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镇经济状况
于越镇十分重视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鄂南明星镇”。全镇有16所中小学,教学质量历年来一直位居全县前列;医疗保健机构拥有全县最先进的设施和一流的专业人员,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全镇有大型文化、体育、娱乐场所8个,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多次获得国家、省、市文化体育奖项。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该镇95%以上的城市贫困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以上的农民五保对象获得集中供养。在湖北嘉鱼县于越镇牛头山村,看到曾经的“油菜示范基地”如今种上了一片竹子,新长出的竹笋有一人多高。过去胡仙洲村的蔬菜基地,现在种得用心良苦;武(昌)普(齐)路边的蔬菜基地也换成了各种名优苗。于越镇取消了“示范基地”,还把种植权给了农民,赢得了好评。在穿镇主干道两侧和牛头山、白云山建起了10多个农产品基地,竖起了高高的招牌,少则几千亩,多则两三亩。每个基地要求统一行动,种植同一种作物,从镇到村到组一级监管。农民不愿意的时候,乡镇要出钱给农民买种子和化肥,还要请人帮忙种。花这么大力气办基地,就是要让农民“早点富起来,快点富起来”,把他们连成一片,展示出他们的风采,以迎接上面的检查。新一轮结构调整,镇里算了一笔账,于是脱离实际的所谓示范基地,不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成了群众所说的“花架子”。一亩油菜籽收不到100元,投资收不回来。于是,从去年开始,该镇取消了这些不示范的“示范基地”,摘牌自己办,不争面子,把精力投入到扎实的服务上,让农民得到了增收的实惠。在牛头山村,以前没钱种油菜的村民现在自己掏钱买种子,以便晴天雨天种竹子和苎麻。
农技中心向村民承诺免费提供马铃薯种子、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让农民出去出一份力,双方共同做好“马铃薯免耕秸秆全覆盖”示范田。如果实验失败,农技中心会补偿农民误工费500元。今年以来,该镇农技中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保证各项技术指导的落实,在鹿码头村租用了120亩农技示范场,周边村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走进该中心的示范田展区,有各种各样的农业新品种,包括新引进的水稻品种。农民通过与当地水稻品种对比,选定“丰两优1”和“杨良友2号”作为来年水稻主栽品种打牌;在水稻直播示范区,通过直播示范,引导农民掌握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在大白菜旱地,实地进行土壤肥料试验,通过探索大白菜施肥比例,引导农民正确施肥。该镇农业技术中心主任黄金广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田地忙起来,让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嘉鱼县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动员会后,于越镇领导对这次经济普查非常重视。镇长、镇党委书记、分管经济普查的副书记、普查办主任先后到县经济普查办联系经济普查工作。于越镇党委书记许与县经济综合办公室主任、县统计局局长吴春贵就经济普查工作进行沟通。吴春贵同志向许介绍了当前需要落实的三项工作:一是普查区域和普查社区的划分;第二,选择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三是普查区域的测绘。许介绍了镇经济普查的准备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他认为,要搞好经济普查,必须主动作为,关键是要保证人员和经费。他说,要在县经济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搞好于越镇的经济普查,特别是加强于越市的经济普查工作。此前,于越镇分管综合经济工作的副书记和镇综合经济办公室主任联系了县综合经济办公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党的十六大为指导,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实施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化经营,加强市场开拓。 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和增加农业投入为保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增效。 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两个确保、三个提高”。即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确保基本农田面积31.6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5万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通过推广优良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提高作物质量,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65438+万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和良种补贴政策,重点发展位于辽河平原的海城、泰安两个省级产粮县和23个重点乡镇、3000万斤以上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重点发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在培育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特色产业专业化: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名牌产品:认真组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布局特色化、优势产业规模化、优势产品品牌化、规划建设项目化”的原则,以优质水稻、大棚蔬菜、蛋鸡、南果梨、食用菌、生态蚕桑、瘦肉型猪、观赏鱼、野菜为重点,重点建设南果梨、食用菌、野菜和生态蚕桑,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优化品种,向加工领域延伸。海城和泰安平原以及沿江。重点发展保护地蔬菜、食用菌、保护地水果、瘦肉型猪和蛋鸡。加强出口蔬菜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海城东信农产品有限公司和千山区盛源出口蔬菜加工厂两家外向型农业企业。针对俄日韩周边国家及港澳台市场需求,建设千山圣元集团“亚洲蔬菜种植园”、泰安嘉禾“欧洲蔬菜种植园”、海城东三路“南方蔬菜种植园”。前山和其他郊区。重点发展花卉、设施蔬菜、观赏鱼等产业,建设“鞍山兰花”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观赏鱼基地。实施“两带百园”工程,到2007年,建成沈阳、沈阳两条高效农业产业带和100个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注重品牌建设,把品牌培育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重头戏,把品牌作为占领市场的切入点和增长点,策划、宣传、包装、品牌鞍山,重点培育银鼎大米、朱茵大米、嘉禾绿色蔬菜、八角台无公害蔬菜、秀水罐头、海河系列玉米种子、前山王南果梨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全市名牌农产品达到25个,注册商标达到28个。
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重点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龙经济。要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走企业+基地+农户的道路,让更多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增值后进入流通领域。按照“孵化培育一批、择优扶持一批、做强做大一批”的原则,充分利用省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龙头企业。从我市实际出发,主要是培育发展优质粮食、大豆、饲料、种子、肉鸡、水果、蔬菜、蚕桑、牛奶、食用菌等产业链龙头企业10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订单农业165438+万亩,带动农户达到50%以上。积极吸引各方资金兴办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吸收各方面资金,鼓励和支持创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选择与各农业产业关联密切、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强的企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标准化水平。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是联系农民、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与企业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和鼓励农民特别是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产品加工流通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参与,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系列服务。当前,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中介服务组织的义务,在参与产业内分工和交换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结构调整要着力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商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商品增值能力。实施技术引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重点引进特种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优质果蔬等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以市站和县(市)、区农经中心为龙头企业,积极与科研部门和龙头企业合作,在设施蔬菜生产、赤眼蜂育种、珍稀食用菌菌种选育、温室自动化控制、土壤资源数据库建设、种苗繁育、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广优质专用粮油作物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生物农药、耕地保护性耕作等30项农业新技术。做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要以“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妇女培训”为重点,从当地农业产业情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组织各类培训班,做好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信息引导,全面提高结构调整的服务质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要围绕“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做好信息网络延伸进村入户工作,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及时将信息传播到农民手中。各地要加大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各种形式的生产信息、气象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为基层干部和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信息指导,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