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如皋丁彦镇的规划吗?
“十二五”期间,丁彦镇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城镇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时期。为抓住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草案),规划期为2011 ~ 2015。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积极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始终把增加全镇经济总量、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协调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年底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28亿元(现价,下同)上升到2009年的1.902亿元,预计2065.438+00年将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22%。人均GDP从2005年的15972.83元上升到2009年的35845.55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40800元。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51.57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103.43万元,预计2010年为1.25万元,年均增长654.38+09.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1823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557万元,预计2065.438+00年达到4900万元,年均增长265.438+0.9%。连续多年在镇级全面小康考核中名列前茅。
新农村建设势头强劲。大力实施高效农业大项目,农业投资占大项目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65438+2568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2539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23.83%;保护地农业面积稳步增加,从2005年的1020亩增加到2009年的3415亩;培育了一批种植园区和养殖园区,新增了5个镇级种植园区和5个养殖园区。成立了镇土地流转中心,实现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全覆盖。累计土地流转面积从2005年的400多亩增加到2009年的2500多亩,预计2010年流转土地8000多亩。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迅速。
工业经济的扩张与升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坚持工业先行、加快转型升级的方略,努力构建产业新格局,形成了以纺织、化工、服装、皮革、机械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只有3514万元,2009年已经达到13955万元。预计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80万元。2009年实现应税销售额1.725亿元,预计2065.438+00年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3亿元。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到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2%,占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预计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数达到25家,其中产值30亿元企业7家。
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成效显著。牢牢把握“工业强镇”发展的战略要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抓项目、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合同外资达到3039万美元,实际外资达到485.7万美元。引进市外民间资本1,41.67万元。截至2009年底,注册外资307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38万美元。预计2010年注册外资357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5万美元。2005年项目投资8.4亿元,新增项目50多个,扩建项目15个。到2009年,该镇已投资工业项目9.38亿元,预计2010年该镇将投资工业项目9.85亿元。
服务业加快发展。我镇立足产业优势和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新的区域优势,打造服务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餐饮服务、旅游、农业、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到2009年,服务业投资654.38+0.59亿元,服务业税收近千万元。服务业增加值3.38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预计2010年服务业投资65438+75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65438+2400万元;服务业增加值4.2亿元;服务税1365438+万元。
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了。狠抓项目建设、环境营造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魅力丁彦”,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确定了全镇未来村民集中点的数量,全镇确定了10个集中居住区,每个区居住人口约2500人。2009年,该居住区建成666户,竣工498户。农民进镇的原有房屋拆迁复垦403户,复垦面积294.438+04亩。2010年计划开工农民集中区450套。农村通路工程全面完成,《如皋市丁彦镇总体规划(2008-2025)》修编完成。全镇框架全面打通,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加快,省道334、226全面贯通。健身休闲广场、农贸市场、星级酒店、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已经就位。建成区人口2.66万人,面积2.7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25.1%,城镇化率48.68%。城镇面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建设省级污水管网,建立垃圾收集处理、河道整治、道路养护、绿化“四位一体”管理体系,提高“户集中、组清扫、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村级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充实人员队伍实施长效管理,对30名城管队员进行定岗,每月进行考核评比,对全镇环境实施长效管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5%,为我市创建机械化秸秆还田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夏薇、欣彦、刘海、潮阳等4个村顺利通过“绿化合格村”验收。我镇代表南通和我市接受省级绿化造林工作抽查验收并通过。
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打造“丁香韵”教育品牌,放大丁彦镇“一条街”示范效应,通过“省级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中心幼儿园成功创建为如皋市第二所“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丁彦中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实现高考目标的效果最大化。近年来,本科达到高考人数居全市所有中学前列,2009年本科上线率在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二,获得如皋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2005年至2009年,我镇荣获“如皋市民政工作现乡镇”荣誉;养老院有168张床位,供养95位老人。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评为省“爱心工程”合格单位。人民武装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至今,已有136人入伍,其中考上军校11人,转士官25人,直接考上高中3人,考上其他军校10人。镇卫生院顺利完成了改制任务。
