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的先进事迹
张峰,女,汉族,1994出生,2018参加工作,现任安居区白马镇妇联主席。白马镇是她事业的起点。作为外地人,她在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不仅迅速融入新环境,还通过驻村实地操作,逐渐成长为白马镇青年的中层骨干。
深水炸弹谁愿意为抗击“疫情”出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打乱了温暖祥和的春节。面对严峻的形势,张峰冲锋在前,主动提出守卫城镇的卡口。她白天在卡口检查过往车辆,检测行人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晚上在镇上收集整理“返乡人员体温监测表”,坚持一人一本,经常加班到深夜,夜以继日工作了两个月。当她不在镇口值班时,她也不闲着。她覆盖了自己居住的所有村庄,累积了158的外地返乡人员,做到户数清楚,情况明了。张贴防疫通告1200余张;协助村两委对返乡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凝聚力量,当好抗击“疫情”的排头兵
2020年2月初,防疫物资紧缺,农村人医用口罩难求。她找到了另一种方法。在口罩稀缺的情况下,她动员镇上的女干部利用棉布、挂绳、婴儿用品、消毒酒精等简易工具为原料,制作了320多个防护口罩,发放给镇上有需要的群众,并积极倡导家中妇女制作口罩保护自己和家人。前线战士急需防护服,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战士们尽一份力。她通过镇级妇女微信群、QQ、广播等多种方式,寻找两名妇女志愿者为妇女裁剪服装。在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她拿着防护服的样品,记录下防护服的尺寸和材质要求,在市场上购买材料,组织妇女志愿者加班加点,制作了132件防护服。
坚守使命,奋战“疫情”第一线
她坚守妇女使命,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救助“两癌”妇女12人,调解家庭纠纷2起,为2人提供维权咨询,常态化开展儿童之家教育活动,参与儿童800余人...她组织镇女干部按照《闫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推荐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在镇卫生院的指导下,30副中药在镇政府食堂的大锅里熬制了三次,在镇卡点发放给路人,为群众送去温暖和安康。群众无小事。她承担了5名居家隔离人员的物资采购工作,有效保障了他们的生活。
张峰积极进取,勇挑重担,无私奉献,成为白马镇防疫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村妇女先进事迹材料2胡娇,女,30岁,高新区金家沟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主要负责社区文书档案和社区网格工作。2065438+2009年6月,胡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预备党员。虽然只是一名预备党员,但她始终以一名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5438年6月+2020年10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时,她投身疫情防控,主动负责流动人口最多的企业区,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疫情爆发时,胡焦负责排查55号网格远成物流园243家企业的工作人员,控制从疫区等地返回的人员,每天进行体温检测,做好被控制人员的服务工作,做好一些故意闹事人员的服务工作。期间,她既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者,又是快递员,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导致辖区值班企业无法出国。
疫情防控期间,胡焦不仅负责55网格的疫情排查、人员管控、疫情防控宣传工作,还负责每天上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数据。为了数据的准确性,她每天反复核对、整理数据,有时工作到晚上2点多。
凡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地方,胡焦负责的55号网格内企业员工陆续复工。每天除了为企业观察人员提供管控服务外,还要对返回员工进行排查登记,对辖区内200多家已申报复工复产的企业进行登记,对企业防控工作进行检查,对员工籍贯、现居住地、身体状况、近期去向等基本信息进行核查登记,有效规避复工复产带来的疫情防控风险。
除了企业人员排查管控、数据报送、复产等工作,沪胶还要做好远成物流园巡逻、疫情防控等工作。远成物流园关系到遂宁高新区的发货点,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一不小心,米、面、粮、油这些日常用品就有问题了。胡焦知道,远成物流园关系到遂宁高新区疫情的大局。他每天巡视物流园,每天微信运动数据接近3万步,朋友圈排名第一。胡娇一边巡逻,一边提醒同事和自己,简单的路线不是重复,而是责任。工作中,面对市场人员流动性大、群众戴口罩意识不强、园区内戴口罩的货物装卸人员呼吸不畅等问题,胡焦不断巡查,反复提醒。同样的话“请戴上口罩”一天可以说几百遍。防止疫情的工作不能马虎,我们需要团结一致抗击病毒。
农村妇女先进事迹材料3“卖花生给郑,高价无信用。”"在郑的公司工作工资很高."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感到说不出的喜悦,但同时又有一丝苦涩——我经历了很多不寻常的创业经历,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顺河镇王滩、谢圩村靠近淠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它们是天然的“菜园”,非常适合种植辣椒。2001年,王滩村被裕安区政府定为“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还为王滩辣椒注册了商标,闻名全省。当初种辣椒的农民不多。收获的辣椒由当地商贩运到六安、合肥等周边城市销售,价格颇高。农民和商贩都赚了钱。这时,我也加入了卖辣椒的行列。以前,我和妻子靠推车卖包子养家。虽然我们不能赚很多钱,但我们每天的收入还不错。因为老婆不识字没文化,我只能负责辣椒的买卖。虽然够累,但也给家里带来了好处。价格高,销路好,激发了农民种植辣椒的积极性。2001年,王滩、谢圩村辣椒种植面积不足100亩,2003年猛增到1200亩,产量从一开始的70吨左右猛增到1000多吨。一下子这么多辣椒,农民和商贩都措手不及。周边城市辣椒市场饱和,农民辣椒滞销。连续一周,两个村庄
