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山东寿光巨能电力集团员工的待遇水平吗?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4区6市2县3个市级开发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它是世界风筝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有庆忌、潍莱、董卿三条高速公路,吉焦、胶新、大莱龙、益阳、青林五条铁路。全市公路里程76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5公里。有潍坊港和洋口港两个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潍坊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海口的航班,是中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潍坊距离济南、青岛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潍坊物产丰富,资源丰富。全市平原和沿海低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开发建设。北部海岸线长140公里,有4462平方公里的浅海、沙滩和沿海平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中国已发现58种矿产资源,已开发利用的有42种。蓝宝石储量居全国首位,地下卤水静态储量5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大中型水库25座,其中峡山水库最大库容6543.8+0.4亿立方米,为全省之最。潍坊电力主要来自山东电网,总装机容量3000多万千瓦,还有电厂和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654.38+0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就业劳动力60多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9.2万人。
潍坊工业经济基础雄厚。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4.5:54.8:30.7。农业是山东省的重点产粮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农产品年产量654.38+0920万吨,加工出口能力900万吨。500多种农产品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禽肉出口占全国的40%。工业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海洋化工、纺织服装、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45个主导产品生产规模居省内同行业首位,32个产品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流通贸易繁荣,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14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8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510亿元。
潍坊自古以来人文底蕴深厚。《三皇五帝》中的舜、齐国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都出自潍方。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在潍坊掌权。近代涌现出王尽美、陈少敏、王愿坚、王统照、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潍坊有很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驰名中外,有十园、范公亭、山旺化石、恐龙化石、峄山国家森林公园、青云山、青云湖。
第二,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潍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抓经济、抓产业、抓投资、抓招商,着力解决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环境建设“四个关键”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扩大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镇化、科教兴国六大战略重点,集中用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现有企业“三大杀手锏”,改革和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在2003年实现“一个以上、两个千亿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04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六年翻一番”的基础上,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47100万元,财政总收入1416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7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3654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5438。
(1)培育发展“三个一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产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强银企联合,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开放规模。按照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要求,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突出产业特色,注重产业链延伸,努力建设一批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完整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吸引外资的热土和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组织实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通过“退城还园”,调整了结构,聚集了规模,优化了产业布局,提高了工业产品的档次和水平。二是依托各类开发园区建设大企业产业园。借助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配套厂商落户潍坊,带动了周边地区大量中小型配套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形成了一批区域性支柱产业。三是加快北方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基地的规划建设。重点承接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通过综合开发,尽快形成优势产业隆起带,打造区域经济新优势。以优势产品打造名牌,以名牌打造大企业集团,以大企业集团打造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截至去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33家,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3家企业超过6543.8+05亿元;其中4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8家进入中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8家进入全省100强;有10家企业,有11只股票上市;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著名商标4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扩大开放。牢固树立“潍坊是外,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和中心”,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招商引资者、投资者、服务者、领导的积极性,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格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着力引进“大而高的外资”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精心组织风筝会、芦台会、菜博会、花博会、青博会等节庆活动,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去年引进到位外资621.1亿元,同比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6543.8亿美元+5.9亿美元,同比增长56.9%。美国卡特彼勒、日本伊藤忠、瑞士汽巴等1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潍坊。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去年进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增长29.5%。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做到“四放开六同”,即放开胆子、放开政策、放开领域、放开发展;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关心、重视、支持、帮助和政治经济待遇,作为各级领导的政绩来对待,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截至去年底,非公有制(私营)经济户数达到17.5万户,同比增长5.1%;注册资本565,438+0.58亿元,增长32%;上缴税金88.5亿元,增长39.8%。
(四)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三化、三驱、三变”战略,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三大体系基本建立,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万公顷;2005年农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蔬菜和家禽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5)积极放开搞活服务业。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所有服务业都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取消一切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杜绝一切对服务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传统三大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38亿元,同比增长16.3%。
(6)加快北部沿海地区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新区。响应国家启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的重要部署,把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突出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特色,突出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积极构建沿海产业新体系。 目前,“两线四点”框架已初步形成,四个项目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具备项目入区条件。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所有项目区形成规模,见到成效;用5到10年的时间,将北部四个项目区建设成为经济外向度高、综合实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经济新区。
(7)优化经济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按照政策优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良的“四优”标准,努力营造“洼地”效应。在硬环境建设上,以生态城市建设为总体抓手,规划实施了“十大生态工程、百项建设工程”,加强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力争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4年荣获“中国特色城市奖”和“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考核,国家潍坊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行。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只要不违法违纪,符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所有优惠条件都可以谈,所有其他地方可以用的优惠政策都可以用。建立了市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完善了市长公开电话功能,出台了《关于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规定》,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组织了企业考核机关和工作人员“双评”活动,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
(八)、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潍坊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国领先。普通高考本科招生人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初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素质教育走在全国前列。高职院校发展到10所,在校生8万余人,居全省首位。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5438+万人,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全部得到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6543.8万以上。连续三年每年解决65438+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潍坊”和文明单位活动,加快了建设“平安潍坊”的步伐。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整体推进,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中心逐步形成,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初步建立。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把潍坊寿光确定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个人联系点,在寿光调研、潍坊考察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好”。省委、省政府在寿光召开现场办公会,讨论支持潍坊、寿光加快发展的措施。整个城市深受鼓舞,精神饱满。决心用总书记的讲话指导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新的机遇,实现新的发展。以招商引资、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推进农业、城市建设、基础教育三大亮点,突破服务业、科技创新、北部沿海开发三大薄弱环节,突破土地、资金、人才三大瓶颈,确保实现今年“一个目标、两个保障、五个新突破”的目标,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措施落实到位;在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北”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部分经济指标翻一番,用五年时间,使部分经济指标翻两番。力争将中心城区逐步建成“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一个枢纽”,即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先进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和半岛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2020年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8000美元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社会事业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潍坊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国领先。普通高考本科升学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职业教育招生65438+万人,初中生升入高中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5438+万人,确保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全部得到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36543.8万以上。连续三年每年解决65438+万农村人口的吃水问题,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潍坊”和文明单位活动,加快了建设“平安潍坊”的步伐。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整体推进,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中心逐步形成,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初步建立,我市运动员邢慧娜获得第28届奥运会女子万米金牌。
今后,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逐步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一个枢纽”,即以海洋化工、动力机械、纺织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文化教育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和半岛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交通枢纽。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2020年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8000美元左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2005年的目标是实现“一比六新突破”,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招商引资、做强做大现有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27亿元,同比增长1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5亿元,增长5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1.3亿元,销售收入530亿元,利税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3%、45%和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亿元,增长16.6%;外贸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分别增长50.2%和137.9%。财政总收入2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43.8+0.37亿元,分别增长26%和33.4%。
美丽富饶的潍坊,成为创业的热土,生活的天堂。我们真诚欢迎海内外朋友来潍坊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参考资料:
/question/9133716 . html?si=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