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从2002年的93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6%,总量在全省前移两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从9.4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9.4%,总量在全省前进了9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1.9%、41.8%和58.1%,总量在全省分别前移5位、2位和6位。“861”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有色金龙电解铜扩建、60万吨磷复肥镀铜、海螺三期、国电一期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相当于2003年前47年投资的总和。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铜工业、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江等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实施了金昌冶炼厂主体工艺改造、金龙余热利用、海螺余热发电、电厂烟气脱硫等项目,关闭了一冶高炉,累计淘汰小水泥产能654.38+0.95万吨,关停小采石产能240万吨,节能减排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410多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12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五年前的16.5%提高到35%。商业服务设施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新增中国名牌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92家增加到213家,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县域和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县内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两番。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十大活力县行列。

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在周伟地区率先免除农业税、防洪排涝水电费,实施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总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河道堤防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建设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乡村规划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镇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取得成效。五年完成65438+8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解决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7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0.6%,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51.7%,实现了油(水泥)路、广播、宽带村村通。

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共有248家企业实施了以“两置换、两退出”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等37家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重组。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计上市公司6家,形成“铜陵板块”;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有色控股公司铜主业上市获得国家批准;证券市场累计融资66.7亿元。资源枯竭矿山关闭扎实推进,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稳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取得实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经营机构改革开始。私营企业增加1.862家,注册资本增加到4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和2.3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12.2%提高到52.5%。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7亿美元,内资6543.8+06亿多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7.5亿美元,是5年前的6.5倍。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新设境外企业7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