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产业发展有哪些共同的区域优势?

长江三角洲北起杨桐运河,南至杭州湾,西至镇江,东至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及邻近海域。面积约9.9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这里海岸线笔直,海水黄沙浑浊,有宽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潮间带浅滩。这个大都市群聚集了工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在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境外投资、促进产业和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和区域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沉积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杭嘉湖区。长三角顶点在仪征市周振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为北界,镇江、宁镇山脉、茅山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为西界、南界,黄海、东海为东界。

三角洲基底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了沉降。在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海侵后,长江携带的泥沙继续沉积,开始在河口发育三角洲。

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主河不断向右转,使得河口砂群依次并入北岸。红桥时期、黄桥时期、金沙时期、海门时期、北沙时期形成的沙洲、沙洲,形成了今天长江北岸的汉江、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启东等县。现在崇明、长兴、横沙等靠近河口的沙岛也将根据此法并入北岸。河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的沙嘴延伸至现今三角洲的北部边界,地面标高6-8米。

南岸的沙嘴向东延伸经过江阴、太仓、外冈、马桥,地面高程约4.5 ~ 6米,与钱塘江北岸相连后到达杭州湾。沙嘴内的浅水湾淤塞,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湾淤塞,逐渐演变为湖泊河流纵横交错的低平原。沙嘴南岸以外的沿海地区被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 ~ 300米的残丘,大部分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纪灰岩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

在三角洲早期,人类在这里从事捕鱼、狩猎和农耕。

经过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南宋的两次大迁徙和13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浙江省的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丹阳、南通、扬州、杭州、嘉兴相继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为促进和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发起并组织1992,14各市经委(办)成立第十四届长三角。

1997年,上述14城市的市政府与台州市新成立的15城市的市政府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和执行主席。执行主席由上海担任,执行主席由除上海以外的其他成员城市轮流担任。协调委员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设立联络处,作为执行主席身边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城市合作办(委)作为协调会的具体联络和服务部门。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部,杭州湾以北,杨桐运河以南。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然而,也有一些零星分散的孤立的山丘,如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它们或立于平原,或立于太湖,有的成为旅游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附近。大约六七千年前,这里是一个三角港湾。长江的入海口就像一个向东张开嘴的喇叭。水面广阔,潮汐效应显著。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在海水的支撑下,大部分沉积堆积成南北两岸的沙堤。北岸的沙洲从扬州向东延伸至如东,沙洲以北是以黄淮冲积而成的何丽霞平原。南岸沙洲从江阴向东南延伸至上海金山县漕泾,与钱塘江北岸沙洲相连,形成太湖平原。何丽霞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654.38+0.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碟形洼地。凹陷中心湖连续摆动,主要有射阳湖和大纵湖。由于地势低洼,从历史上看,洪水一直极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西阻淮河,东引潮涌,开凿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被淹了九年的重灾区成为江淮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以南,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平原以太湖为中心,形似大盘子,地势一周高一周低。这种地形特征使得长江和太湖上游有洪水,也有潮水倒灌。夏秋季节,这里经常遭受台风和暴雨袭击,洪水非常频繁。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当地人民下大力气挖河渠、除积水、修堤防、筑闸门,逐渐形成了沟渠相连的密集水网。这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河网长度为每平方公里4.8-6.7公里。平原上有200多个湖泊。长三角江湖纵横交错,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金三角”。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是冲积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的东南部,以及浙江省的东北部。它是长江中下游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和扬州,北至小洋口。杭州湾南岸。海拔多在10米以下,低丘(如惠山、天平山、玉山、狼山)零星分布,海拔200 ~ 300米。长江年输沙量为4-9亿吨。一般情况下,28%的泥沙淤积在长江,有些年份甚至高达78%。三角洲继续向大海延伸。长江以南的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的古沙嘴多在海拔4 ~ 6米;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泰兴、如皋等地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在晚冰期最高海平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2000年左右,北岸沙嘴延伸至蓼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河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年均推进1958 ~ 1973。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素有水乡、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主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丝绸、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侧有许多重镇,如上海、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苏州、无锡、常州是风景胜地,也是新兴工业城市。

长三角是一个具有三重意义的概念。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处,因河流所含泥沙不断沉积而形成平坦、大致呈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江水汹涌而下,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在河口。历经千年,最终形成一片开阔宽广的三角形土地。

产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南、浙东北产业经济带。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领域。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占全国人口的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22%的国家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都市圈是指长江入海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盐城、连云港等18城市组成的城市带。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01年,这个占全国国土面积2.2%、人口10.4%的地方,创造了全国22.1%的GDP、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

