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十大假新闻典型案例
●案例:马航MH370航班失踪。
发布时间从2065438+2004年3月8日。
“新闻”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由于缺乏权威信息源,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的信息满天飞,让人莫衷一是。其中,典型的、广为传播的谣言主要分为几类:
生存奇迹——3月8日14: 28,成都晚报旗下媒体微博用几个惊叹号抓人眼球:“落地!!!!!马航总经理现场致辞,航班已确认降落越南南宁。“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一艘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受损严重,但并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低于此前预期;
搜寻进展——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 49和11: 30从西沙和海口出发,在中国南海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失联航班上的两人使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登机,导致航班遭到恐怖袭击。在马航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其中包括此前被曝光的两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在微博中报道,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认坠毁在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范围内。
3月10日,真理人民日报“求是”栏目发表《马航航班失联不实传闻述评》,澄清了7条关于航班失联的不实消息。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属实。后来证实,越南媒体报道的信号位置是飞机失联前的最后位置。
(2)“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找到”不属实。此前,波音中国公司总裁马艾伦@马克Ai747表示,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在前往协助调查。此后,波音中国公司总裁马@马克Ai747删除了该微博,称“飞机已找到”是错误信息,搜寻工作仍在继续。
③“航班③”MH 370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越通社记者李永合证实,越通社没有发表这篇报道。越通社网站也没有看到相关报道。“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的说法不实。
(4)“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这条短信是3月8日晚,天涯网友“batistuta”编造的一个“泰坦尼克号”笑话。
⑤“3月8日上午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前往搜救”不实。南海救援局表示,当时搜救船是从岸边前往锚地,而不是去搜救。当时,南海救助局的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
⑥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8日,针对网上流传的“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一事,广西南宁和当地龙洞堡机场均否认马航航班在此降落。
7 ⑦CNN没有发布失联客机坠毁的消息。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避免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当媒体参与其中,各种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事件在报道初期往往伴随着大量不实信息,但在随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修正更新。这一行业现实或许会促使我们更新对虚假新闻的惯常理解。记者利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进行报道和收集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新闻套路。同时也让媒体的失误更加突出可见,引发外界对新闻业权威性的质疑。作为一个没有“现场”的“特殊”灾难事件,华航事件因其关联性强而受到中国媒体的关注。然而,面对不确定的新闻事实、陌生的国际和跨文化环境以及国际国内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国媒体的短板凸显,交出的答卷难以令人满意。
●媒体不会上当受骗。
●案例: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
发布日期:2065 438+2004年4月8日
《消息报》4月8日,国内部分纸媒和权威媒体网站以“网络传”为由,转发港媒的报道,称某讨债网站上传一张“郭美美”的照片,指一名出生于1991的湖南女子“郭美美”,前年至今未还清2.6亿元,甚至透露有人还了。郭美美,一个曾经自称中国红十字会的高层,并在城市中制造了很多麻烦的张扬的女人,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真相2065438+2004年7月9日,郭美美因涉嫌世界杯期间网络赌博被北京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察发现这纯粹是假消息。
评论自2011在微博中炫富引起轩然大波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郭美美已经对通过炒作获取利益驾轻就熟。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中,警方表示,无论是红会的炒作,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做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出现在网络上的“郭牧连夜从日本飞回来”等虚假消息,都被怀疑是网络炒作的幕后黑手。在每一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积极参与,而甘于在“制造”郭美美成为网络名人的过程中充当一把火上浇油的角色,更是卑鄙和可悲!
