅游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带薪休假的普遍落实和旅游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旅游热情将进一步复苏。未来5-10年,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需求潜力巨大,山西省旅游业将保持高速稳定增长,并将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根据《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10年底,全省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0.9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87.8万人次,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3亿美元,年均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74.4亿元,年均增长22.4%。根据预测,在未来5-10年,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1)旅游市场巨大,国内游客数量将快速增长。目前,山西省境外旅游接待年均增长20.6%,国内旅游接待年均增长17.6%。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山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将继续增长并保持高速态势。“十一五”期间,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文化旅游在这一时期,山西省周边七省市的人口约为3亿。2005年,北京、天津、上海和陕西共接待海外游客974.3万人次。东南沿海省市因航空运输便利,游客潜力巨大。受中国文化和景观差异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一直是中国和山西省游客的重要目的地。此外,随着省内旅游资源的快速增长,只要做好旅游形象定位和推广工作,来山西旅游的人数会成倍增长。(2)出境旅游将稳步增长。未来5-10年,山西省出境旅游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是:一是全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不断扩大;二是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出境旅游活动更加便利。前者变化最大,使得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后者是中国不断放宽外汇政策的延续,特别是从2005年初开始,中国公民每次出入境携带人民币金额从6000元增加到20000元,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人民币实际上已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地方流通,这将极大地方便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或其他消费活动。宏观政策措施的逐步出台和出境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将使山西省出境旅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三)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随着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旅游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在旅行社和酒店数量逐步增加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和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提高他们的旅游质量。(四)旅游消费结构多元化,逐步向发达省份旅游消费结构靠拢。据预测,未来5-10年山西省人均GNP将达到2000美元左右,人们将有普遍的旅游动机。目前山西省人均GNP刚刚达到国内旅游经济条件的要求,造成了人们旅游消费水平的普遍下降。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将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人们出去旅游,会要求吃的好,住的好,有空调,有软卧,有的会要求来回飞,从基本的满足到舒适享受。目前山西省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所占比重较大,达到75%-85%,旅游娱乐占25%-15%。在旅游发达地区,60%的旅游消费用于观光、购物和娱乐。随着山西省旅游产品生产开发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以及旅游配套设施投资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山西省旅游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5)旅游方式正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自费旅游的游客将逐渐增多。目前人们的旅游方式普遍是观光游览,活动贫乏单一。有人总结为“白天逛寺庙,晚上睡觉,白天累,晚上无聊”。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也要求旅游内容的多样化,人们应该体验更多美好的体验。初级的观光游览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主题性和特殊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多,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内容将大大增强。未来,人们的旅游方式将以观光为主,发展成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养生康复旅游、美食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局面。自费旅游的人数会逐渐增加,公费旅游仍会占一定比例,但份额会逐渐减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都会自费旅游。(六)旅游热点持续升温。“十五”期间,山西旅游业出现了许多亮点和热点,这些热点在未来将会有跨越式的发展。其中,“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最具代表性。这些吸引人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必将成为未来山西省旅游的新热点。(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该省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将起决定性作用,这将极大地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旅游总收入将从现在的7.1%增长到10%左右。五、旅游业发展对策“十五”时期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十一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打造旅游业新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中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旅游业的发展应抓住良好机遇,适应新形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山西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使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一)加强产业规划,精心构建新型支柱产业。旅游规划决定着建设旅游经济强国的方向和质量,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和灵魂。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才能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标准,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产品匹配,改善游客结构,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切实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旅游发展根本要求,为建设和谐山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根据“十一五”规划,要做好重点景区、重点线路、重点项目的规划。产业规划和景区规划的编制,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大旅游”的理念,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培育市场主体相结合,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相结合。尤其是太行山和晋西北革命老区的旅游开发,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在规划过程中,要突出地域特色,加强联合建设,体现线路、精品、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纳入休闲度假旅游。第三,要充分体现产业之间的融合,既要考虑旅游业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信、商业等服务业的融合,又要注意提高旅游业与当地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以旅游资源的特性而非行政区划为基础。(二)推进旅游法规建设,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各级旅游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好。一是通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行政许可的程序和管理,完善和理顺协会和中介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市场引导和监管能力,切实转变经济管理职能,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建立全省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山西省旅游条例》和《山西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第三,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精心策划景区名称、商标注册、产品注册等。围绕打造旅游产品。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为同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工作实践打好基础。(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狠抓旅游目的地建设。根据我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以线为模式整合资源。一是加快建设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三条旅游带、四条旅游经济带、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园区。二是完善和提升初具规模的大运会旅游经济带,整合和推动发展潜力大的太行旅游经济带新产品开发,积极做好沿黄旅游经济带的前期准备工作,满足沿黄公路开通时可形成旅游产品的要求。三是要启动管涔山、历山、万荣黄河滩、大同死火山群等大型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四是抓好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旅游道路交通标志的建设。(四)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在主题形象和品牌建设上有较大突破。开发旅游市场,要根据现代旅游的新趋势,创新思路和手段,继续以“华夏文明古国,山西风光”为旅游主题现象,将旅游形象与整体形象建设相结合,推行大营销战略,形成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对市场有影响的旅游新形象。在主题形象和品牌建设上,一是既要体现山西的文化和自然旅游特色,又要符合旅游时尚;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符合市场要求,易于推广;不仅主题突出,而且立体多面。二是着力规划设计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如陕北佛教文化游、平遥古城游、陕南寻根游、太行山风景游、黄河风景游、红色旅游等。(五)加快市场培育和制度创新,增强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完善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专业化,促进市场合理分工,是山西省旅游管理部门“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抓紧旅游信用体系建设。要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发展,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自律能力。二是要加强规范,优化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要积极创建标准体系,制定《山西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省级地方标准。《山西省旅游行业管理细则》是从旅游星级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旅游安全管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等方面系统规范行业管理行为。三是加大市场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市场秩序和旅游安全。第四,深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宣传贯彻国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第五,积极培育和发展酒店业和旅行社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国际旅行社,引导和扶持山西省大型企业。六是抓好岗位培训,全面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