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古代军队吃什么?几乎没有肉,经常有人杀人做肉干。

汉族的远祖以放牧和狩猎为食。

皇帝不发饿兵,军散无粮,军马不动粮草先行。中国有许多关于口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能穿着重型装备行军打仗。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各种菜肴都是富裕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军人是享受不到的。军营的伙食“单调”。现在来说说那些无聊的军营饮食。

中国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自从从甘肃青海进入中原后,人口逐渐增多,原始农业开始发展。

狩猎是商朝军用食物的主要来源。商朝狩猎规模很大,一次出动几千人就能获得数百只野生动物。甲骨文记载了一次狩猎,商人们得到了451头鹿。到了周朝,狩猎的规模更大了,周武王曾经猎杀了数万只野生动物。正因为如此,商周王朝才得以扩张疆域,逐渐将疆域扩大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众多省份。

汉族经过夏商周半农半牧的生活,战国以后正式成为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高的蔬菜成为老百姓和军队的主要饮食。

饥饿或营养不良的士兵不能穿着盔甲作战。

宋朝以前,中国吃的粥是最稠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军队的饮食是粗陋简陋的,仅仅停留在吃的层面。八路军——* * *一直自称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渊源的。小米,通常叫小米,脱壳后叫小米。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候都是小米和矛的水平。秦朝富裕,粟如小山,比世界其他地方富裕10倍。秦律才敢记载,秦国境内有装满万石的粮仓,就连咸阳的粮仓也储存了65438+万石粮食。就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让秦军可以以几十万的装甲部队作战,一统天下。

最早的口粮做法其实是煮粥。宋代以前,一般的炊具都是陶器,很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不适合煮饭。夏商周煮小米粥,而不是菜粥。你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肉粥。部队一到饭点,就支起铁锅熬粥。只是当时的粥很稠,所以叫稠。

小米作为军粮从古代一直延续到唐朝。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尤其是在西北。其次,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代文献记载,小米可以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保存5年。其实小米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在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粮食依然可以食用。

古今农业技术落后,产量很低。

唐朝以前,小卖部吃小米1兵1天1斗。

保质期长是军粮最重要的方面,口感是古代军队最不看重的。保质期长的食物也非常适合交通落后的古代。在古代,交通很困难。为了避免浪费,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隋朝规定,偷粮食超过1升,就要被砍头,失去家人。抛弃米谷的士兵被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上建立补给仓库。可以长时间保存食物,不用担心过期损坏,也不用经常更新。

古代军队是如何分配口粮的?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早餐半桶小米,晚餐三分之一桶小米。站岗等任务,早晚三分之一打小米。按照汉军的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每月享有2石、9斗、3升粮、3升盐。唐朝规定一个士兵一天要给2升粮食。

宋朝皇军士兵的月粮是2.5石,湘军是2石。到了后期,帝国士兵每月只有8、9斗粮食,然后糙米装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年才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的不断减少,宋军的战斗力也呈下降趋势。更别说肉蛋等副食了,吃不饱怎么穿几十斤重的盔甲对抗北方游牧骑兵?

明军发明了打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堆饼,行军打仗。

煎饼、米饭和茶成了宋明军的主食。

一般来说,面包和馒头很晚才成为军用食品。因为面粉加工难度大,而且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发酵技术,干粮都是死面。自汉代以来,中国人开始吃面条,当时被称为汤饼。汉魏以后,煮面条呈糊状,疙瘩成为最常用的吃法。

既带汤饼又带粘面,不太方便。只有干粮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正所谓“夫食千里,秀才饥;柴火过后,老师不满意。情况深入敌占区,航班过不去...人能装三斗干粮,能用几十天。”携带干粮是军队作战的最佳方式。

后世中国军队最爱吃的军粮大饼出现较晚,汉代中国就有了烤饼,民间偶尔会吃。军队出征,一般首选干粮和熟食作为口粮。唐宋时期,饼干、糕点成为军粮。唐朝建立骑兵部队,对抗北方和西北的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减少后勤运输,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牲畜奶,长途奔袭万里。宋朝征战时,下令全城分干粮和烧饼,给士兵茶、酒、柴、水。宋军出征时,带着年糕、杂饼、皱皮米、硬盐和酱料行军。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用干粮叫“锅盔饼”。

烧饼在明代得到更新发展,使明军可以在山地林地中长途追击敌人。用炭火烤圆饼,又脆又咸,中间戳洞,用绳子串起来。方便士兵携带和食用,这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明军的另一种做法是用1石大米做干饭,用于运输。吃的时候可以把米饭泡在热水里吃。这是明朝的方便面。古代日军也有吃泡饭的习惯。明军野战副食是将三升豆豉用五升盐捣碎,拧成饼,晒干。想吃的时候,剥个枣核吃,代替咸菜。

