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根的媒体报道

霍根:90后大学教师的惊人转变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和草帽的斯文年轻人坐在不远处的草地上,膝盖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目不转睛,手指不时滑动。如果不是看到他黝黑的手臂和长满老茧的手,谁会把他和“牛关”联系在一起?

他叫何根,出生于1990年6月。就在半年前,他还没毕业,已经被扣在武汉某大学当老师。然而,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走“平凡之路”。在老师同学的惊呼中,他回到了罗田白莲河乡玉中村的老家,专门在山沟里养黄牛。后来,他带领养牛户成立合作社,成了“牛老板”。

何根说自己成绩不好,进大学之前一直很自卑。他家境不错,曾经靠穿名牌衣服获得自我认同感。直到他进入大学,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他才开始真正的努力。因为想法多,沟通能力好,何根当上了学生会的班长和副主席。他在专业学习上不敢放松。在学校第五届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数控铣床项目第二名。

恭喜你,父亲,“天要塌了”

放下指针,拉牛绳。霍根表情坚定,潇洒地转过身去。“回老家创业养牛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何根说,他刚被聘为教师的时候,曾经和老乡聊过回乡创业的事。对方说罗田太穷,资源有限,没有发展空间,让何根很不服气。“发挥罗田的优势,找对路子,还是能致富。华西村一开始什么资源都没有。”

何根说,他小时候放过黄牛。那时候村里总有几十个黄牛。这么多年过去了,黄牛的数量基本没变。他还发现村里的山坡上和河边有大量的牧草资源,非常适合养牛。但黄牛容易繁殖,疫病风险小。黄牛肉“值钱”,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于是他下定决心回老家大规模养牛。

然而,当听到自己唯一的宝贝儿子要去养家养的牛时,父亲何国刚的第一反应是:“我觉得天要塌了!丢我脸!”长得好看的男人冲着儿子吼道:“我和你妈送你上大学,只是不想让你回来放牛,是想让你在城市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

时间不等人,霍根要从侧面突破。他找到父亲养黄牛的闺蜜,让他帮忙做贺国刚的工作。“姚叔叔,他们也搞养牛。牛不多,一年能赚三四万。”看到儿子如此执着,朋友们也在劝说,何国刚接受了儿子做牛郎的决定,虽然心里还在打鼓。

看到母亲还心存疑虑,霍根让支持他的女友给她打电话。面对未来“媳妇”的劝说,郑水泉反问:“养牛又累又脏。你愿意来我家吗?”女孩坚定地说:“我愿意!”"

夺取“父母通行证”后,赫根的养牛事业迅速加速。在银行工作的何国刚帮儿子从信用社借了10万,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30万。何根去附近的英山、麻城、红安买黄牛。不到一个月,冬暖夏凉的牛棚就建好了。

今年6月5438+10月,年关将至,和根卖掉了十几只养了两个月的黄牛,获利一万多元。小试牛刀,首战告捷。

青山绿水与“浪漫”无关

虽然有青山绿水和空谷,但做牛郎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当我们看到霍根的双手时,我们仍然感到惊讶。两只手都长满了老茧,左手的一个老茧刚刚磨破。再看手臂,密密麻麻都是被草割的红印子,道路清晰。

自从开始养牛,霍根每天早上都要5: 30起床。“六点要给牛喂粗粮,包括稻草和酒糟,还是从黄石运过来的。”何根说,他有110头牛,一年要吃200吨酒糟,都是因为他把酒糟从卡车上铲到饲料塘里,再铲出来给每头牛吃。下午和晚上,他要喂牛水和两顿饭。

最难的是割牛草。霍根要每隔一天剪一次。吃完早饭,他开着自己的小货车去了26公里外的县城,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县城里没有牛,但是一条穿过县城的河里面有很多草。我们只是去那里切割。”何根说,一天下来,他和同伴要割两三千斤草。他手上几乎所有的老茧、水泡和伤口都是割草割伤的。

“虽然很苦,但是只要看到自己的牛吃饱了,就觉得很开心,特别值得。”霍根笑着说。赫根的大部分牛都养在牛棚里,但也有一些用于繁殖的牛需要养在山里。在山上放牛的间隙,何根会打开笔记本电脑,抽时间学习网上下载的养牛资料,了解最新行情,或者看养牛书籍。“反正我没见过这样的牛郎。如果你有知识,能吃苦,就会冲到这个地步。我相信他能成功。”在何根家门前,福中地村老支书叶火生竖起了大拇指。

年轻的“牛老板”

虽然还没到年底的“收获季节”,但赫根对养牛的盈利前景胸有成竹。

在牛棚里,何根给牛喂完鲜草后,自豪地向记者推销:“这些牛都是正宗的大别山黄牛。它们的优点是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皮密,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据何根预测,到今年年底,这批牛的屠宰价值将达到80万元,除去买牛、草料、防疫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成本,净收入不低于654.38+0.5万元。

何根的养牛理想绝不是“先富起来”。今年是赫根大规模养牛的第一年。他广泛游说身边的小规模养牛户扩大规模,成立了“罗田县民生畜牧养牛合作社”,带动大家冲进市场,共同致富。在今年3月提交的成立合作社申请书中,何根分析养牛户各自为政,资金、技术、信息不足。如果成立合作社,可以低价购买饲料、犊牛、设备,节约成本;信息不畅是广大养牛户的苦恼。成立合作社后,黄牛交易也可以借助网络实时掌握市场动态;技术上也可以实行一套有效的规范,互相帮助,提高养牛效率。

河根“集结”了8个养殖户,* * *养了600多头大别山牛,已经初具规模。45岁的余克准以前在外面打工,做12的衣服。他今年也回来和赫根一起养牛。现在他已经投资20多万,养了30多头牛,还扩建了牛棚。他计划再养30头牛。“我是一个打工的农民。既然赫根这样的优质大学生能回来养牛,不怕脏不怕累。那么像我这样外出打工的农民,就应该有回乡创业的勇气。”余克准感慨道。

接下来,赫根还想注册属于他们养牛合作社的品牌。他原本想注册的商标是“大别山土牛”,但昨天赶到罗田县工商局注册时,却“不幸”被告知该商标已被一个襄阳人“抢注”。他虽然有点沮丧,但还是笑着说:“不管什么牌子,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把牛养好。”当然,也希望大家能帮我再想一个商标。在此我心存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