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当涂的前身在古代属于哪里?

当涂在西周时属于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是越国和楚国的领土。

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实行县制,设立丹阳郡,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为燕县。

西汉高祖六年(201),淮南五十郡设荆州,丹阳郡属之。十年前(197),义井是吴国。景帝三年(前154)改吴国为江都国,丹阳郡先后属吴国、江都国。元朔元年(前128),分析江都位于丹阳、裕陵、湖熟,丹阳郡属丹阳。元丰二年(前109),除国家外,划归丹阳郡。五年(前106)设十三州刺史部,由丹阳郡划归扬州刺史部。

辛莽天丰元年(14),丹阳、穆棱两县设宣亭县,并于维新元年(23)恢复旧制。

东汉建武六年(30),丹阳郡迁至宛陵(今宣州),隶属丹阳郡,仍划归扬州。建安三年(198),孙策封为吴侯,丹阳郡为吴疆域。

西晋太康二年(281),丹阳郡一分为二,分别位于户县(今当涂市东南38里)。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江淮之间发生战争,多人南渡。江南华侨设置当涂县、淮南县收容流民。当涂县名源于古代的土山氏国,在《尚书·艺纪》中有禹娶了土山氏女儿的记载。除了县以外的国家。县名位于临淮土山。艺兮九年(413),丹阳郡分为户县淮南郡和户县南部当涂郡(今宣城、南陵各有其地,但没有今县的大小)。所以华侨定居淮南县,当涂县在宋、齐、梁、陈之间开始存在。丹阳县隶属丹阳县,玉湖县隶属淮南县。

隋唐时期

隋开帝九年(589),省丹阳郡置江州;淮南县被废,湘源、玉湖、繁昌、Xi安四县更为当涂,移县辖大妈,属江州,决定大妈的只有当涂县;并华侨设当涂、旬邑等县,设宣城县,属宣州。十一年(591)废弃丹阳郡,以其地及溧阳郡设溧水郡,三年(607)划归江州,江州改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三县。

唐武德元年(618),当涂县改宣州。第三年(620),回到丹阳郡,隶属扬州。贞观元年(627),设立江南道,宣州属之。后来丹阳郡被废,其地为淤,为镇。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路分东西两路,宣州属江南西路。甘源元年(758),裁宣州当涂郡,为崛起之州。上元二年(761),归宣州。大顺元年(890),、歙县二州为宁,当涂改为嵊州。天佑四年(907),削当涂县南部边境5乡,宣城县西部边境2乡,划归芜湖县。

五代吴武邑二年(920),州升级为江宁府,领10郡,当涂郡属之。937年,南唐元年,当涂郡改建平军,宝大末年,改雄远军。

宋元明清朝

宋开宝八年(975),雄元军改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南军升为太平府,当涂隶属郭,改隶建康府道。三年,宣州芜湖、繁昌两县属太平府。道鉴(995 ~ 997)改为江南路。天盛八年(1030),江南路分为东路和西路,隶属江南东路。南宋时期,州县依旧。

元十四年(1277),太平改为太平道,江浙划归中书省,郡不变。贞元年间(1295),太平路划归江东建康路。郑铮十五年(1355),朱元璋从采石渡河取太平路,改道府。

明洪武四年(1371),随太平府调至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改都南京,称南直隶,州县不变。

清顺治二年(1645),南治改为江南省,设立江南部,隶属太平郡。十八年,江南左、右政使分开设置,左政使掌管江宁,太平政府隶属其中。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南左邮改安徽邮,仍辖江宁、太平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调任公安庆典,州县不变。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太平府废弃,当涂县直辖安徽省。3年6月,设立芜湖路,隶属当涂县。65438+2007年8月,废弃,归还安徽省。21,10,属于省第二行政督察办公室。民国26年,65438+2月,日军入侵当涂,县衙瘫痪。次年,5438年6月+10月,在大观围恢复县政府,撤销第九行政督察署。29年8月,县衙驻宣城县沈村,改第六行政督察署。31年8月,新四军在衡山地区设立当涂、江宁、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次年冬改衡山县。34年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6月165438+10月,新四军北撤,衡山县被弃。

建国后

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分析当涂县市隶属当涂市,各县市隶属皖南行署乌当区,驻当涂市。1950年5月,当涂城撤,入当涂县,为第一区。不久,乌当区撤销,当涂县改为宣城区。1952年2月,属芜湖地区。1971 3月,芜湖区更名为芜湖区,县隶属关系不变。1980 1,芜湖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迁至当涂县所属的宣城。1983年7月,大乔公社全部划归芜湖市,当涂改为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