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的差距有多大?
长平之战不是嬴政统治时期的战争,但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也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遇到的最艰难的一场战争,更是秦赵争夺统一权的一场战争。谁赢谁就更有可能统一天下。所以两国对这场战争的准备、投入和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开战前,我们先来看看两国的实力对比。
这是一场历时三年、涉及近百万军队的战争。所以不仅仅是军事对抗,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战前双方的经济实力。
秦国位于九州之一的永州。这里曾是周天子的都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到了长平之战,秦国就有了南方的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在重农政策下,秦国粮食充足,经济基础雄厚,各种战略物资储备丰富。郑国渠、都江堰建成后,秦的水利得到了发展,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方便了军需物资的运输。
赵国位于九州之一的冀州。土地不如秦国的关中和巴蜀肥沃,甚至比不上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魏国。而且赵国的民风是,“怒则任侠为汉奸,不为农夫。”。赵国是一个农商并重的国家,没有类似秦国的政策。人们对农业没有多大热情。因此,赵国的农业经济在六国中相对落后,战备储备不足,无法支撑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所以在经济领域,赵国的实力不如秦国。但在战争的后勤保障方面,赵国是防守方,物资消耗比秦国小很多。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认为双方在后勤保障上实力相当。
其次,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军事实力。
不用说,秦军的实力,历史上就包含了其“武士一百万以上,汽车数千辆,骑马一万匹”。而且秦人靠近西北,民风彪悍。商鞅变法后,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秦军成为战无不胜的虎狼之主,是当时的超级军事强国。
赵武灵王变法后,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崛起,“甲胄数十万,车数千,马数万”。赵向匈奴学习,较早建立骑兵部队。此外,赵的骑兵多为弓骑,机动灵活,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
就军队规模而言,赵略逊一筹,但就将领而言,赵并不逊色。当时秦国有白起、王弼,赵国有廉颇、李牧。单从威望来看,赵将领的素质似乎要高于秦。
另外要考虑到赵是防守方,军队在本国作战,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廉颇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结合地理优势,赵国的军事实力也可以说是和秦国旗鼓相当。
第三,我们来看两国的政治力量对比。
当长平战争发生时,秦国是秦昭的国王。王召英明,秦国政治清明,国家稳定,朝鲜没有汉奸。但赵的情况就不同了。此时,比较睿智的惠文王刚刚去世,由一个智力平庸的孝子继任,朝中有奸臣。如果说秦的政治能力打了90分,那么赵孝成的政治能力可能刚刚及格。正是政治力量的差距,为赵军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秦国自从确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就一直在蚕食弱小的韩国和日渐衰老的魏国。公元前268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怀、邢丘,在的压力下,魏国依附秦国寻求安全。率部南下,先后攻占洪、高平、邵渠等地。
公元前261年,秦军征服了韩国战略要地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地区彻底脱离韩国。韩国人心惶惶,韩王立即派使者去秦国,希望通过给上党郡实现两国停战,以便继续苟延残喘。
如果韩国真的成功把上党交给秦国,也许一切都好办了。然而,驻扎在南朝鲜上党的太守冯婷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不想把上党献给秦国,而是自己做了决定,把上党献给了能与秦国抗衡的赵。他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希望借助赵的力量攻秦。
的决定在赵朝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赵保认为“秦国侵占朝鲜土地,中国绝不会与之往来,以为取上党之位”,必然招致秦国报复,不如不收。但是,平原君、赵胜等人认为,上党是一个战略要地,没有必要一无所获。最后,赵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议,派赵生去取上党,把上党县纳入自己的版图。赵王封冯婷为华阳君,食三万户,官民封他三等。
赵国此举无异于虎口夺食。秦为了夺取上党地区,把韩国一分为二。现在上党归赵,煮熟的鸭子这样飞。当然,秦王生气了。在范睢的建议下,秦王下令军队攻击赵。
公元前262年,秦军兵分两路攻打南朝鲜,一路打到荥阳,另一路由首领王弼率领,扑上了党。上党赵抵挡不住的进攻,只好退守昌平。就这样,点燃了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当赵王得知攻打上党时,他派廉颇率领赵的主力前往长平,希望夺回上党。
公元前260年春,廉颇开始在空仓岭前线部署兵力。王弼率军攻打空仓岭,赵国守军不堪重负,步步后退。七月,攻破空仓岭数十里,赵退守丹河,以保存兵力。秦军接连攻击要塞,伤亡非常惨重,我们需要休息。于是,两军开始了隔河对峙。赵在廉颇的指挥下,依托丹河,修筑工事,全力防守。不管赵怎么挑衅,就是不主动打。
面对这种情况,王弼不知所措。至此,战争进入胶着状态。这种对抗持续了三年,两国都开始担心后勤供应。秦的经济已经不堪重负。史书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秦人大半死,国空矣。”《吕氏春秋》也写道:“秦虽胜长平,三年后定,士疲粮乏。”赵的经济实力不如秦,已经到了“无粮请不听”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有速战速决的打算。前面说过,进攻的秦国和赵国相比,在军事和经济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在政治上有绝对优势。当经济和军事陷入困境时,秦国的政治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当赵的粮食供应失败时,他想向齐国借粮,结果被齐国拒绝。所以无能的赵王想和秦国讲和。秦国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所以故意招待郑珠,给其他国家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这样,赵国就失去了与他国共同攻打秦国的外交条件,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这是赵国的一步坏棋。
与此同时,秦国广布奸细,派人带着财宝到邯郸去收买赵国的大臣,离间了和廉颇的关系。秦国的奸细和受贿赂的人到处造谣,说廉颇只会防守,所以不怕。他最终肯定会向秦军投降。还有人说秦军最怕新郎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昏庸,听信谣言,把廉颇撤了赵王主教练的职。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强烈反对王召的做法,但王召却一意孤行。无奈之下,赵括的母亲对赵王说,如果你用赵括做你的将军,请你一旦战败就不要牵连我们家的任何人。赵王答应了,赵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