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长江三角洲的快速聚集不仅规模日益扩大,而且以其独特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3年6-9月,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四市GDP均超过6543.8+000亿元,同期增长654.38+02%。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9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54.38+00%。这种高出全国增速3到5个百分点的经济快速增长,在长三角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在这片不到654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的大型城市群不断崛起:“超级巨人”上海,年GDP超1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重量级巨头”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年GDP 2000-5000亿元;“小巨人”绍兴、南通、常州、台州、嘉兴年GDP超过6543.8+0000亿元。给“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很强。在2005年6月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长三角有7个县市(区)进入前十。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的连片城市化成为可能。

这群经济巨头直接吸引了众多世界级经济巨头的目光。目前已有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其中200多家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仅在苏州投资的就有81家,投资项目188个。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合同利用外资已近6543.8+05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吸引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强大磁场。

在“长三角”都市圈,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马当先。全国百强县近半,工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近100个,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数千家巨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带动了“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给上海带来了各方面的良好机遇,上海正在努力成为“世界城市”。上海强大的辐射力和周边“得水”城市的快速发展,让江浙一带的城市都意识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其他城市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城市定位,在资金、信息、人才、商品的流动中寻找城市崛起的机会。

与上海接轨,实现* * *和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的学问。苏州:水塔附近,四面布局;无锡: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杭州:接轨上海,错位发展。“长三角”周边城市不约而同地把与上海的联动作为重要战略。以路桥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为契机,长三角正在打造“三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的趋势已经开始了。江浙沪或16城市的联合项目已涉及交通、旅游、会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标、信用、质检、环保等多个领域。,正在探索产业规划、政策法规、金融服务等高层合作与联动。而“接轨上海”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投资平台的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大大提升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断从这里走向世界。

城市经济概念:是由江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8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七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最大的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长江是中国的经济开放区之一。

[编辑此段落]

原名粤江平原。简称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一个呈放射状入海口的三角洲复合体,是西江和北江同时冲积形成的大三角洲和东江冲积形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一个倒三角形,底线西起三水市,东至广州市,至石龙,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冲积层薄,一般20 ~ 30米。地面起伏较大,周围是丘陵、山脉和岛屿,占面积的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南部、中山北部、江门东部、虎门西部。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的三角洲还在向南海延伸。河口区每年可延伸65,438+00 ~ 65,438+020米,是我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1 ~ 23℃,最冷月13 ~ 15℃,最热月28℃以上。6月至10经常有台风,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雨季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流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包括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和柠檬。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成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绸、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材、造船等工业,被誉为南海的明珠。

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此段落]

“珠三角”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末,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泛珠三角”的概念被提出。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实际上包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这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互不相同,但又密切相关。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东、博罗、肇庆、高要、四会,总人口4230万,总土地面积465.44。

珠江三角洲地区

[编辑此段落]

1994年10月8日首次正式提出“珠三角”概念,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三角经济区。“珠三角”最初是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七个城市和惠州、清远、肇庆的一部分组成,俗称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的范围调整扩大到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九个珠江沿岸城市组成的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陆地面积的14%,人口4283万,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量达到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大珠江三角洲

[编辑此段落]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指“小珠三角”和港澳,一个是指粤港澳。目前所谓的“大珠三角”,是指由粤港澳三地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量3287亿美元。从经济规模来看,“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泛珠三角地区

[编辑此段落]

“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九个省份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经贸关系密切。“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45698万人,GDP总量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个省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占全国人口的34.8%,占全国GDP总量的33.3%。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组成的所谓“环渤海”经济圈,似乎从来没有得到山东和辽宁的认可。山东人更关心自己的橡胶半岛,辽宁人对“环渤海”这张脸并不买账。

以下是一些引用的例子。你认为“渤海存在吗?”

中国三大经济带,广东(珠三角)、江浙(长三角)、山东(渤海湾附近),近年来...

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

环渤海地区由辽宁中南部、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个人口密集区组成,尚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圈...

补充问题:环渤海经济圈名存实亡。

“环渤海这三个城市密集区各自形成了一个次区域,有各自的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有不同的城市体系,国内联系腹地和对外联系方向,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和海港。而辽中南、京津唐、山东半岛三大城市群之间的联系还远没有接近一体化的程度。环渤海不是一个经济区而是三个二级经济区。”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周一星认为,环渤海地区由辽宁中南部、京津唐和山东半岛三个人口密集区组成,尚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