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中的斯卡利特活的是很痛苦吗?她的路她选的对吗?

最近刚看完了一部100万字的长篇巨作,美国女作家玛格利特-米切尔的《GONE WITH THE WIND》。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故事。女主人公斯卡利特-奥哈拉是佐治亚中一个小县城里的庄园主,家中拥有的一望无际的棉花田地,遍布在得天独爱的红土带上。每天有上百个黑奴在田间挥汗如雨,几十个家丁烹食煮汤,这也正是南方奴隶制时期普遍的社会景象。跟奥哈拉家族的塔拉庄园一样,县城里的大户人家时不时地举办诸如舞会,烤肉宴会之类的聚会,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交往。那时的生活节奏很慢,有身份的上等女孩,每天在家里打扮的像楚楚动人的洋娃娃般耀眼,为吸引更多男人的目光,不惜花掉大笔大笔的钱财去换得雍容高贵的丝绸锦缎,端庄典雅的天鹅绒披肩,以及中等阶级的女孩子不敢想象的貂皮绒鞋,以便尽情地在舞会上飞裙飘带,卖弄风骚。

她身上融合了来自母方高贵柔美的气质和父方热情奔放的粗犷。一对眸子如同晶莹的祖母绿宝石一般妩媚艳丽,一身白皙得无与伦比的肌肤吹弹即破,在三个县内无人能及的纤腰,以及她那爱征服别人的天性,任性,要强的性格,配上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魅力,造就了她乱世的本领。所有的男人都为她的相貌而倾倒,连日夜脂粉浓抹的花枝招展的女人见了她都不免有三风嫉妒,她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个丈夫死于战乱,第二个又被她间接地害死于3K党的政治活动。所有不幸过后,她幸运地与一直深爱着她的雷特-巴特勒***结连理。雷特为她驱散了一切痛苦的阴霾,让她终日沉浸在挥霍无度的日子里享受她向往以久的物质幸福。然而他能为她分担苦闷,能为她清除一切生计上的障碍,能让她开心的微笑,却无法赶走那个在她心里埋藏了很久的阿什利。一直到最后,所有的误会、错过、哀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在他终于放弃她的时候,他才从她的心里永远的沉没。所有的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只剩下佳人从此独守空房。她最后还固执地想着,“我现在不去想它,明天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噢,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了。”

她是个坚韧的女人。就像方丹奶奶所说的那种在桔梗里储存着水分的荞麦,在暴风雨过境后打倒肚子里空空如也又虚有其表的小麦,在被吹打得弯下身子后又顽强地挺直腰杆。为了让自己快乐或维持生计,她不惜一再地违背伦理道德,在守寡时期与雷特领舞大玩华尔兹,怀孕时期还独自驾着马车做生意,甚至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打死一个北佬入侵者。在嫁给雷特之前她一直手持利剑孤军奋战,她踏在塔拉的红土地上向上帝宣誓,“我再也不要挨饿,也不让家人挨饿,明年塔拉收的棉花要堆得像小山那样高,大把大把的钞票存在家中,花也花不完,为了这些,哪怕去偷去抢也再所不惜。”她终于领会到父亲当年所说的,只有土地与明天同在的真理。原来她一直是这样坚定地深爱着哺育她成长的塔拉。正是因为她骨子里流淌着一半爱尔兰人的血,那种敢于在险境中去拼杀的精神,才使得她在战乱时期凭借着一丁点的物质基础干成了两个男人都无法胜任的事业。

故事一直是以一种缓慢而极度现实的情节发展,但又从不缺乏浪漫。在斯卡利特开始她与雷特的婚姻生活中,这种浪漫就被发挥到了极至。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中看见雷特对她流露出的爱意——一种无奈的,沉重的爱。他不厌其烦地说有趣的新闻逗他开心,在她做噩梦的时候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他本是个在船上靠赌钱为生的,放纵,冷漠甚至有些下流的浪子,此刻却为一个女人爱得发狂。可见在他冷峻的外表下,藏的是一颗脆弱的,看似坚硬,却需要呵护的心。他说他无法容忍她爱阿什利,无法接受本该是两个人睡的床上却躺着三个人的事实。他在斯卡利特的面前是缺乏自信的,为此他不得不常在她面前表现的不在乎,使得这久而久之成为他们彼此误会的一道无法攀越的心墙。