农民一车辣椒都没卖出去,这让他们欲哭无泪。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要让农民的投资白白浪费掉?我在这片土地上长大,这片土地养育了我,赋予了我财富。我现在能为她做什么?我大胆地决定和其他买家一起购买大量辣椒,运到外省。起初,没有人同意。他们觉得去外省路途遥远,辣椒不好保存,又怕磕碰,也不知道卖多少钱。更有甚者,他说:“女人会做什么生意?”。我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我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能眼睁睁看着人民遭受损失吗?后来经过我的再三劝说,他们才勉强同意试一试。经过商量,我高价收了一车辣椒,去了上海。这次旅行给了我一个打击。辣椒运到上海后,我租了两间民房。刚卸完货,就开始下雨了。一整天下来,一斤辣椒也没卖出去。我就纳闷了,这是为什么?原来我不懂行情:上海人不吃辣椒。我看着满屋子的烂辣椒,哭笑不得。仅仅这一趟,我就把钱输光了,整整亏了一万五,这在03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回来后,我泄气了。但是看到到处都是农民的辣椒,我又不忍心让他们绝望,就买了,继续买。连续二十天,农民终于把辣椒卖完了,我却亏了654.38+0.5万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此,我赢得了农民和外省销售市场的信任。在随后几年的销售中,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农民增收,我也逐渐成为当地的销售大户。
淠河两岸,有一大片沙地,并不肥沃,但却是种花生的好地方。这种独特的资源给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从2004年开始,我充分利用辣椒的销售市场,开始卖花生。为了有稳定的资源,我采取了“订单”模式,以保护价从农民手中收购花生,让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他们说,“卖花生给郑很贵,而且从来不给赊账。真是我们的保护神,我们的财神。”。听到这里,我觉得我有责任这么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花生不像辣椒那样容易储存。行情不顺的时候,我就把花生储存起来,精心加工,在合适的时候卖出去。这几年,外出打工潮风起云涌,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孩子上学了,老人怎么办?精选花生,它们就有用武之地了。我的招聘广告一出,他们就蜂拥而至。年轻人五十多岁,老年人七十多岁,有七八十人。很热闹。他们靠说笑赚生活费和零花钱。他们不再向子女要钱,也不用看不孝子女的脸色,也不去打牌赌博。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虽然我的成本增加了,但能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出一份力,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我也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创业过程。虽然历尽艰辛,但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也让我在商业上站稳了脚跟。谁说女人不如男人!
农村妇女先进事迹材料4“巾帼英雄”——吴嫂
吴嫂,女,1962年3月出生,天河区人,1981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调入公司,高级技工。她从1992年6月开始从事公交车驾驶工作,现在开13路公交车,20年来,她用奉献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在车厢上洒下了汗水。她的车组是公司的“青年文明号”车组。连年被评为公司先进,2019年度被区妇联评为“巾帼英雄”。
我热爱我的工作,有着出色的技能。
同事们把吴老太太比作一块煤,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别人。这的确是对吴夫人的生动概括。20年来,她一直把自己的工作和乘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乘客和车厢再小,自己的事情也小。无论是老父亲和小女儿生病,还是遇到其他家庭生活困难,她都没有因为家庭困难请过一天假,缺过一次课,迟到过一点。满勤总是尽职尽责,无偿加班。
整天穿梭在车流中,公交车司机是一份普通而又辛苦的工作,早戴星星,晚戴月亮,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霜凛冽。尤其是夏天,驾驶位置的平均温度在40多摄氏度,司机就像刚从烤箱里出来,一天工作下来浑身一瘸一拐的。虽然工作环境艰苦,紧张的工作总是单线重复,但吴老太太别无选择,只能退缩。她用出色的工作收获快乐,服务和帮助乘客感受快乐。
吴嫂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她利用各种机会给自己“加油”,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学习驾驶、维修、乘务心理等多种业务书籍和法律法规。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节能降耗,她虚心向师傅学习驾驶技术、修理技巧和节能小窍门。经常像个基佬一样,在车底下爬进爬出,弄得油腻腻的,满身泥泞。她坚持在修理工的指导下,自己排除车辆油路故障。
吴嫂从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做起,是省油的典范。平时,她会做好车辆出发前、行驶中、接车后的检查工作,检查车辆的油路、气路、电路、冷却水、胎压。当她发现车辆有任何故障时,她会立即去车间进行维修,以确保车辆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每次上车,她都是先调整心情,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轻踩油门,平稳起步。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开车不踩油门不踩错刹车。过红绿灯时,她会根据红绿灯的切换规律判断红绿灯的切换时间,控制好速度和时间,化被动为主动,平稳行驶,避免急刹车造成的燃油浪费。
