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凉粉散文
我经常思考以下问题:百年老店不易,朝代更替不足为奇。为什么小小的“川北凉粉”历经数百年仍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什么被别人抢注过的金字招牌最终都回归故土?
凉粉,一种零食!这种小吃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做法和名称有些不同;川北凉粉取名“川北”,也就是说这种凉粉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是凉粉中的上品,绝品。
说到凉粉,要从豌豆说起。我的家乡位于川北,属于丘陵地区,土地贫瘠稀少。好的土地必须用来种植主要谷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豌豆属于副食品,只能种在山坡上小而分散的地块里。秋天的时候,父亲把田里的杂草和杂树去掉,挑了农家肥堆在田边,赶牛犁头,把地犁成沟。母亲挎个竹篮,里面装些肥料,然后把豌豆种子装在口袋里,跟着父亲,一手扔种子,一手扔肥料,篮子是空的;她又弯下腰,一把一把地往篮子里塞,努力挺直腰,托起沉甸甸的篮子。一条沟挖完了,父亲就翻犁去犁新的沟,一边用土把前一条沟里的种子盖上,一边用脚把那些大块的土踢成碎片。还没种一块地,我爸我妈就累得不行了,憋不住了。
大约在冬天的时候,豌豆从地里发芽了,就像好奇的孩子看着这个陌生的世界。随着气温一天天下降,豌豆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小雨滴落在叶子上,像晶莹的泪珠。饶是如此,他们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在接下来的春天,他们开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藤蔓和幼苗长长地缠绕在一起,绿色遍布山坡,紫色和白色的花朵竞相开放,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候鸟被吸引回来,留在山里歌唱,把春天的节奏推向高潮。
豌豆荚又扁又长,挂在藤苗上像微笑的嘴唇,在温暖的阳光下渐渐饱满。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妈妈会摘一些豆荚放在桌子上,那清香点燃了我们对新一年生活的希望。
豆荚成熟了,随着葡萄藤幼苗变黄了。爸爸妈妈把藤苗和豆荚一个个拔了出来,用背架背在太阳底下晒。豆荚壳裂开了,就用连枷使劲打,豌豆就掉地上了。他们摇动藤茎,把豌豆和渣滓一起扫出来,用筛子筛掉。经过几天持续的日晒,豌豆变得又干又硬。
因为豌豆比较硬,磨要经过好几次。我妈拿了些细粉给我们做了个疙瘩。说实话,虽然当时食物短缺,但我还是觉得难以下咽。母亲换了一种方式,提前几天把豌豆泡在水里;父亲白天在外面忙,晚上就在煤油的灯光下转动石磨,把豌豆磨成细糊,放在纱布里掺上大量的水,过滤成豌豆浆。豌豆浆沉淀一段时间后,他把多余的水倒掉,然后搅拌淀粉,倒入铁锅,用擀面杖用力搅拌。等淀粉完全熟了,装在陶罐里装罐,冷却后的面团闪闪发光,如冰雕、珍珠等。
二
当时粮食短缺,做凉粉是对豆渣的一大浪费。另外,我妈给我们做凉粉也很费劲。只有在放假或者亲戚到来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不得不做出这种努力。平日里,我跟着他们去集镇,看着店里摆的凉粉,只会咽口水。在极度贫困的日子里,一碗凉粉成了奢望。好在这种人生还是短暂的。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有时候父母也会满足我们的愿望。
凉粉对客人来说是很好的食物。客人翻山越岭过来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这时候主餐还早,妈妈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凉粉切出来拌上调料,让客人在酸辣中体会我们家的热情。有了凉粉底,客人喝起酒来会很尽兴,欢聚的喜悦增加了无数倍。当然,在蔬菜匮乏的季节,凉粉也会随着酒成为一道美味。
我不知道家乡的凉粉起源于何时,但我知道从我记事起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我相信凉粉绝不是我父母的首创,它应该从我爷爷甚至更遥远的爷爷奶奶就存在了。父亲说,老家的石磨已经传了好几代了,石磨的历史应该就是凉粉的历史!但是在它之前必须有一个石磨!
