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电商类目的导航设计,可以先看看这些经验。

一般来说,在购物类app中,用户到达商品详情页的路径有三种:1,通过搜索直接进入商品列表;2.分类导航;3.通过运营设定的特定模块(如促销活动和特殊区域)进行宣传。这三条路径基本涵盖了用户的三种购物心态:1路径可以有效满足知道买哪个具体产品的需求;第二条路径可以有效满足知道自己想买什么样的商品,但不知道自己想买哪种商品的用户的需求;第三条路径可以满足用户的流浪心态。下面几页主要讲分类导航的相关知识点。

分类是根据商品固有属性、适用人群、使用场景等座位分类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提高查找商品效率的一种手段。

分类搜索商品是人类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主要来源于人们网上购物的方式。线下商场的商品都是实物,需要占据三维的物理空间。无法像网上一样通过搜索将商品的相关信息展现在用户面前。商品不会移动,用户需要改变地理位置才能去商品所在地取货。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自己的商品,商场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商品进行分类,符合相同标准的商品会放在同一个区域。百货大楼里,1层是化妆品,二层是女装,三层是男装,四层是箱包,五层是文体用品...在电商刚刚兴起的时候,PC端网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线下地板这个概念。

由于线下购物习惯的存在,分类导航始终是用户寻找商品的重要入口。如何更高效的利用分类导航带来更多的交易,是电商app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话题。经过一些用户调查发现,90%的用户在知道自己想买的商品品类,但不知道具体商品型号的情况下,会通过品类来寻找商品。

想象一个使用场景,用户想买一些零食吃,但是不知道买哪个。看看天猫是怎么做的吧。如果按类别导航搜索,零食类别下会有很多种零食,帮助用户做出选择。经过三个品类的引导,用户可以轻松选择购买哪一个品类的零食;如果用户通过搜索路径,在“零食”的搜索结果页面上,天猫还在顶部增加了分类显示,试图通过分类引导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JD.COM和JD.COM在分类的上半部分放了一个活动横幅,让用户多了一个选择:反正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买什么零食,就随便去优惠活动看看。

在分类页面的设计风格上,基本采用标签+方框的形式,但标签风格是横平竖直的。当一级类目数量不多时,可以优先考虑横向标签样式,这样可以给二级类目留出更多的空间;在一级类目较多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垂直标签的样式,方便用户快速找到一级类目。看看下面的例子。左边的例子是水平的,右边的例子是垂直的。在类别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很明显右边的样式会更有效率。

在一些商品数量不是很大的购物app中,大多会在首页顶栏增加一个标签式的分类导航,提高分类导航的层次,更好地引导用户利用分类导航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由于每个二级品类的商品数量都不大,多个二级品类的商品都可以排列在一级品类的标签页下(只需滑动就可以切换到下一个品类,如下图右侧所示),减少了用户的二级品类。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品牌因素在用户购买商品中会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品牌会出现在购物app中,如图中左边的例子所示,你可以直接从品牌列表中找到自己的品牌;右边的例子整合了一级类目下的品牌推荐,也是对用户思维的一种引导方式。

在分类导航的逻辑中,根据商品属性分类这一最基本的分类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可以尝试将商品属性分类与其他纬度分类相结合,以便覆盖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响应更多的用户需求;分类导航页面逐渐成为运营活动的展示窗口,在这里放置一个类目运营活动的入口是合适的。比如下图左边的案例,添加了以商品使用场景(送礼)为纬度的分类和以商品属性为纬度的分类作为一级类目;下图右边的案例放的是该品类的特价活动(值得购买)入口。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

1.品类导航最高效的应用场景是:用户有购物欲望,但无法确定要购买的具体产品型号;

2.按照商品属性分类只是类目导航的一个基本维度。也可以尝试从使用场景、用户、品牌、个性推荐等维度进行更多的分类尝试。,从而覆盖更多的用户场景;

3.在品类导航页面加入品类运营活动是提高转化率的有效手段,值得尝试。

4、考虑上下文的关系,点击第二类进入商品列表,更合理的筛选和排序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动作。

作为设计师,一定要记得从业务逻辑出发,多与运营和产品沟通,在思考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时多挖掘需求,用设计工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