吴夫人在迎送的大巴上度过了20个春秋。从被称为公交车司机的那一天起,她就把这个平凡的岗位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舞台,在十米车厢里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会永远记得自己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尽职尽责,争创一流,做一名乘客满意的公交司机。
第二,安全驾驶,创造和平
吴嫂常说:“安全是一个司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她始终坚持“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原则,养成了爱车护车,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的良好习惯。她每天提前20分钟上班,搞好车厢卫生,仔细检查车况,尤其是影响安全的部位(如灯光、转向、刹车等。),出车前做好例行保养,保证车内环境整洁明亮,运行状况良好,绝不开“带病”列车线,绝不把故障留给接班司机。
在开车的路上,她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不赌气开车,不开英雄车,路上不生病;集中精力,谨慎驾驶,不抢分,不压分,不违章,始终坚持安全操作。
为了让车辆以最佳状态行驶,吴老太眼勤、手勤、口勤。
“三勤”:即用眼睛多观察,用手多记录,用嘴多交流,当好医生和美容师。由于多年的专业训练,她的车上配有工具箱和行车日志。汽车故障往往是由小故障引起的。所以她只要有时间,就会习惯性地观察车况,拧紧螺丝,调整刹车,但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工具箱。有时候车在线路上坏了需要工具的时候,可以及时提供给修理工,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别人。行车日志就是记录车的日常情况,什么时候保养,什么时候换油,什么时候大修等等。,掌握日常行驶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同时行车日志也为车队提供信息,更好的进行管理。遇到车辆维修或机器零部件维修,她总是随车同行,及时将车辆运行中的一些动态情况和现象反馈给机械师,让机械师更快更好地修车。在过去的20年里,她驾驶的汽车从未发生过机械故障或交通事故。
吴老太太经常抽时间教新司机如何安全驾驶和规范操作,热心地向同事传授安全知识和驾驶经验,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向她学习,以她为榜样。
农村妇女先进事迹材料5 1971高中毕业后,同年回到本村担任妇女主任。作为一名妇女主任,她看到村里学校缺老师,就当了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这一代是1。16年间,她始终默默无闻,勤奋好学,用母亲般的胸怀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因为肯吃苦,学习好,班级成绩年年全校第一,在南塘乡名列前茅。然而1988年,公公得了痴呆症,昏迷不醒。她每天出门,不知道怎么回家。有时候她甚至会裸奔满大街。她不得不随时寻找他。公公去世后,她没有等到这个家庭恢复过来。我婆婆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此外,她双腿不便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家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我们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收拾老人们的房间,帮他们洗脸梳头,然后做早饭,照顾他们上学前。
她老公心脏病突发,死在南塘乡东下坪学校。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一家人白天哭,晚上哭,一家人哭成一堆。不久婆婆因儿子早逝,悲痛过度,卧病在床。一对正在读书的孩子,看到家里的惨状,想辍学回家帮妈妈。得知此事后,我努力工作,向亲戚朋友借钱去看婆婆。收学费,送孩子上学。
婆婆病情稍有好转,为了多挣钱,又去邻村的小学教书。她每天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白天忙着教书,晚上回来照顾两位老人。她忙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农历10年初二,婆婆突发脑梗,被送到医院,昏迷不醒。医生不让她回家准备葬礼,而是坚持日夜守护,揉搓按摩,耐心伺候。昏迷了七天的婆婆奇迹般的醒了!但由于年事已高,心脏病严重,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只能靠人喂饭。农历八月初五,被留在村里无人看管的母亲,因为高血压摔断了右大腿。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虽然花了6000多元,但她还是不能一个人走路。出院后,她还要带母亲回家,照顾两个瘫痪的老人。她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随后几年,两位老人病重住院。为了节省住院费,她上午带两位老人去医院治疗,下午带他们回家,第二天再去。时间长了,她也学会了打针输液。全科医生看了之后,在家做了手术。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转眼间,婆婆和母亲两位80多岁的老人,已经瘫在床上6年多了。作为他们唯一的亲人,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洗脸、梳头、喂饭、给药、打针、擦屎、小便。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上了一辆小平板车的后座,带着他们到外面散步晒太阳;春天来了,老人们想吃香椿,她就爬梯子,爬上树去掰香椿,不顾自己50多岁了。冬天,婆婆腰酸背寒。她从不嫌弃这个老人,所以她和他睡在一张床上,温暖他的腿、脚和背。给老人翻两次身;老人经常打喷嚏,把米饭喷得她满脸都是。她总是微笑着,擦了擦脸,继续喂食...直到今天,老人身上没有一点褥疮,老人房间里也没有一点异味。村里人都夸:“你是天下最好的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