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更名风波背后华为的焦虑与选择

3月31日,一则“任发文重申‘华为’不做汽车”的新闻瞬间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热点。紧接着,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表示:“华为不制造汽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汽车。华为品牌严禁作为汽车品牌。”

紧接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31晚间表态:“文杰店将于明日(4月1日)开始拆除所有与华为话相关的宣传资料。”

而这一切,距离3月8日“AITO问世界”悄然改为“华为问世界”才过去了23天。

我不得不佩服任的智慧、格局和境界。

01,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有两个选择。在华为面前,有两个选择。一种是打造“中国的博世”,不自己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另一种是自己造车,让“华为”最终成为整车品牌。

实事求是地说,华为已经错过了造车的机会,这是车市起飞前最好的机会,在车市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机会。但现在的中国车市已经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股市,后来者的机会微乎其微,最重要的是不赚钱。

2022年,蔚来、小鹏、理想的净亏损分别高达6543.8+0.44亿元、9654.38+0亿元、20亿元。

新能源汽车市场看起来热闹,但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几乎没有人盈利,新势力的亏损还在继续增加。安年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30万辆,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比手机市场多得多。这个时候,华为亲自造车真的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此,华为最初的战略选择是打造“中国的博世”,帮助更多车企造车。事实上,在整车领域,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有实力的企业,无论是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广汽、SAIC,综合实力已经非常强大。对于华为来说,要在中国市场干掉任何这样的竞争对手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中国占全球汽车市场的1/3,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博世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和系统的巨头供应商,这当然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从市场层面来说,华为打造一个“中国的博世”的概率,远远大于华为自己成为“中国的大众”或者另一个比亚迪的概率。

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top15不会有一家中国企业。

2022年,博世全球销售额达88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466.7亿元,息税前盈利达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70.7亿元。其中,作为博世的核心业务,汽车和智能交通技术业务2022年销售额达5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47.8亿元,同比增长17%。

华为2022年全球营收6423亿元,略低于博世。如果能成功打造一个“中国的博世”,就相当于打造了另一个华为。

这当然不容易,所以华为需要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是AITO问世界。

02、AITO问世界的含义“AITO”和“问世界”其实是两个商标。在3月8日的更名风波之后,有媒体已经查询了这两个商标的工商注册信息。简而言之,“AITO”归赛勒斯所有,而“问天”间接归华为所有。

因此,“AITO挑战赛”这个名字也体现了华为与塞蕾斯的合作模式,这是双方通过深度跨界融合打造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双方将这种合作模式称为“华为智能选车”。

AITO对华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华为赋能”的示范效应,开创了“华为帮助汽车厂商造车”的成功模式,最终“带动了华为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大规模销售”。

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功。

AITO于2021正式成立,首款车型M5于去年3月交付。1年,AITO累计交付超过8万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品牌。在AITO的带动下,2022年赛力士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5,438+03,554,38+00,000辆,同比增长225.9%!

AITO文杰M5是首款搭载华为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的车型,其市场表现对华为意义重大。

因此,许多汽车制造商对“华为智能选车”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兴趣,并渴望加入其中。有媒体称,除了AITO,未来可能还有“江淮、奇瑞、长安等”。这大概就是“AITO问天下”悄然变“华为问天下”的真实背景。当然,华为也第一时间对外界回应——“环保车的商业模式和合作策略不会改变。"

不管华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种做法客观上给人一种华为急于站在台前的印象,对于打造“中国博世”的大战略来说,这是一个大忌。博世之所以能成为博世,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仅有一个叫“博世”的汽车,还有一个由博世实际控制的整车品牌。只有这样,博世才能被广大汽车主机厂所接受。

博世不能造车吗?不行就不行。博世愿意隐身在每一个大牌背后。

如果不同合作伙伴的车都用“华为问天下”的牌子,那么实际上这是华为自己的车,华为和这些合作伙伴的关系就会变得类似于蔚来和江淮,这严重违背了华为的既定战略,所以任及时果断的制止了。

03,Celeste的主要贡献者,那个把《AITO问天下》改成《华为问天下》的人,显然没有理解AITO问天下目前的成功不能简单复制的事实。

除了赛勒斯,业内还有很多品牌采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甚至与华为有深度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都很成功。这并不奇怪,就像行业内有很多车使用博世的产品,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

