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华凯福农家院

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浓郁的家乡风情,壮美的大漠风光,都是黄河滋养的。宁夏自古以来就富饶美丽。这里是中国的枸杞之乡、甘草之乡、马铃薯之乡、长枣之乡、滩羊之乡。它是中国羊毛的大集散地和中国马铃薯淀粉的大生产基地。全自治区80%的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是国务院确定的现代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

围绕商标战略的发展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实施商标战略的具体方案,确定培育争创驰名和商标的梯队,集中资源、资产和资金,引导有潜力的企业争创驰名和商标,制定了合理的商标管理策略,有力地推动了商标战略在宁夏的快速实施。

宁夏王浩米业有限公司经过14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现代化粮食生产加工企业,成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重庆、陕西等几十个省市。

在商标注册之前,我们的产品外包装上也印有‘王浩’字样,但不规范,有些经销商很不解。宁夏王浩米业公司总经理王建华说。在工商部门的建议和帮助下,宁夏王浩米业公司注册了王浩商标,迎来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期。

灵武市梧桐树乡李家圈村的杨洪明是村民致富带头人。今年,我们村与王浩大米公司签订了供应协议,供应20万公斤优质大米。公司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我们农民的利益是有保障的。杨洪明说。

据了解,梧桐树乡2万多种植户今年与企业签订供货协议38份,涉及土地75.4万亩,总金额1.1亿元。梧桐树乡的农民确实从商标中受益。

自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并被认定为,中宁县有654.38+0.5万人从事枸杞生意,占全县总人口的72.5%。目前,中宁枸杞商城已成为枸杞销售的风向标、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枸杞生产旺季,该产业每年吸引周边市县20万人从事枸杞采摘、收购和加工。

为更好地保护中宁县枸杞地理标志,中宁县政府每年定期会同自治区工商局、中卫市工商局到北京、四川、重庆、广东等地枸杞主销区开展商标保护,召开品牌宣传新闻发布会,与当地政府和工商机关签订联合打假协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宁枸杞、象山硒瓜、盐池滩羊、灵武大枣、西吉马铃薯等农产品商标。已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商标的代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民产业、提高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工商局把培育自主商标和著名商标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治区工商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自治区政府批准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办法》。《办法》的出台,有效解决了价值评估、处置流通、市场风险等问题。商标专用权,为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为缓解全自治区拥有自主商标特别是高知名度商标的企业资金短缺,加快商标权商品化并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自治区政府还设立了政府奖励驰名商标专项资金,对新认定企业给予重奖,有效调动了企业争创商标和宁夏商标的积极性。

近年来,自治区工商局多次举办商标培训、研讨和座谈活动,对商标权利人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经营者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能力,引导经营者自觉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参与市场竞争。自治区工商局印制了商标法律知识宣传资料,重点宣传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注册及相关商标知识;通过电视访谈,介绍了自治区利用地理标志的情况,宣传了利用地理标志致富农民的典型案例。在具体实施中,宁夏各级工商机关加强商标行政指导,坚持“扶持、培育、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将政策引导与工商领导相结合,做好驰(著)商标培育宣传工作;坚持分类指导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抓好驰(著)著名商标培育工作;坚持行政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夯实驰(著)牌培育基础工作,使争创驰(著)牌工作稳扎稳打、高起点、快见效。同时,各级工商机关加强商标监管,跟踪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宁夏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为17300件,其中商标28件,注册商标28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其中中宁枸杞、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盐池甘草、象山硒瓜等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获得认定,商标效应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