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属于哪里?
三七一直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名贵中药材,降血脂、降血糖效果十分显著。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是三七的原产地,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文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评为“中国三七特产之乡”。
文山历史悠久,古老而神奇。从亚热带到温带的特殊温度孕育了许多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这里居住着十多个民族,有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喜欢在山里生活的苗族祖先擅长打猎。狩猎时,它们偶尔会造成创伤性出血,于是它们把一种野草嚼碎,涂在创伤性出血的地方。伤口就像一个画过的物体,它停止了流血。苗族的祖先把这种野草叫做“山漆”。这种神奇的草药在民间代代相传。因为“山漆”与“三七”谐音,所以在流通中被记为“三七”。文山盛产三七,是三七的原产地,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素有“三七之乡”的美誉。
三七是云南省文山市的优势生物资源,种植历史已超过400年。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条件便利。文山是云南著名名贵中药材三七的原产地,又名三七。三七是产于云南的传统名贵药材,历代名医佳作赞誉有加。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容“三七”为“微甘微苦,颇似人参之味”,“阳明、厥阴可治诸血病。”并称赞其为“金不换”。清代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有:“人参首益气,三七首补血,为中药之最珍。”现代医学药理实验表明,三七中所含的三七总皂苷(PNS)具有凝血和抗凝血作用,可降低血脂和血压,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作用,如抗心律失常、心肌保护和脑损伤、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血栓形成和抗休克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山三七生产种植健康稳定发展,加工业发展迅速。截止1999年底,全县三七面积已达3万多亩,产量1006万公斤,约占整个文山州面积的80%,全国的75%。该县三七种植已呈现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文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三七特产之乡”称号。
三七别名:华凯三七、人参三七、田七、金不换、盘龙七。
产地: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产于云南文山州、广西靖西县、那坡县的三七品质较好,是地道药材。
来源:三七的根。)五加科的陈福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茎短,茎直立,光滑无毛。掌状复叶,柄长,茎顶端3 ~ 4轮;小叶3 ~ 7,卵形或长圆形倒卵形,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序梗从茎顶端中央引出,长20 ~ 30cm。花小,黄绿色;花萼5裂;花瓣和雄蕊都是5。核果浆果状,近肾形,成熟时红色。种子1 ~ 3,扁圆形。花期6-8月,结果期8-65438+10月。最好是干的,大的,重的,结实的,皮肤光滑的,横切面灰绿色或灰黑色的。
出生在山坡上的丛林里。现多栽培于海拔800 ~ 1000 m的山脚下坡或土丘缓坡上云南三七采收:种植后第三年冬夏末秋初采收。去除须根,暴晒至半干,搓,再暴晒,重复数次,放入麻袋,加蜡抛光。
形态描述:根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长1.5 ~ 5厘米,直径1.2 ~ 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黑色,有蜡质光泽,不规则细纹,有少量水平皮孔;上部有几个瘤状隆起的枝根断痕,根茎基部留在顶部。质实,压碎后皮木常分离;横切面灰白色或黄褐色,表皮有褐色斑点(树脂沟),味苦,微甜。
化学成分:含皂苷类成分,主要为人参皂苷Rb1、Rg1、Rg2及少量人参皂苷Ra、Rb2、Rb、Re。此外,还含有黄酮苷、淀粉、蛋白质、油脂等。
性味:温、甘、微苦。
主治: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部刺痛,外伤肿痛。(祛瘀止血,活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