在古代,战斗全靠力量。图为阿清朝官员在练习把玩石锁。

部队发口粮的时候有一个大宴用酱油。

自古以来,中国军队的主食就是小米、大米和小麦。看起来不错,但是古代军队最差的就是副食。普通士兵没机会,经常头晕。军营里鲜肉蔬菜非常匮乏,战士们的副食主要是两种,酱油和咸菜。

酱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周的食谱中就有“酱有20坛之多”的记载。到了汉朝,驻守边塞的汉军是配给2粒2斗酱,而到了秦朝,是1斗米配半升酱。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盐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俗话说“三天不喝泡菜汤,脚就当当当”。所以咸盐也是军粮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军每个士兵有3升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骏每天给小米2升,盐一半。一年七石两斗粮。

一般军队出征都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骏的酒席很丰盛,肯定有酒。酒满剑舞,鼓角啸。丝竹之类的乐器是不允许使用的,会让士兵沮丧。宴席的菜谱包括酒2升,牛肉2斤,米饭5个,煎饼2个,一人1个馒头,1个蒸饼。散籽一粒,汤三片,菜五片,牛羊头肉蹄子,酱羊肝,酱猪肝,盐三分之一,酱一半,姜1,葱3,醋。从宴席菜单可以看出,唐骏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等西域。

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很难享受到如此丰富的菜肴。

游牧民族风干肉1头牛换成20斤风干肉。

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最重要的军粮是风干肉。一头牛杀了以后,几百斤牛肉风干,变成十几斤肉干,随身携带,以备打仗。相当于一个士兵行军带了1头牛的牛肉,可以吃几个月。具体方法是将新鲜牛肉风干1年,直到牛肉全部塞进一头牛的膀胱里。这时,这些牛的膀胱就变成了食物袋。士兵可以从1包或者几包牛肉干开始。

这些风干牛肉干的蛋白质是普通肉类的很多倍,一小块就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也可以用小块的肉干熬汤,再来点茶和奶类食物。整体营养丰富全面。游牧民族和渔猎骑兵根本不需要后方后勤运送粮食,也不需要青菜豆沙等副食。

正是通过这种富含营养和热量的快餐,游牧民族和渔猎骑兵才能屡屡闯入中原。长时间大规模攻击城镇。腊肉是我国中原王朝军队和北方游牧渔猎军都喜欢的优质军粮。只是在中原军中,这是非常罕见的。

限于生产力的落后,想吃到最普通的豆腐都不容易。图为清朝时人们制作豆腐。

杀敌,做肉干,杀美妾,慰劳将士。

古代口粮最残忍的事情就是吃人。东汉末年,袁绍围攻东武阳,城内粮食断绝,从老鼠到马鞍。最后,卫戍司令臧洪亲手杀了他的妃子来喂士兵。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前建时期,在长安城的一次战役中,守军斩首了1800名攻城的敌军,然后这些敌军的尸体就成了口粮。军官还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妻子吃。

不仅把敌人吃了,自己人也能在最后关头吃。唐朝的将军薛率领14000的士兵进攻漠北,但是徒劳无功,回去的路上也没有粮食。全军自相残杀。最后入侵后,原来的部队只剩下二十分之一。

最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在张勋镇守的绥阳之战。张勋在这里用数千唐军阻止了安禄山军队的围攻。在持续了几个月的攻城战中,这座城市发生了第一次食物短缺。食物吃完后,士兵们开始吃马。马做好之后,就开始吃女人老人小孩三万多。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唐军知道外面没有援军,里面没有粮草,他会死在这里,但是却没有叛徒。最后城破,城内军民六万,只有四百人幸存。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敌一万。之后,他把敌人的尸体做成腊肉,作为干肉随身携带。1233年,宋军在唐周围攻金军,城内粮食告罄。晋军大将吴黑汉,把自己的妃子杀了给士兵吃。然而,士兵们吃不饱,他们又冲上去杀害乌兹别克斯坦的其他妻子和孩子。到了城头上,就连8金军的主帅夫差也被部下杀了吃肉。古代战争中有很多食人的案例。这里只是几个例子。

清代运粮牛队。

伙食好的部队一般战斗力强,反之就弱。

从饮食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看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好的部队,伙食数量和质量一定好。战斗力差的部队,在伙食质量和数量上肯定是苦不堪言的。总的来说,中原王朝建立初期,国平民安,风调雨顺,兵力充足甚至精锐可以发放双倍口粮的时候,战斗力是突出的。王朝末年,* * *腐败,饥荒连连,军中粮食骤降,将士衣衫不整,食不果腹。我拉不动我的弓,我走不了三月,我穿不上盔甲,我挥不动我的刀和矛。会有各种各样的事,兵败如山倒,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