三
来到南充后,因为相对家乡来说比较丰富,对凉粉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早年,南充县江村坝的农民谢天禄用一根扁担,左边挑着凉粉,右边挑着调料和一桶水,在渡口卖凉粉。因其做工精细,口味独特,故名“谢凉粉”。农民陈进一步改进了谢良粉制作凉粉和调制红油的做法,“陈良粉”的名声一方独享。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在调料上做足了文章,才诞生了“李凉粉”、“张凉粉”、“老南充凉粉”等知名品牌。那些店里最独特的“伤心凉粉”是用最辣最辣的香油做的。这个名字听起来铿锵有力,有一种“爱你没得商量”的感觉,让那些特别喜欢吃辣椒的客人麻辣爽口,麻辣舒服,麻辣流泪。南充人因为“川北凉粉”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凉粉店遍布南充的大街小巷,小摊小摊不计其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改革开放后,“川北凉粉”的招牌被重庆一家小吃店预注册,南充当地的国有老店失去了发展的机会。2003年,一个叫任启生的人高价买回了“川北”的注册商标,成立了“四川川北豆腐脑饮食文化有限公司”,“川北豆腐脑”在新时代重新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诞生了一些“川北凉粉”的新品种。由豌豆凉粉衍生而来的大米凉粉、红薯凉粉、绿豆凉粉,依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一碗凉粉可以长期缓解饥饿感,夏天天热,生活的味道更浓。
四
我查过一些书,关于凉粉和名人的传说不多。最有名的是东坡凉粉。东坡先生不仅文章最好,美食也独树一帜。不然那么多美食都和他有关,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这种“吃货”能和凉粉勾搭上,说明凉粉确实和其他食物不一样。其实东坡凉粉早期的做法和川北凉粉差不多,只是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造诣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有人吃过东坡凉粉还看不上,那他就大错特错了。有时候会想,东坡先生没去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很多好吃的都和东坡先生勾搭上了。这是不是有攀龙附凤的嫌疑?不然以一个大作家的气质和文采,为什么评完之后没有留下一丝墨迹?但“川北凉粉”中的“川北”二字本身就是本土的、原创的,绝不允许人们怀疑。
从南充走出去的名人,如开国大将罗瑞卿,身在异乡,依然十分怀念“川北凉粉”。多年后,他们回到家乡,都不忘来一碗“川北凉粉”。可见“川北凉粉”给异乡的游子留下了多少思念和牵挂!
最有趣的是一个关于朱德元帅回国的传说。那一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朱先生回家的消息让村民们喜出望外。当地官员为了让朱先生体会到家乡在新中国的变化,特意找了些腊肉挂在沿街的铺面上,这还不够。他们甚至用萝卜和红薯代替烟熏,反复向朱先生讲述家乡人民生活的变化。朱老板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他没有直接戳中真相。午饭时,他看到桌上的腊肉和鸡肉根本吃不下,突然对他们说:“我最喜欢的是川北的凉粉。要是有个碗该多好啊!”官员们出了大事故,不知所措。老板最后说:“一碗凉粉难求,如何谈人财两空?”官员们只是面面相觑。后来,朱德元帅和贺龙元帅在南充吃到了期待已久的“川北凉粉”,并把这种小吃带到了北京。从此,“川北凉粉”走向全国。
五
时间是无情的过滤器,只有真金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绽放出应有的光芒。经过几年的发展,“川北凉粉”不仅成为一道美食,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凉粉文化”。那么,这种“凉粉文化”除了面团和红油的加工工艺,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品味”呢?
一个是种植豌豆等粮食作物,制作凉粉的辛苦。“谁知道中餐每一粒都是硬的”“川北凉粉”经久不衰,真正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和劳动。中国的经济已经基本结束了农耕时代,但是劳动的艰辛应该是世世代代都知道的,应该在全社会一直倡导节俭。
二是川北人的好客。淳朴的民风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但我相信好的东西永远有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几经洗礼,最后不也顽强地生存下来,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外来文化吗?所以我们绝不能用一时的迷雾遮住我们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颗坚韧冷静的心,做好风俗习惯的传承者。
第三,要充分理解“零食”中“小”的内涵。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可忽视,更不能过剩。饮食适度才对身体有益。吃喝对自己,对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我曾多次用“川北凉粉”接待客人,深受客人好评。月食不过三餐,夜不过七尺。人的志向应该用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甚至造福自然环境。如果用来满足贪婪和快感欲望,那绝对是在自掘坟墓。
四是认真分析“川北凉粉”等地方特产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全力打造地方特色。实践证明,纯粹的拿来主义往往是昙花一现,最终会成为那个地方的桎梏。
文章写到这里,我有了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川北凉粉”的生命力来自这片土地,它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也融入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热情向上的风。
愿“川北凉粉”的花朵永远芬芳!
愿世界特色之花在竞争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