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无芥子,随境纳秋凉”——养生,注视你秋天的年轻
秋天到了,开始降温了,就唠唠秋天该怎么 养生 。
夏天属火,易受火邪,另外外热内寒,还要注意寒湿之邪的内侵,总体上把握的重点在养心——“心静自然凉”。
秋天则属金,秋燥、秋凉,最容易侵犯的就是“金”脏。肺属金,乍冷忽干,凉燥犯肺,燥邪伤津,肺的功能就容易失于调达。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杏仁、南瓜、枇杷、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增加豆制品,另外,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滋之物。
虚寒体质的人更得注意少吃生冷水果,养护脾胃。人和人体质不一样,别被所谓“维生素”忽悠,自己得学会让自己的身体、肠胃直接去感知是不是适合,吃进去难受不难受。如果还没吃就犯憷,或者吃进去就不舒服,那对身体就弊大于利。事实上,大多数人体质都是寒性或有寒性的一面,特别是过了三十岁。
我也接触过这样的病例,二十多岁小伙子,家里条件不错,母亲大学老师,“水果维生素”思维,每天早晚都给配备一大盘水果(每天五种),长期吃,天天吃,这样吃了三年,把胃给吃坏了,消化不良,到后来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维生素不是不好,能不能真正吸收才是大问题。不尊重自己身体与自然的规律,得不偿失。
人与大自然是交互一体的,季节变换、内外协调、身心细腻的应激反应什么的,都必须得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感知到。 养生 、中医等等最关键也就是籍着这样敏感的心,触碰、了解、融入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抛开头脑直接以身体、直觉去感知的生命状态。
我奶奶不识字,但活得自然,经常有“烫伤使碱、口疮抹盐”、小孩子受惊了胡撸胡撸叫叫魂儿等等信手拈来的土法子,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还就往往应手而愈。相信不少老人,也有这两下子。这还偏得是上点岁数,经了苦难磨砺很多都放下了,活舒坦了活通透了才能有的状态。这里面绝不仅仅是那点医药知识抑或生活经验,这里有着一份平实落地的“大安闲”,无形的踏实与乐观,和它们透脱出的信手拈来的随顺和自在。滋味儿得往深里慢慢品……
说到踏实乐观,秋天最需要这种心态了。《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容平是什么,一种从容、平和、安宁的心境。从容不迫,就是没有压力。并不是不认真做事,而是“物来好应,事过随流”,尽量不挂事的超然。事情站高些转换视角,望远些突破视域,有时只是世界观——看世界的角度拔高了一点,维度和向度就完全不同,你会发现过去所斤斤计较或者牵肠挂肚的某些牵缠纠结,完全不成为问题。一时,豁然脱落,悉皆消陨,烦恼顿断,一身轻松——真像洒家的那句诗——“心空无芥子,随境纳秋凉”。体会过一次,便知世界通泰,本来安好。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在等那样一个时刻吧,等待那样一种蜕变后的“婴儿重生”——经了种种打磨摧折后的纯真、朴素、坦荡、包容与每时每刻的清新——心灵的年轻。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随机应变,该到哪步说哪步,水到渠成——这境界虽然高远,我辈不容易做到,但得知道个方向。真这样了,也就日趋平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永远是正能量,积极的心态。心态好了,心花他会开,清风她自来。
为什么秋天尤其要注意、修行这样的心态?因为悲秋,“天人合一”实际的体征——秋天一片肃杀之气,万物萧索,人的阳气也从夏天的往外蒸腾,日渐向内收敛,像树木似的抛开不必要的累赘,减负,以迎接日益寒冷恶劣的外部环境,维护内在最重要的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交攻,阳气回缩,就容易拘闭不畅达,人的心情也容易悲观、抑郁,苦闷……凡事消极往坏处想。
那天还有个病人询问,怎么最近没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心里老是有些郁闷,心口发紧,悲从中来。我说不用担心,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人的气脉收紧,再加上气温骤降消耗阳气,弱一些的人就会身心多少受些影响,总得有个适应的过程。树不是还要掉些叶子呢嘛?秋悲秋悲,就是这样子,有些身心的小调整,适应好了,无关大碍。
适应的方式就不仅要知道秋天的这些规律,心里面更要打开,也要有一些适度的身体锻炼,身心开朗,明媚阳光,既保持阳气的舒畅又不至于过度损耗,微微见汗,不要大汗淋漓为宜吧。
最近多见秋凉犯肺、秋燥伤肺引起的感冒发烧、咳嗽,嗓子痛等。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增减衣服。口干嗓子干的可以泡点麦冬,一般则秋梨膏,煮点梨吃也行。具体对症的家庭常备药和药膳,下一期介绍。心理因素,往往人们忽视却实际是最关键的点, “禅医堂” 最重心灵的开解,这是它的特点,所以每次都会首先从这个角度分析吧。
—————————————————————————————
通常,笔者写这样一篇文章平均用时四五个小时,如果您觉得还不错,请鼓励鼓励,帮忙转发,也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受益。谢谢!
美好,只是因为打开了心与心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