●阴差阳错,被动受困。
●案例: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发布日期:2065438+2004年5月:65438+4月。
《新闻》5月14日,某全国性新闻网站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系列报道。报道称,经过一个多月的暗访,记者发现,在京畿地区,一条地沟油生产链仍在秘密高效运转。记者对地沟油一路追踪后发现,装载疑似地沟油的罐车最终进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厂区,其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记者将“嘉里油脂化工(天津)实业有限公司”误认为隔壁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处理地沟油是前者的正常业务。
5月20日,本网记者发表声明,承认其报道“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工(天津)实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并致歉。
对这篇报道的评论原本是一篇难得的服务于大众利益的调查性报道。仅仅因为记者弄错了涉事公司的名称,后续报道的重点就变成了被误命名的公司如何维护自己的名誉,背离了报道的初衷,无端消耗媒体资源,地上留下一地鸡毛。我们不知道记者是如何把两家公司搞错的,但这种“粗心大意”对被点名的公司造成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公司不得不花很大力气来澄清。但从报道中,似乎不难发现两家公司的经营范围。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核实和认可新闻事实是多么重要。只有做好了,才能不造成伤害和无辜,也才能保护媒体本身。
●适得其反,伤害诚信。
●案例:孤儿杨的励志故事。
出版日期:2065 438+2004年5月23日。
《新闻》5月23日,广西某电视台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少年杨的故事。节目说:杨,12岁,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由于父亲的阻挠,杨继续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杨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每周从表哥那里拿到10元生活费和零花钱。他的生存能力特别强,经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是荤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报》在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刊发了《杨人生可怜却不像节目中那么孤独无助》的报道,并指出了该节目中的三个不准确之处:
第一,年龄误报。广西隆林自治县县委常委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杨是14岁,并非电视节目上所说的12岁。
第二,独居五年的说法不准确。实际上,2012年5月爷爷去世后,杨于2012年7月去德峨镇新街村马排屯与叔叔同住,后又去与表哥杨曲林同住,杨曲林在家里一直住到今年3月,独居生活从今年3月开始。杨每周在学校呆五天,周末回他表哥家。到电视节目播出时,独居总时间不会超过25天。
第三,吃草不对。当地学生告诉南都记者,杨在电视上吃了剪刀菜,这是当地居民经常吃的一种野菜。新街小学校长杨说,按照规定,杨享受国家政策补贴,每天在学校吃三餐。每天伙食标准8元左右,基本每天都有荤菜,所以在校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评论这篇看似弘扬正能量的公益报道,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个直接原因自然是电视节目的瑕疵。具体来说,主要原因是记者有意识地夸大一些事实。电视频道主任表示,记者说“杨独居五年”,是因为记者想帮助他,让大家更加同情他,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失实。除了主观上的考虑,电视节目的一些套路工作也功不可没。比如电视拍摄杨吃野菜钓鱼还原以前的生活,试图用有限的时间和高度的专注来表达他的孩子努力拼搏、励志向上的精神。电视台认为这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方法,而不是“摆姿势”或“演戏”。
虽然在随后的澄清声明中,一再强调节目的动机,淡化操作上的缺陷,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那样,虽然记者出于善意夸大了杨人生经历的艰辛,但这种善意触及了新闻报道和慈善诚信两条底线。
●张观·戴笠开玩笑
●案例:碰瓷男子被女司机碾压。
发布日期:2065 438+2004年7月22日。
《新闻》7月22日,某报以半版篇幅报道了“女公司有机会被瓷男碾过……”,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子被女司机碾过”的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视频中的男子在一辆缓缓驶入路口的车辆左侧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机左右看了看,跑了过去。这个过程被安装在车辆上的行车记录仪拍了下来。视频出来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
此外,国内多家媒体也纷纷转载或报道,并邀请交警、法律专家进行解读,引发了关于女司机是否有责任、应负多大责任的热议。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报》指出,经核实,“碰瓷男子被碾压”事件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自英国某视频网站。7月25日,人民网证实,名为“金女士诉自残恐吓团”的视频是网友“pd yoon”于7月19日发布的。
