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杨氏源流考

杨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也是丹阳最流行的姓氏。据1992出版的《丹阳县志》记载,丹阳有“阳”字村67个,直接称为、杨庄、杨家、杨家、杨家庄的有29个,可见阳族在该市的兴盛。据《丹阳古今》记载,截至2000年5月8日,全市登记在册的杨姓成员有14906人,排名13。

据史料记载,中国杨姓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出自姬姓。周武公之子伯乔,封为阳侯,后人以夷为氏,是正宗的阳,是中国阳的主流。第二个是从给定的姓氏。据《中国文博会》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夷(辽国湘黔分支)守丧后,给当地少数民族赐姓赵、张、杨、李。第三,他家改姓杨。《舒威管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北方一个主要的三字姓“莫呼鲁”改为“杨”。东晋县(今甘肃成县西北洛古镇)地人中也有姓杨的人。阳在广东梅州的一支,原名福建宁化林,后迁至梅州时改为阳。据《北史》记载,本名尉迟,后改杨,诸如此类。

弘农郡、天水、河内是中国杨姓的主要郡,其中以弘农郡最为著名。

丹阳什么时候有杨姓?很难证明。据《乾隆丹阳县志》、《光绪丹阳县志》等地方志记载,明初地方志中有姓杨的人。由此看来,杨很有可能在宋元时期就已经进入这座城市,或许更早,而且来源多样。笔者最近在城南十里庙研究杨甲《云阳杨氏族谱》后证实了这一点。早在南宋时期,杨氏家族就从金坛迁到了。

杨家,十里庙,位于丹阳以南十里,故名一原土地庙。《光绪丹阳县志》说:“十里寺在县城南十里。明朝初年,隐士杨贯一在此歇息,建为寺庙。”村子四周绿水环绕,风景秀丽,居民大多姓杨。该村族谱尚有两卷,木刻版长30.3厘米,宽19.2厘米。内页竖边印有“杨氏宗谱”字样,宗谱首题云阳杨氏宗谱。据村里86岁的老人杨锁本回忆,该谱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杨家所编《四知堂》重新编辑的,共印了五套原谱,分别由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收藏。在这两卷中,有谱系图、谱系图、谱系图,相当清晰地反映了杨在云阳的传承与迁徙,弥足珍贵。

据谱,云阳阳源于姬姓,远祖为伯乔。春秋时,周武公的次子叫伯乔,被封为杨侯,是杨姓的始祖。孙贵,第五伯桥,晋平公著名政治家,因功被封为阳世邑(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其子,以易为氏,称杨。公元前514年,金朝灭齐、强族,食我后裔,逃至华山仙姑,居华阴(今陕西),称阳。后来在全国各地兴起,成为杨的主流,史称正宗。是给山西杨的。因华阴汉属弘农郡,故又称弘农阳。传到东汉时,弘农杨氏族谱中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即杨震(?——124)。关西指潼关以西,故为华阴阳。

杨真,本名,是伯的第二十三个孙子。年轻时从太常玉环收书《欧阳尚书》,学经讲学二十余年,被万千游客称为“关西大师”。50岁时,他在周闲县做官,与大将军邓尉设蔡瑁,迁居荆州做巡抚,后调任涿县太守。元四年(117)称仆。永宁元年(120),任司徒。严光二年(123),任太尉。被钟昌的仆人冯帆诬告后,罢官返郡,死于途中。他为官清廉节俭,刚正不阿,是东汉著名人物之一。就任东莱县令时,途经昌邑县(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为了报答他的推荐,县令王米晚上送给他十斤黄金,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曰:“天知,地知,我知,我知。什么叫我不知道?”王米羞愧地退了出来。杨真拒贿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这也是他的后人大多采用的“四知堂”的堂号典故。

自杨镇创立弘农杨以来,一直是汉室名门。传到北周,有杨坚建立隋朝,结束南北朝对峙,传到三皇,统治天下37年。隋文帝,阿扬,是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到了唐朝,杨弘农有11个宰相,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他们是杨震长子杨牧和第五子杨奉的孙子。虽然门阀制度在唐代并没有逐渐消失,但传统的弘农杨世家,以其重义轻财、清正好学的家风,在宋明时期依然兴盛。北宋以杨晔为代表的杨家将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南方还有一位福建的著名学者。他就是被杨云阳尊为始祖的杨仪(974-1020)。

