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学科指南》有哪些内容?

1.主题分类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年龄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更新的不同需求,我们将继续教育科目分为三类:

●基础科目:指新一代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是编制《机械工程师岗前培训考核大纲》和建立《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题库》的重要依据。适应对象为:①机械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对此类继续教育科目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

●拓展提高科目:指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科目的基础上,接受进一步继续教育,以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的科目。适应的对象是对此类继续教育学科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也适合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工程师资格认证后作为进修班参加复审报名。

●基础学科:指学习和掌握基础学科所必需的先修学科,主要学科应已在大学教育阶段教授过。适应对象为:①未学习过该类学科相关课程,影响直接学习和掌握基础学科的机械类本科、专科毕业生;对此类继续教育科目有需求和兴趣的广大新老专业技术人员。

2.主题系统

根据上述设计要点和学科分类方法,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科体系设置为:

(1)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国际原理、市场经济四个模块;

(2)创新理念、科技发展与可持续性、制造战略、产品与工艺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与方法、材料技术、信息支持集成技术、“系统分析、规划与评估”、约束管理技术、供应保障工程、“质量、可靠性、标准化”、资本运营、“财经”、市场营销、“政策法规”

(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项目管理、WTO与国际贸易、工程技术人员财务管理等。其中基础科目43门,拓展提高科目30门,基础科目30门。

以上四个模块,15个子模块,三大类100多个科目,构成了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科体系。该列表如下:

组件

子模块

基本家庭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创新哲学

(1)辩证法(2)普通逻辑、统一论、信息论、控制论、方法论。

2.科技发展和可持续性

(3)设计审批和成果鉴定(包括技术报告和论文的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撰写)和科技文献的撰写(4)知识和知识源获取(包括科技信息的获取和信息收集与归纳技术)(5)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图形学(6)专利和应用。

第一

进入

制造

制造

技能

技能

3.制造策略

(7)现代和未来制造系统

4.产品和过程设计技术

(8)基础设计(包括结构设计理论和机械零件的选择、传动机构的设计计算、工艺性和检测的设计、其他辅助设计计算)(9)典型机械系统设计(包括动力机械系统、工作机、传动装置、控制系统和润滑照明辅助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分类、组成和选择、标准和资料检索)。

5.制造技术和方法

(10)成组技术(11)坐标测量技术(12)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13)机械设计测试技术(包括常用实验设计与统计基础、常用基础标准、常用公式与查表

6.材料技术

(14)复合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新材料成型、连接及制备技术(15)

7.信息支持集成技术

(16)制造业信息化基础与工程机械软件、专业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工程、面向对象设计、产品数据管理与仿真)(17)通信与网络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18)数值分析与算法(19)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包括代码识别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传感器传输集成技术)(19)

领带

联合

管道/管子

理由

技能

技能

8.系统分析、规划和评估

(22)工程经济

9.约束管理技术

(23)基础工业工程(包括价值流和工作流技术)(24)车间生产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10.供应保障项目

11.质量工程,可靠性,

标准化

(25)统计检测技术(26) ISO?/FONT & gt;19000

国际一般原则和

市场经济

12.资本运营

13.金融,金融

(27)成本、股票和证券基础知识

14.营销

15.政策法规

(28)知识产权法(29)合同法(30)商标法

组件

子模块

基础学科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1.创新哲学

(1)科技体系(2)创新与方法论(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2.科技发展和可持续性

(3)绿色产品设计(4)绿色制造技术(包括清洁无损处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拆解技术(物料识别与分类、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水处理技术、高效除尘技术、排放后的后处理等)。)(5)表面工程(包括自泳涂层、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高速气体喷涂、热喷涂激光重熔复合技术、等离子气相沉积技术)。

第一

进入

制造

制造

技能

技能

3.制造策略

(6)柔性和分散的网络化制造、生产和管理系统模式和方法(7)快速、准时和流程化的制造、生产和管理系统模式和方法(8)可重构和开放式结构的制造、生产和管理系统模式和方法。

4.产品和过程设计技术

(9)常用设计方法(包括参数化设计、有限元法、优化设计、失效设计、可靠性设计、疲劳强度设计、机械振动和噪声分析与测试、机械振动的控制与利用、摩擦学设计、人机工程学、价值工程等。)(10)现代设计方法(包括创新设计理论和常用技术、机电一体化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并行设计、鲁棒性。

5.制造技术和方法

(13)快速原型和模具制造(14)精密和超精密加工(15)特种加工、成形和装配技术

(16)高速加工技术(17)复合加工技术(18)柔性装卡技术

6.材料技术

(19)新材料成型与改性、连接与加工技术(20)塑料成型与制造技术(21)无损检测(包括超声波检测技术和红外线)

7.信息支持

集成技术

(22)嵌入式微处理器(23)现代数控系统(包括高性能开放式数控系统技术和多轴联动数控技术)(24)过程监控技术(25)仿真技术(26)工业机器人(包括自动导引车)

领带

联合

管道/管子

理由

技能

技能

8.系统分析、规划和评估

(27)运筹学与系统分析(28)运营与项目管理(29)信息系统及其管理

9.约束管理

技术

(30)现代工业工程概论(31)制造资源计划(含MRP II) (32)过程成本控制技术与作业成本管理

10.供应保证

工程

(33)企业物流系统和工程设施的设计(34)物料搬运设备(35)物流成本(36)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

11.质量、可靠性和标准化

(37)质量保证技术(包括在线质量反馈控制、可靠性工程、质量统计控制技术等)。)(38)标准体系与开发、功能与认证(产品定义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数据标准)

国际一般原则和

市场经济

12.资本运营

(39)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和上市

13.金融,金融

(40) WTO与国际贸易基金会(41)工程技术人员财务管理

14.营销

(42)营销服务技术(包括产品定价体系、销售体系和场所、需求分析)

15.政策法规

(43)法律基础(包括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知识产权法和证券法)

组件

子模块

拓展和提高科目

创新和

可持续发展

1.创新哲学

(1)企业战略和方法

2.科技发展和可持续性

(2)面向制造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复杂科学与基本方法(4)微机械设计与制造(5)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

进入

制造

制造

技能

技能

3.制造策略

(6)精益、敏捷、网络、对象化、社会化、知识化、集成化等制造理念和模式(7)开放式结构制造系统。

4.产品和过程设计技术

(8)微机电系统(包括机械、传感器、执行器、信号处理、控制电路、接口、通信和电源)

(9)完成项目中的工艺规划与系统设计(10)智能设计、虚拟设计与装配(11)三维建模与分析。

5.制造技术和方法

(12)数字化制造技术(13)数控加工网(14)非机械加工技术

6.材料技术

(15)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技术(16)微细加工技术(包括高能束与沉积、光刻、溅射和蒸发)

7.信息支持集成技术

(17)最优估计理论与自适应控制及其应用(18)系统辨识(包括动态测量与建模、制造系统监控)(19)建模方法

领带

联合

管道/管子

理由

技能

技能

8.系统分析、规划和评估

(20)规划、设计和系统评估(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后评估及资产评估)(21)组织支持系统(包括基于流程的、虚拟的、扁平的网络结构、团队和适应性组织)(22)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企业建模)和仿真(23)工程咨询和诊断。

9.约束管理技术

(24)网络制造管理技术

10.供应保障项目

(25)社会化物流(26)计算机辅助物流支持系统

11.质量、可靠性和标准化

(27) 6δ (28) GB/T24001?/FONT & gt;1996、GB/T28001?/FONT & gt;2001

国际一般原则和

市场经济

12.资本运营

(29)股份制与资本运营

13.金融,金融

14.营销

(30)电子商务和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