审查报告中提到的视频最早在网上流传。某报报道根本没有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只是洋洋洒洒地引用了一些网友的话。这是目前很多媒体的普遍做法。选题的线索来源于网络。记者没有做任何采访,故意“省略”了五个W。只是收集了一些网友的评论,炮制了一篇稿子。部分媒体的后续报道也不怀疑视频的真实性,还要求交警和法律专家“解读”并讨论责任归属。其实记者只要仔细看视频,就能看出很多端倪,至少不会出现把外事当成国内新闻的低级错误。
●假打假被“打”
●案例:浑水方便面事件
发布日期:2065 438+2004年8月5日
新闻8月4日下午,正在云南昭通地震灾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发回报道,地震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目前食物匮乏,只能吃外面送来的方便面。由于地震,地下水和自来水现在变浑浊了。目前救援人员只能在泥水中用方便面做饭。
8月5日深夜,某报纸网站发布报道《救灾部队:不要相信浑水泡面不是真的,伤害前方士气》,宣布浑水泡面是假新闻。文章写道:记者5日询问前方救灾部队时得知,这是一条假新闻。前方救灾单位一名负责人证实,经核实,救灾过程中未发现相关情况。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相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这篇“打假”报道发表后,一时间舆论逆转,网友纷纷指责之前发布“浑水泡面”的媒体。不过,最先发布消息的中国之声强调,事件是“杨光记者李腾飞亲眼目睹,部队让他吃面而不是汤,他和同事都吃了”。中国之声也批评说,“假”记者不在灾区现场,却做出“假新闻”的结论,违背了新闻原则,意味着对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月6日上午9时许,该报网站新闻部副主任郝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浑水泡面”事件确实发生过:经观看视频,部队确实在泥水中吃到了泡面,后勤是当地组织的,不是部队煮的。泥水是自来水,放了消过毒的药丸。
这是2014最具戏剧性的“假新闻事件”。这种“假”新闻操作的破绽一目了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打假”的动机。似乎抗震救灾中“政治正确”更重要,以至于采访中有疏漏,报道中有“请不要误信此类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士气”的说法。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误报引发风波。
●案例: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
发布日期:2065438+2004年8月:12。
《新闻》8月12日,湖南某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篇《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上》的报道。通报称: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一张姓产妇因剖腹产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属认为“她非正常死亡,医院责任很大。如果发现她不会及时死去,她也不会瞒着我们这么久。”报道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产妇)一丝不挂地躺在手术台上,眼里满是血泪,却没有了呼吸,本该抢救的医生护士都不见了。”这则新闻随后被全国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
真相是,8月3日14左右,湘潭县官方微博通报,胎儿娩出后,胎儿呕吐、咳嗽,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医院立即启动院、县、市孕妇抢救绿色通道,市、县相关专家主持抢救,但因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
8月3日16时许,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回应媒体记者“本应抢救的医护人员全部失踪”的说法,称医护人员直到产妇心脏停止跳动才放弃。医院宣布死亡后,数十名家属聚集在手术室外。家属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都在休息室,并非“全部消失”。
8月16日,湘潭县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从整个医疗流程来说,医院本应尽到责任。
点评医患矛盾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媒体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事实尚未澄清的情况下,媒体急于给事件定性,片面接受患者的说法,对方声音缺席,报道有失平衡和客观。而且文笔中频繁使用一些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含泪”、“惨死”等,表示医院对患者生命的冷血和冷漠,容易产生不当的暗示和联想,而对这位孕妇死亡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却屏蔽和忽略。当然,不代表医院没有责任。作为媒体,它需要的是对事件过程的客观全面的呈现,如何对事件定性是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事实上,在很多类似的医患纠纷中,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几乎相同的“越位”表现。正如《人民日报》在《关注医患纠纷,请不要轻易下结论》一文中评论的那样,人命关天,不要轻易下结论、定责任。
●视觉形象的误读
●案例:老外在上海地铁晕倒,没人扶。
