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奥朗:数字创意NFT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首先,NFT目前在国内只有单向一次性销售模式,即只允许开发商或其委托的机构销售,禁止二级市场销售。这种特殊的销售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定价。根据全国文物主管部门相关会议精神,文物原始资料不能作为限量商品出售。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至关重要,因为它珍贵或有价值。博物馆数码创意NFT一般是模仿馆藏文物制作,以虚拟三维形式呈现,其价值似乎主要是观赏性。说出售NFT文创是博物馆等机构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是有说服力的,但如果参与设计制造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炒作,将数字文创的价格抬高到一个不正常的水平,也不会助长非理性消费的不正之风。要知道,有了区块链科技的加持,做出这种数字创作并不难。制作完成后,可以大量复制。出售时只需在区块链上刻上相关标记,以示此创作属于相关买家。它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复制,然后依靠限量销售吸引消费者,消费者获得观看和收藏的权利。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所有权。大量消费者并不掌握相关的区块链技术,因此无法完全掌握自己所购买的“藏品”的所有权。一旦服务器或客户端被入侵,很有可能藏品丢失,也就是区块链的标记被更改,买家失去所有权。就在今年4月,周杰伦声称其持有的大量NFT被盗,就是一例。
其次,从收藏的角度来看,不可交易性和购买量也是数码创意NFT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中国目前已经禁止开放NFT二级市场,因为一旦开放,NFT将具有金融属性,而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掌握有效的跟踪手段,容易导致NFT交易泛滥,出现洗钱等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情况。因此,在短期内,该国不能为NFT交易开放二级市场。但是,很多人收藏NFT这种非独一无二的数字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更是为了在欣赏后出售藏品,相当于一种投资行为,与国家现行规定相矛盾。第二,应该限制个人购买。因为每个NFT都有固定的发行数量,一旦有囤积者,很可能引发非法二级交易。今年年初,冬奥会吉祥物“冰盾盾”和“雪绒绒”爆炸时,被卖到了十倍的高价,甚至出现了制假作坊。相比冬奥会吉祥物,博物馆数字文创NFT的发行量更小,而且只发行一次,囤积的可能性更大,危害也更大。一旦私下转卖,利润甚至超过十倍。相关资料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6月,微信查封了多个NFT二手交易的微信官方账号和小程序。尽管NFT数字创意博物馆禁止二手交易,但转让并未被完全禁止。这就导致了私下销售的可能,即平台私下捐赠和交易,也有很大的欺诈风险。
最后,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NFT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第一,值得深思的是,授权方在文物数字文化创作中到底有多少权利。在授权文创NFT开发时,如进行二次创作,应注意二次创作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因为二创的作品既有设计者的创新,又借鉴了文物的外观,应该属于知识产权。具体产权如何分配,要事先在合同中约定清楚。网上的作品,如果NFT开发机构或买家违规使用文物,博物馆或相关部门往往很难及时发现。其次,私人收藏家能否为其文物发行NFT也值得商榷。个人授权的NFT难以监管,存在很大的欺诈、洗钱等违法风险。一旦发生违法行为,取证和追责的过程会相当艰难。第三,如果一个组织虚构不存在的文物进行NFT销售,这种行为是否应该被定义为欺诈,没有现成的法律依据。此外,数码创意NFT还可能存在虚假营销的可能,比如假冒名家作品进行创意NFT销售,蹭名人人气,导致买家上当受骗。
总之,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数字创意NFT的发行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防止非法交易和欺诈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数字文化创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发表于2002年7月65438+6日《中国遗产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