华为和赛勒斯对AITO的贡献是五五开,车主个人认为赛勒斯更多,因为汽车这个品类必须有相同定义的软件和硬件来支撑,这两者都是当前汽车产品成功的必要因素。

的确,华为在智能、营销和品牌方面极大地赋能了AITO,但赛勒斯的贡献被严重低估了。

Celeste专为增程系统打造的1.5T四缸增程器,压缩比15:1,热效率41%,3.2kWh/L的超高发电效率,是AITO文杰M5这款增程电动车的优秀前提。

一个朋友把他的宝马换成了AITO,问了M7。我问他的车怎么样,他说很好。我问他具体,他说动力和操控都很好,日常驾驶几乎不用加油,几乎没有小毛病。他说的都不是华为带来的。

同样,在驾驶M5的时候,给朱庆印象最深的不是华为的智能驾驶舱,而是其出色的动力操控性能、豪华的底盘性能和超低的油耗,这些都不是华为的产品。

AITO M5优异的操控性能来自赛勒斯自主研发的DE-i超级电驱智能技术平台,以及前双横臂、后梯形多连杆的豪华底盘悬挂系统。

或许大众对赛勒斯了解不多,但事实上赛勒斯拥有近20年的车辆制造经验。自2016开始启动高端电动汽车研发,形成并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E-i超级电驱动智能技术平台。赛勒斯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掌握三胞核心技术的车企。

余承东曾自豪地宣称“文杰没有一辆车自燃起火”,这主要得益于赛勒斯的CTP无模组化电池组设计,每个电芯都采用了独立的防火封装技术,大大提高了电池安全性。

赛勒斯采用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熟的无模块CTP电池技术。

天界在三电技术、车载平台、智能制造等核心关键领域的优势,结合华为在智能化、数字化等领域的优势,形成了AITO“1+1 >;2”效果。同样,谁离开谁就可能产生“2-1

质量是一辆车最重要的,好的质量需要高水平的工厂来保证。凭借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工厂,赛勒斯荣获2022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是汽车制造新势力中唯一一家。

04年,专注于AITO产业是华为目前的最佳选择。4月1日,余承东还为AITO工业更名事件做了一点辩护,大意是统一成“华为工业”后,会有更多的厂商参与进来,可以让销售更快,商业变现更快。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有点幼稚。

如前所述,本质上,华为统一成“华为问天下”就成了汽车品牌,合作厂商只是代工厂。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有尊严有追求的汽车厂商都无法接受的,除非那些不在乎失去灵魂只想生存的人。

日前,广汽集团董事会通过《关于广汽爱安AH8项目变更的议案》,暂停与华为联合开发。

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厂商都加入进来,恐怕不仅不能真正做好《问天》的销售,还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机型而毁掉《问天》的品牌。

本质上,这也是“多生孩子,打架”的思想,和一个企业搞太多品牌,或者一个品牌搞太多型号是一样的。20年来,不同的厂商反复证明这是一条极其错误的路线。

事实上,还有另一种做销售的方法,那就是更加关注AITO。只有更加专注,才能锐化品牌形象,出爆款。

特斯拉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特斯拉似乎有四款车型在售,但实际上,真正对销量有贡献的只有两款。2022年,特斯拉全球销量为65,438+0,365,438+0.4万辆,而Model 3和Model Y贡献了95%的销量。相比之下,蔚来汽车在只有三款车型的时候,月销量已经过万。现在有7款,3月销量将过万。

车型规划容易做,难的是如何把产品做成爆款。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各种模式,以及与赛勒斯合作的AITO模式,都是最成功的。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华为和赛勒斯真诚合作,全心全意投入,AITO才能真正成功。

无数的市场实践表明,现在打造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太难了,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卖十几个甚至更多。2022年,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的销量将超过所有造车新势力的总和!

基于此,初生的华为智能选车模式要想成功,华为更应该重视,全力押注已经初见成效的赛勒斯,才是机会成本最低的理性选择。

在这个节骨眼上,真的没有必要三心二意,让双方产生不必要的猜疑,这不仅会给AITO社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会让其他厂商对与华为的合作产生戒心,甚至是矛盾。

对于华为来说,不仅无法成为“领先的汽车品牌”,还将彻底失去打造“中国博世”的机会。在这方面,任可谓是炉火纯青!(文|青主)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DearAut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