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打败赵国后,作为战胜国,为什么要派秦国的儿子子楚做赵国八年?
因为电视剧是从邯郸之战开始的,所以关于秦君主的篇幅自然就少了。至于才上任三天的秦小文,同样没有太多细分。在此基础上,秦庄王项和秦始皇成为《大福琴》中的秦国两位君主。
在电视剧《大福琴》中,新柏青饰演的秦庄王祥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逃离赵国都城邯郸的剧情,还是华阳夫人发动朝廷换届的过程,都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不太明白秦庄要去赵作人质的情节。换句话说,秦国比赵强大,赵应该派太子去秦国做人质。那么,问题来了。在大福琴,秦国很强,赵国很弱。秦国为什么要派一个外族人去做赵国的人质?
一个
首先质子指的是人质。古代被送到敌国或其他国家的人质。大多是王公或王子等出身高贵的人。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来到秦国做人质,因为燕国弱,秦国强。小国为了和大国结盟,自然需要主动派出王子做人质,相对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就像你向别人借钱,需要一定的财产做抵押。获胜的异族来自强大的秦国,却被实力不如秦国的赵国挟持,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秦国向赵国派遣获胜异族为质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在项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派围攻赵国的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想杀了。子楚和吕不韦合谋拿出600斤黄金交给守城官员,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军营,顺利回国。因此,对来说,他是在公元前257年逃回秦国的。在《大福琴》中,和都强调自己在赵国都城邯郸住了八年。按照这种说法,作为质子来到赵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65年。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65年,秦国和赵国爆发了一场战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襄公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连夺三城。赵的左氏说服王太后把她的小儿子常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军去救赵,开始撤退。
二
对此,在我看来,公元前265年,秦国攻陷赵国三城,虽然靠的是国力。然而,向齐国求助,得到了齐国的支持,从而击退了秦军。因此,这意味着赵和齐在某种程度上是盟友。例如,赵甚至把的母亲的弟弟常送到齐国做人质。这里的常和秦的常不是同一个人。
单凭赵实在不是秦的对手。然而,赵国和齐国的联合还是让秦更加害怕。因此,秦国的项很可能在这一年派出了获胜的外星人。让获胜的异族挟持赵国做人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瓦解赵国和齐国的联盟。战国时期,各国间的连横联合直接影响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对于秦国赵浩棋项统治时期的秦国来说,它的综合实力确实领先于山东六国。但是,即使到了战国末期,秦国也不具备同时对抗山东六国的实力。例如,公元前241年,赵国将军庞宪率领五国联军,得以突破函谷关,直抵秦国首都咸阳。
三
因此,从秦的角度来看,只派一个太子去瓦解齐赵联盟,无疑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长平之战,赵国缺粮,想向齐国借粮,但这次被齐国拒绝了。而这,或许,就是齐国对赵国与秦国结盟的不满,也就是公元前265年,赵派质子与齐国结盟,而当他一转身,赵接受了从打赢的秦国那里得到的质子。从这一点来看,秦的外交谋略确实更高,这也是他能够在长平之战中重创赵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秦国的向赵国派遣获胜的异族,是为了瓦解三晋联盟,为其随后侵占南朝鲜领土提供便利。对于赵、韩、魏来说,都源于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三族分晋、赵、韩、魏、秦后,齐、楚、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襄公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秦吴攻打南朝鲜,攻占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占领并切断太行山道路。
当进攻南朝鲜时,赵袖手旁观,没有派军队去帮助南朝鲜。如果南朝鲜上党郡太守没有把这座城市让给赵,后者可能不会干涉秦国的行动,从而使秦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从南朝鲜夺取上党郡。当然,虽然后来长平之战爆发了,但秦王分化赵韩关系的策略是合理的。
四
终于在秦项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左女族长王弼攻打赵国,攻取上党郡(山西长治长子)。赵国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硬抗,站在一起严密防守对方,伺机进攻。秦国深感廉颇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于是扬言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赵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喜出望外。他们悄悄地派了一个将军,白起,来代替王弼。
在这场战争中,赵的军队分为两部分。秦军依地形以五十余万大军包围赵,赵断粮四十六天,惨不忍睹。秦军杀了赵括,把40多万投降的士兵埋在昌平(山西晋城市高平市),赵自然吓坏了。
长平之战后,秦国的赵浩棋项发动了邯郸之战,准备一举消灭赵国。当然,这也导致了在赵国都城邯郸的处境更加危急。在这个关键时刻,帮助逃出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成功地回到了秦国。秦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王驾崩,太子安继位为秦孝文王。秦孝文元年(前250年),秦孝文正式即位三天后,子楚突然成为秦庄王。
因此,对于被冷落甚至为生活担忧的质子子楚来说,他最终成为秦国的国君,其过程是一波三折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被选为质子,子楚才有机会结识吕不韦,从而一步步走向秦国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