启示:十一五规划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总结经验和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跨越式发展。坚定不移地把工业作为第一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各项指标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努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注重经济社会同步推进和一二三产业同步转型。第三,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第四,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全面加快政府工作法治化,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大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法制环境,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城镇提供保障。第五,始终坚持以党建为保证。党委顾全大局、协调各方,三支队伍齐抓共管转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力推转型;统一战线、人民武装、群众团体和群众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帮助改造。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赶超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发展继续领跑、总排名继续前移的重要时期。也是“三化”互动、城乡一体化加速、民生持续改善、成果更加惠及的重要时期。
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如皋:第一,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多层次世界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科技创新酝酿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初步预测,未来10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为发达国家的2-3倍。第二,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将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从国际国内形势综合判断,中国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三是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盐城、南通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功能明确的沿海产业和城市带加快形成。随着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正式获批和开发开放功能的完善,如皋完全有可能抓住机遇,加快跨江联动、江海联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快速崛起。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我镇将面临充满机遇的外部环境,这为我镇在新的起点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良好机遇。
“十二五”期间,丁彦镇具有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发展理念新,转型定位高。早转型、快转型成为全镇人的自觉追求。镇东的专业日化园区和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起步早,推进快,效果好。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工程质量过硬。沿海高速在丁彦有出口,334省道即将全线贯通;上海肥皂集团(如皋)、南通恒康海绵制品、田阳机电等一大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三是发展思路开阔,发展态势良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作的机制基本形成,大开发、大招商、大建设、大投资的发展态势得到加强。
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较重。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科技创新资源短缺,科技投入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加大了转型难度。第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仍需加快。社会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协调各方利益难度加大。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和解决。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丁彦发展新阶段,紧紧围绕建设“基本现代化示范镇”的总体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民生幸福为基础,以学习赶超江阴新桥镇为动力, 努力提升丁彦镇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品位,加快经济转型和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丁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发展显著提升,文化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程度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先进镇:全国文明镇、江苏省百强镇、现代农业示范镇、如皋市。成为以工业、物流、商贸为主导的综合性中心镇、区域性物流中心、中心城市的东大门和如皋镇经济的龙头。
经济增长目标。201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年均增长21.9%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 63: 30。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售额达到6543.8+08亿元,年均增长50.9%。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投资累计超过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亿美元。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镇总人口控制在7万人左右,全乡人口5万人;新镇区人口3万人,7500户;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95%,高等教育入学率68%;每万人拥有医生40人,卫生服务体系1.0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社会保险综合参与率100%;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城乡村(居)民自治依法合规率100%。
生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工业用水重复率为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作业率98%;建成区环境噪声覆盖率80%;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5%。
民生改善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3000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65438+万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36%;农民居住在社区的集中度明显提高,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每年25万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数字电视普及率100%;百台电脑普及率95%。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善,低保户动态淘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动态全覆盖。
第三章工作重点和思路措施
第一节开放型经济
抓住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在丁彦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到2015年,累计对外投资达到2亿美元,外贸出口达到6亿美元。
加强运营商投资。高标准推进特色园区建设,建设以田阳机电、金象铝业、恒康家居科技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丁彦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5万亩,目标产值1.0亿元)和以上海肥皂集团为龙头的日用化工产业园区(丁彦东部产业园区建成区450亩,预留区600亩)。目标产值100亿元,其中上海肥皂集团产值50亿元),以方鼎、美国董熙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成面积450亩,预留面积500亩,目标产值20亿元)。
聚焦重点招商。以培育30亿元为龙头、6543.8+0亿元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件、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出口量大的龙头项目引进力度。抓住新长铁路、新334省道、沿海高速公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引进交通、通讯、仓储等现代服务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禁止落户能耗高、占地大、污染大的项目。
改变招商方式。坚持“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招商战略,坚持国内招商与对外招商同步推进,在以上海、浙江、苏南为重点的同时,以东南亚、日韩、欧美为重点;实现由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向环境优势、服务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的转变,围绕主要城镇、沿海公路口岸、定平线、334线发展,积极打造“商贸物流区”和“民营经济区”,吸引酒店、大型酒店、中介、信息等服务项目落户,为项目投资提供配套服务。强化亲商理念,进一步营造投资氛围,依法保护外国投资者投资权益。