杨震第三十二孙杨仪,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年少聪明,七岁就能写字,十一岁时,号召试诗试赋,他就写了,给了秘书省正字。春华中了秀才第一名,直奔集贤院。真宗即位,拜左,参与编纂《太宗实录》,还与王钦若合作编纂《元规》。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宋朝与、刘勾结夺权。他和寇准找太子监国,结果输了。仁宗时代,他追求“文”。他刚刚被介绍给诚实和坦率,他是诚实的。政治上支持宰相寇准抗辽,反对建真宗,求祀神灵。我一生好学,知识面广,记忆力强,擅长历史和法规制度。李商隐是一位工程诗和诗论家,他用词华丽,有“昆西体”的绰号。和王丹、刘军、谢强交朋友。著有《武夷新集》、《杨文公谈园集》、《昆西酬唱集》。其中,《武夷新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杨仪不仅被云阳人杨视为始祖,而且被镇江人杨视为始祖。民国七年(1918)重修的丹徒县西湾村杨氏族谱,在四年前的《嘉庆润南西湾村杨氏续家谱序》中,列明乾隆二十年(1755)、嘉庆四年(1799)、光绪十八年(1892)...直到大众弃官,拒绝做官。在常山旅游,看到了它秀美的山川,美丽的风景,还有千千万万我舍不得走的标志,有家的感觉。也是西湾杨的始祖。”其堂号亦为“四知堂”。该谱还记录了移民的情况。杨仪,本禹之孙,五代至千五代,南渡高宗后,先后在金沙(今金坛)杨桥、商鞅、二十桥、五干、鹤乡、向洋、鹿城等地定居。《谱》中《考弘农杨赋居里》说:“润州丹阳五室”都是汉太尉第五子龚振做了公仆后,宋翰林学士的后代。这种记载与云阳杨氏谱有较大出入,但杨仪后裔在高宗杜南之后的迁徙大致相同,很多地名相同。

杨仪的后人是怎么来到丹阳的?云阳杨氏族谱有非常清晰明确的记载。杨易一家从曾祖父杨绍冠《尚书》开始迁居福建浦城,直到杨易之孙杨本禹,一家住了六代。因为本禹做官,从蒲城迁到安徽凤阳。本玉川五世至钱武公,由于南方金兵的大规模入侵,其家随宋高宗南迁,住在金沙(金坛县别称)楼中。另有1004人迁居钱乙宁国,三钱迁居高淳,钱乙迁居金沙县五干。此外,还有一些族人迁居到商鞅、二石桥、鹤乡等地。吴倩的曾孙有八个,他们带着妻儿从娄庄迁到金沙杨桥。正八有一子,名贤三,嫁于,生九子,其中二、三两兄弟,迁居丹阳。高二搬到了“云阳十里庙”,高三搬到了“二岭向洋巷”(现李庄镇)。从此,杨这两个农民在丹阳兴盛起来,逐渐成为城里的名门望族。

高二,杨任,本名乐山,家住金沙杨桥。1242-1310年生,居住在宋理宗和元武宗,是杨仪的第十三个孙子。他“才学兼优,德善”。因为痛恨南宋朝廷的腐败,所以“屡招屡败”。后来由于元朝大乱,他越来越立志做官,带领儿子迁居丹阳以南十里,建吕布居,后迁居祖上为杨甲。杨任有三个儿子:关彝、关二和关武。长子关彝出生于1266-1330。据县志记载,十里庙是隐士杨贯一在此歇息而建,可见杨贯一是当时著名的隐士。当迁到丹阳,传到第六代的时候,已经是杨仪的第十九代了,阶级字是“气”。杨家扬开始分配五个房间,即大房齐三,二房,三房甄,四房齐二十五,五房齐十。时间大概是明成化、嘉靖的时候。五间房的分布,让杨家村初具规模。到了钟子代(杨仪三十代),大房里有钟白,钟山和钟山搬到了有尊严的地方,另一个搬到了邻村曹庄。如今,杨家村有65,438+000多户人家,人口超过350人。

杨任的弟弟高三公,迁居向洋,东邻二陵,建府布居,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成为向洋村的原始始祖。至今杨家有220多户,600多口人,比城南的杨家都大。以前分六个生产队,真的很红火。村里以前有个祠堂,堂号也是“四识”,分四间,供高三等先人牌位,可惜如今已不存在。杨在村也分了五间房。由于人口众多,几个支系外迁,形成新的杨村。例如,陵镇南佐墓桥杨家、李庄谢佳桥杨家等。,都是从里搬出来的杨家所居住的村落。

几年过去了,星星变了。这两个年轻人在丹阳生活发展了700多年,瓜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时至今日,大部分都是杨仪的32-35代。他们大多安居乐业,坚守祖祖辈辈的传统,或务农或求学,或打工或打工。

杨丹阳也是名人。明代有个文学家杨志达,名叫二程,为人宽厚,消极贤惠。著有《刘茜外集》、《连山集》和《安楼先生传》。清代有一位诗人杨嘉树,名叫顾青,天资聪颖,身手敏捷,遇事侠义。同村的人,如荆绍武、卢吉、蔡等。其诗傲视群雄,直逼凌渡,在贾岛中极受欢迎。当代著名画家羊(杨勤),工笔书法、篆刻、指画作品,创作“金石团”焦水墨画,著有《羊画集》、《羊篆刻选》、《题跋》等。还有杨超,正规画院院长,高级画师。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并获奖,包括杨超的《美术作品集》和杨超的《百鹅作品集》。羊父子杨超来自杨庄巷,是高三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