阿什利对于斯卡利特来说就像是一只潘多拉的盒子,外围镶着金边银丝,美得耀人眼目。她一直不知道里面究竟藏着些什么,在那样高尚纯洁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颗心。她无时无刻不在想象着里面的内容,却不知里面也许是空无一片或庸俗无聊。阿什利对她充满着诱惑,却只是一只盒子。而雷特则更像一双鞋子,不一定是百分百的合适但必不可少,离了他她寸步难行。最重要的是他为她付出了一份沉重的爱,有一种她无法理解的罗漫谛克。

雷特说一个人要是到了45岁这样的年纪,就会迫切地想要一些几乎人人都有自己却不曾得到的东西,像个高尚而非流氓的人生活在别人的仰慕和尊敬当中,是有一种古希腊艺术的匀称美。巧合的是,这正是阿什利早年追求并拥有的生活,而阿什利缺少的,又正是雷特身上那种在战火硝烟的洗礼中依然不屈不挠而变通自如的精神。假若他们有一天都想改变一下现状,去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相信阿什利是没有机会的。

美丽的塔拉一直是斯卡利特心灵的寄托,在她遭受到各式各样的打击之后,她总是第一个想到那里,那里总是那样的宁静清美,母亲埃伦的音容笑貌总是在那里留下圣洁的缩影。在塔拉,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还是那个惊艳妩媚,傲压群芳的少女,不用为生计日渐消瘦,不用为生孩子而姿容大减,不用操心一切烦恼无奈的事情,可以无忧无虑地只为自己而活。疲惫的心是需要避风港的,塔拉正是把她犯下的所有过错都挡在门外的港湾,它是挂在天边的桃花源。

斯卡利特所有的快乐和不幸,都源于她的任性以及年轻。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子,看到别的女人跟他爱甚至她不爱的男人亲近,都会挑起她那好斗的神经。如果一个女人生来注定要乱世,那么任你用什么方法束缚住她的人,也无法束缚她的心。就像生在她自己脸上的,来自埃伦的柔美气质无法遮盖她妖媚如绿精灵般的双眸一样.她终究还是要整个世界瞩目于她.。

她爱阿什利,无非是像太阳爱唯美的月亮,孩子爱漂亮的糖果般无知。就像本书结尾的语句说,她如果了解阿什利,就不会久久沉迷于他而失去这么多;她要是了解雷特,那么他也不会离开她。因为她的不成熟,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幸福却被她一个接着一个的打破。梅拉尼死后,她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她的支柱第二次倒塌了,就像当年埃伦死时一样。当她觉悟该珍惜的时候,一切又都离她而去了。45岁的雷特和28岁的她,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却终究像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在短暂的邂逅后彼此奔向不同的世界。但是,人只要还有勇气,这个世界就不至于毁灭,明天,总归是另外的一天了。她为她的人生制造了如此多的障碍,也都凭借着勇气挺过来了,所以在美好的明天,不管它是在以后的哪一天,雷特都一定会回到她的身边守侯着她。

我一直不愿翻开这本书的续集,如果这部作品本是悲剧,那么又给它强加一个美满的结局,又算什么呢?通常写续的人,像高鄂续的红楼,仙剑等都歪曲了作者的本意,使得一部作品的原意走了样,又有什么意义呢。米切尔的这部作品,是历经十载春秋才完成的大作,本是不需要什么续的,可怜她红颜薄命,<<GONE WITH THE WIND>>是她的唯一部文学作品,如果她在世,自然也是不会在写续集的。好的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圆满的结局,还是一样的脍炎人口,经久不衰。通常人们追求的续集,不过是在寻求心理安慰罢了。

在语言的翻译上傅东华先生译本漏洞和疏忽很多,像人名和地名一般是直接音译较好,强加一个中国姓和中国地名的惯称,弄的中不中,西不西,甚是没有必要。对于他对某些段落的任意删节,对很多形容词和副词的不视和忽略,都大大冲淡原著的感情色彩。所以我建议大家阅读的时候尽量看全译本或英文原版,尽量消除语言上的隔阂,我想这样会对作品的实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个作品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悲剧, 就像斯佳丽说的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像斯佳从来就不会放弃自己想要做的, 白瑞德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的离开了。。。

任性与年轻``让斯失去了很多...

她爱阿什利,无非是像太阳爱唯美的月亮,孩子爱漂亮的糖果般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