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之都的优势与特色

乌兰察布做中国马铃薯有五大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高原。马铃薯产区海拔1,300 ~ 1,500m,气候凉爽。马铃薯生产期7、8月平均气温17 ~ 21℃,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类型是栗钙土,多为沙质疏松,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全市降水量多集中在6、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也是马铃薯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此外,海拔高,空气干燥,不仅有利于块茎膨大和干物质积累,而且晚疫病发生频率低,蚜虫少。同时,我市马铃薯种植区域较为平坦,具有机械化作业的优越生产条件。二是规模优势明显。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400万亩左右,年产量400-45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区域第一,占自治区马铃薯产量的40%以上。种薯生产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原种代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专用马铃薯加工基地达到654.38+0万亩。此外,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土地、人力、电力成本低,投入产出效益明显。第三,有强大的科研支撑。我市马铃薯科研和种薯生产起步较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马铃薯遗传育种、特种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研究项目和技术成果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在乌兰察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马铃薯良种场、第一个马铃薯制种网室、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马铃薯种苗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试验”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0;“马铃薯病毒的血清鉴定”、“马铃薯种苗杂交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乌兰察布市农科院参与了“六五”、“七五”、“八五”马铃薯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986-2000年主持或参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研究项目,育成“舒梦165438+”。乌兰察布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开设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系,于2008年秋季正式招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专业。第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乌兰察布市位于环渤海、京津冀和胡宝-湖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北通陆路口岸二连浩特,与蒙古国接壤;东及河北省张家口、京津地区;南部毗邻“煤都”大同;首都呼和浩特以西。境内有国道2条,高速公路2条,省际通道1条,铁路7条。公路和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乌兰察布距北京336公里,距大同100公里,距呼和浩特130公里,距包头280公里,距二连浩特340公里。优越的区位交通为马铃薯配送终端市场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条件。5.极具竞争力的品牌。2008年后,我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了马铃薯“土木苏”(蒙古语为马铃薯的意思)和商标“敕勒川”,丰富了乌兰察布的马铃薯文化品牌。2011,乌兰察布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马铃薯之都的影响力,提升了乌兰察布马铃薯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产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指导,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我市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把马铃薯产业推进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为实现产业规模化、合理发展,我市对马铃薯产业带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2010年,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两个百万马铃薯工程”,即发展节水灌溉654.38+0亿亩,发展地膜旱作马铃薯654.38+0亿亩。为推进规模化种植,全市各地积极鼓励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引导农民以股份合作形式或与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经营。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3万亩,占耕地总量的21%。马铃薯80%以上种植,不仅为大规模种植创造了条件,扩大了基地规模,而且便于机械化作业,抑制种子退化。在组织指导方面,该市还加大了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力度。目前,全市已建成马铃薯示范园11个,面积21万亩,今年将再建设20万亩马铃薯示范田。为了保证马铃薯种植基地的效益,该市每年抽调500名科技人员组成马铃薯科技服务团,到村到户推广各种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并提供从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到田间管理的后续服务。

(2)加大投入,保证行业顺利发展。近年来,我市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有效发挥了国家各类补贴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促进了马铃薯良种特别是节水设施的快速发展。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良种补贴在我市已连续实施8年,累计实施面积47万亩。2009年国家出台马铃薯原种补贴,我市共承接40.95万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将马铃薯纳入良种繁育补贴范围,这些补贴及时发放到基地和农户。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每年积极争取和筹集约4亿元资金补贴节水农业。主要补贴政策为:购置大中型洒水车,软管微喷每亩补贴200元,旱作每亩补贴20元;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马铃薯滴灌的支持力度,对推广膜下滴灌进行了大力补贴。其中,市财政每亩补贴200元,淇县财政每亩补贴200元,农机每亩补贴234元。针对去年马铃薯市场出现的价格低、销售差、储存量不足、加工收购慢等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提供4.3亿元支持13加工企业作为流动资金,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消化马铃薯,市政府提供550万元补贴建设简易储存坑。

(3)发挥科技作用,积极探索高效节水模式。在马铃薯高产创建和示范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我市引进并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良种、高垄栽培、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施用液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农机农艺措施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针对乌兰察布市干旱缺水严重的情况,为充分利用现有地下水资源,2009年以来,我们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综合应用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和农艺措施的前提下,全市广泛推广更多的膜下节水滴灌。2009年全市试验示范7万多亩,2010达到33.4万亩。2011年达到50万亩,2012年增加46万亩。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达到2500公斤左右,比普通水培种植增产65438±0000公斤左右。滴灌有以下优点:一是节水效果显著。传统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消耗300-400吨,而膜下滴灌每亩仅消耗80-110吨。膜下滴灌比漫灌节水2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建30个小型水库。二是节肥效果显著。膜下滴灌可使肥料有效利用率从30% ~ 40%提高到60% ~ 70%。传统漫灌种植马铃薯每亩用肥150 ~ 200公斤,而膜下滴灌每亩只需60 ~ 100公斤,比漫灌节约80元。三是节能降耗。采用膜下滴灌每亩耗电15度,漫灌每亩耗电65度。滴灌比漫灌每次节电28元/亩。第四,投资成本低。滴灌比漫灌每亩节省5个工人,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工费用。实践证明,推广膜下滴灌,抵御了严重干旱,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节水农业是干旱缺水地区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的革命性举措。

(四)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我市从马铃薯良种源头入手,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发展水平。目前,全市马铃薯脱毒组培室已达2.09万平方米,可生产脱毒种苗654.38+0.2亿株,净室2800亩,脱毒微型薯4.5亿个,原种654.38+0万吨,合格种薯654.38+0万吨。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室微型马铃薯生产到原种一、二代繁育的完整体系。内蒙古嘉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脱毒种薯和商品薯品种开发、贮藏、销售、保鲜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到2016年建成20万亩脱毒种薯示范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民丰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1000平方米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500平方米的脱毒R&D中心、2200平方米的加工R&D中心、8亩智能温室、30亩日光温室、350亩防虫网室、60000亩原种生产场、70000吨马铃薯种子贮藏室,2012年可生产微型原种马铃薯。

(5)强化产业支撑,积极推进产业体系建设。农牧业增效潜力在产业化,产业化增效关键环节在加工转化。我市坚持以产业化的思路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区、行业界限,将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中。几年来,我们扶持和培育了一批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如富光公司、奈伦精细淀粉公司、博仓马铃薯产业、卓子龙公司、尚都泰美公司等,其中富光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粉生产企业,年产马铃薯粉654.38+20万吨。龙的公司年产精制淀粉2万吨,马铃薯蛋白1.400吨,填补了国内加工空白。奈伦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年产精制淀粉8万吨,变性淀粉4万吨。。该市按照规模化生产、大流通、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加强流通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大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生产、加工和营销协会。目前,该市已与280多家马铃薯经纪人建立了28个马铃薯营销协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0-50万吨优质种薯从我市调运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65,438+0.60-65,438+0.8万吨优质商品马铃薯已调入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地,并出口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他们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新普劳土豆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提供特制土豆。为有效解决鲜薯储存问题,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民自建储存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支持和引导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先后建成了8座拥有世界一流控制设备的现代化仓库,库容超过60万吨,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个。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平稳,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

(六)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2008年和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两届马铃薯文化节,并于2009年2月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相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相关专家学者为建设中国马铃薯之都建言献策。马铃薯文化节集技术探讨、种薯订购、市场推广、品牌推广于一体。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展示了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建设中国马铃薯之都的成果,还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向全国推广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