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旅游业——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重镇。有齐家、仰韶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馆藏文物3万余件。泾川县出土的佛教文物,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南宋货币的银合子,被誉为“中国文物之最”。全市共有旅游景点100多个,2A级以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天下第一道教名山崆峒山,是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王牧宫是世界上第一座王太后的宫殿,是西王母文化的发祥地和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开元人类第一城静宁季承文化城,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古灵台是中国第一个祭祀神灵的平台,蕴含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华亭莲台是秦始皇祭天的第一坛,素有“人工建造的龙门石窟是天然莲台”的美誉。首个全国梯田示范县庄浪县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崇信县的龙泉寺、千年菩提树、“古怀王”等4A级景点,风景各有千秋,引人入胜。崆峒十万沟、静宁任贤峡等森林峡谷,陡峭幽深,美不胜收。泾川温泉、庄浪天池潮纳丘、陇上全明观珠泉等水景观独具特色。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先后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化名城、国家生态示范区和景区功能配套建设,旅游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全市有星级酒店18家,旅行社15家。与14周边城市建立了旅游经济区域联盟,* * *打造了丝绸之路遗产游、寻根朝觐游、红色教育游、休闲度假游、西北风情游五大精品线路,成为甘肃旅游的重点区域和陕甘宁三省(区)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开发了五大类数百种旅游商品,复原的“中国纸织画”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旅游发展政策优惠,是您投资创业的热土。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对全市所有旅游景点常年给予优惠,对外地旅行社组团到萍萍旅游给予奖励,对旅游投资项目在土地开发、税收征收等方面给予综合优惠。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和社会各界前来观光旅游、开发建设,共创美好未来!

煤电产业——打造甘肃最大的能源煤化工基地

平凉属于鄂尔多斯聚煤盆地最厚的煤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综合利用的重点城市。该市华亭煤田是甘肃最大的煤田,也是全国13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4%。它不仅是优质动力煤,也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气化煤。全市有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18家,矿井31对,年设计生产能力2200多万吨;发电公司3家,总装机容量654.38+0.54万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产量201.4万吨,发电量93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一半以上和近六分之一。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果蔬产业——打造中国优质水果基地

平凉是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和最佳适生区。果树经济林654.38+0.58万亩,以红富士为主的优质水果85.27万亩,年产量65万吨,形成了3个果业集中区和654.38+02个优势果业带。5个县(区)被国家列为“名特经济林示范县”,2个县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获得中国首家苹果认证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GAP示范基地认证,专供2008年北京奥运会。蔬菜种植面积62.9万亩。大型水果加工企业20余家,加工能力35万吨。“平凉金果”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南亚、俄罗斯、港澳地区。

草畜产业——建设甘肃绿色畜牧业基地

平凉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毛皮集散地,年肉牛饲养量97.4万头,屠宰量33.5万头,居甘肃农区首位。有井陉654.38+万头肉牛精加工厂、凯西畜牧5万头屠宰线、百姓集团福利制革厂、凯丰牛肉罐头加工厂、徐康牛肉食品生产厂等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牛皮654.38+0万张,草产品654.38+0万吨。成功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活牛证明商标——“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和骨制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活牛和牛肉出口到国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