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坚持进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实施积极的外贸战略。充分发挥外贸扶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出口企业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加快扶持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优势,形成以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为重点,周边国家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市场格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有效利用境外资源,发展境外工程承包,扩大国际农业合作。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防范各类风险。
第二节工业发展
大力实施第一产业兴镇战略,深入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切实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到2015年,全部行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50%。其中:数控及智能电气设备制造业27亿元;纺织新材料制造业36亿元;服装及手工业654.38+0.85亿元;精细化工35.5亿元;皮革制品业27亿元;其他行业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达到6543.8+07亿元,年均增长50%,占全部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的95%。打造2个10亿产业园区和1个20亿产业园区。恒康海绵肥皂集团成功上市,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著名品牌创建取得突破。全社会R&D投资占全镇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数控机械、船舶配件、汽车零部件等。,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功能区。引导企业逐步向产业高端环节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控制低端产业和劣势企业扩张,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高能耗的劣势企业。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通过孵化、引进、拓展、升级,重点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将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微电子、光电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和纺织新材料,同时提高传统纺织材料的制造水平;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制造、环保材料及化学品、节能设备产品。加快载体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加大项目投入,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5,全镇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占产值的50%。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重点发展电子、数控等产品,培育12家以上科技制造业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打造装备制造业新型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纺织服装、皮革、化工等传统产业。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发挥“四大”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依托骨干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推动产品向高端环节升级,实现关键技术特别是纺纱技术自主化,推进品牌建设,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方鼎为首的一些传统企业可以主动转型,挖掘自身潜力,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四维”智能调温粘胶纤维,设计开发的新产品先后通过南通市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节城市建设
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成区人口达到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5%。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服务业发达的新城镇,建设国家卫生城镇。
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依托定平线、334线,进一步编制完善行政服务区、商贸物流区、民营经济区、产业集中区、居住示范区、园区景观区修建性详细规定,确保空间布局规划全覆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543.8+0.6亿元。高标准建设“四横四纵”乡道框架,确保路面质量好、绿化率高、管线齐全。区域供水和区域管道供气已全面实施。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确保60%以上的旧城区拆迁改造。
快速完善功能支持。全面推进“十个一”(美丽的乡镇入口、四通八达的乡镇路网、繁华的核心街区、开放的生态公园、多功能的文体中心、高档的商务酒店、高标准的农贸市场、宜居的农居区、精致的商品房小区、完善的产业集中区)建设,包括生态公园、农贸市场、完善的产业集中区。五角场门口将建苏通大厦、富友综合楼、时代超市、龚振健康服务中心等高层建筑,镇内将聚集泛亚酒店、苏果超市、万联超市、得得惠超市、同心园酒店、服装城等众多第三产业服务。建设高标准、优设施的农贸市场,不断增强乡镇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力。
加快进入城市和城镇的步伐。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年房地产开发量超过25万平方米;加快建设高南社区、凤山社区等500多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建设凤山小区等7.5万平方米的高档商品房小区。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城居住,每年新增城镇人口6000人左右。
第四节农业和农村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外向型、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点实施“高效农业双倍增”计划,保护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创新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节水农业、清洁环保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品、设施蔬菜和优质生猪。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粮食高产技术推广示范村、农业示范基地、有机粮食生产基地、有机果蔬生产基地、有机果蔬加工基地和有机畜禽养殖场(基地)。2011-2015年土地亩产量达到10000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粮食总产量4.05万吨。蔬菜面积从0.43万亩增加到1万亩,产量从每亩2.1.5吨增加到4.3吨。水果种植面积从1000亩增加到3000亩,产量从485吨增加到679吨。肉蛋产量分别保持在4200吨和920吨。到2015年,保护性农业总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计划建设绿色食品水稻基地4000亩,有机食品水稻基地1500亩;花木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建设休闲观光农业3000亩。猪禽规模养殖占100%。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大力提高农民集中度水平。根据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城镇居住。到2015年,力争50%的农民进入基础设施充足、公共服务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健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气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八项工作。实施“双百花”工程,稳步提高新农合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示范建设率达到100%;继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和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完善农村信贷和农村担保体系,增强金融支农功能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