出版日期:2065 438+2004年8月20日。
《新闻》8月20日,上海某报刊发报道《上海地铁曝出两起乘客盲目恐慌典型案例》。“上面写着,8月9日晚9点34分,列车即将进入金科路站时,一名男性外籍乘客突然缓缓倒向右侧,头部几乎贴在身旁一名中年女乘客的肩膀上。在接下来的几秒钟里,他先是在座位上躺下,然后因为火车刹车的减速而倒在地上,似乎已经不省人事。见状,对面座位的5名乘客突然起身逃跑。不到10秒,车厢空了,只剩下晕倒在地的外国人。
真相8月20日,微博账号新民晚报Xinmin.com发布:上海地铁澄清无人救助不属实。上海地铁证实,由于情况突然,应对不力,当时乘客一片慌乱。然而,当列车进站时,跑出列车的乘客立即寻求车站服务员的帮助,车站服务员也及时上车帮助外国乘客。
8月21日《人民日报》15版也刊登了《上海地铁有外籍乘客晕倒不是真的》。报道称,根据上海地铁运营方提供的监控视频,由于事发突然,周围乘客的第一反应是立即躲避,跑向随后的车厢。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我看到一名乘客在跑,随后车厢的乘客也受到了这种恐慌气氛的影响。火车停下后,他们冲出车厢。但在离开车厢后,有热心乘客立即找到站台上的站务员,描述了车厢内的突发情况,并寻求帮助。随后,车站值班员迅速到达事发车厢,准备展开救援。此时,晕倒的外国乘客已经苏醒,并自行起身离开。
近年来,视频、图片引发的虚假新闻屡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视频或图片。在解读这些视频或图片时,记者更看重其新闻价值。对于这次上海地铁车厢内的事件,外国乘客晕倒救助他人也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相比最初报道呈现的角度,后者更有想象空间。想象一下,外国人晕倒在车厢里,中国人四处逃窜。不就是社会冷漠的典型吗?传播不是更有价值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地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人口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在地铁内从事商业策划的新闻和商家也大大增加。地铁运营有一定的专业性。今后面对类似事件,记者仍需多方求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无良公司炒作。
●案例: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取旅行。
出版日期:2065438+2004年10月23日。
《新闻》65438+10月23日,某报刊登了一则整版新闻:“95后女性“用身体换全国巡演”,到处招募临时男友。报道称,一名自称“95后萌妹”的女网友发帖《与身体同行:95后萌妹在全国各地征集临时男友陪伴!》一帖,公开公布了他的“0元访华”计划:为网友征集“临时男友”。文章详细陈述了网帖内容,并在网帖下方列出了网友留言。最后警告读者“旅行吃住都有风险,女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个原本在微博和网络论坛流传的故事,最终到达了传统媒体的版面,随后大量权威媒体网站也纷纷转发。
真相65438+10月23日,微博账号“媒体观察”发布微博:“已初步确认,这仍是一款涉嫌色情营销和虚假新闻炒作的社交软件,我们正在收集更多证据,向公安机关和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奉劝各大‘权威’媒体自重。”
10年10月28日,报道《体为行》中提到的“有家”软件因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被国家网信办暂停服务,责令整改,并通知主要应用商店下架该软件,同时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查处。
事实证明,这是一家软件公司试图利用色情影响力进行新闻炒作,以推广其社交软件。而且这家公司之前还炮制了一个“挖掘机车震”的假新闻,堪称有前科的“惯犯”。这家公司为了推广产品,迎合网络热点,进行低俗营销,故意编造虚假新闻,应该严惩。
被无良公司利用的传统媒体,用了整整一个版面报道“95后孟梅用身体换旅行”。1995年后,孟梅和她的身体在新闻标题中充斥着这些令人遐想的文字,制造了一条货真价实的虚假低俗新闻。报道发表后,一些知名新闻网站纷纷效仿,为这一假新闻的传播“出力”。这些不辨真伪,不遗余力传播虚假消息的媒体,也该想想了。就算这是真的新闻,报纸和网站想表达什么价值观?
●理解偏差闹乌龙
●案例:中国“落榜”,全球空气最差20个城市。
发布日期:2065 438+04 10 10月28日。
《新闻》65438+10月28日,某新闻网站发布《中国城市“退出”全球空气最差的20个城市名单》,有报道称中国“退出”空气最差的20个城市。在世卫组织“城市室外空气污染数据库世卫组织”2014的排名数据中,PM2.5值最高的20个城市中,印度占了一半,其余来自巴、伊。这个数据库包含了全球91个国家1600个城市的开放数据,时间跨度从2008年到2013年。CNN报道称,中国20个城市无一上榜。虽然中国许多城市都笼罩在灰色的雾中,但数百万居民戴着口罩出门。
真相10 10月29日,网络开始造谣。知情人士指出,世卫组织未能跻身全球空气最差的20个城市之列。世卫组织确实有“城市室外空气污染数据库”,最新数据公布于2014年5月。在这个数据库中,只记录了某一年部分城市PM10和PM2.5的实测值(或估算值)。世卫组织不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排名,事实上也不可能进行排名,因为数据整体上是不完整和不可比的。
关于中国环境质量的评论已经被批评了很多年。每次雾霾爆发,网上都会流传各种段子,这反映了中国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媒体也开始将其作为重要的报道主题。一些媒体设立了绿色新闻页面,并有专门的记者。应该说这篇《中国城市退出全球空气最差的20个城市》抓住了社会关注的新闻点。但由于记者对相关数据的使用不慎,传播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违背了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