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嬴政和现在的电视大秦帝国是什么历史关系?
自汉代以来,秦始皇的形象一直被刻画为暴君。时至今日,很多人承认秦始皇有巨大的历史贡献,但仍然说秦始皇是暴君。比如林建明先生的《秦史稿》中的评价。
历史上也有一些思想家对秦始皇评价很高。唐代柳宗元在《论封建主义》一文中充分肯定了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优于分封制,提出了“秦始于天涯”的著名观点。明朝的李治直接称赞秦始皇是“千古第一帝”。他认为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全国,是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功绩。这一伟大成就是后世帝王所无法比拟的。明代张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依法治国政策大加赞赏,并以此为榜样。鲁迅是现当代伟人中第一个为秦始皇正名、说公道话的。鲁迅在《论华德焚书之异同》一文中说:“德国希特拉焚书时,中国和日本的理论家都把它比作秦始皇。但是,秦始皇真的很委屈。他的损失是第二年就死了,一群游手好闲的人替新主人说他坏话。是的,秦始皇焚书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农书和医书;他收了许多外宾,对秦的思想并不特别重视,而是采纳了各种思想。”但这些评价并不是主流,只是文章和讨论,并没有形成思潮,也没有得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在《大秦帝国》中,孙皓晖先生以历史真实和全新的历史观成功塑造了秦始皇这一文学形象,并明确更名为秦始皇。经过漫长的历史,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音容笑貌一一展现。从此,一个崭新的“秦始皇”屹立在中国文学的殿堂,这是孙会会先生的贡献。
我们来看看孙先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孙先生认为,从历史事实来看,秦始皇时代至少有五大成就是过去没有过的:一是统一了中国;第二,中国统一文明体系的创建;第三,实现大规模建设;第四,北方之乱的消除;第五,岭南大开发。秦始皇一生,做什么都是第一次,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秦始皇时代,人才济济,始皇帝能够团结群雄,勇于创造,终其一生也没有杀一个英雄。这样的人格魅力,后世任何一个皇帝都能做到吗?当然,秦始皇也有缺陷,但不是主流,远没有被扭曲到完全失去人形。有人说我在为秦始皇翻案。在我看来,定罪水平太低了。我在展现历史真相,这才是真正的秦始皇。如果也达到翻案的效果,我乐见其成。商鞅和秦始皇是中华文明起源时代的两大支柱。无论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还是他们的文明成就,都是我们民族的泰山北斗。可以说秦汉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秦人的强大精神更加饱满和充实。秦始皇最能代表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基于历史真相对秦始皇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丑化和歪曲这个历史人物不能代表时代的文明进步,而是历史的倒退。
然后分析一下大秦帝国秦始皇的性格。
大秦帝国的第四本书《牟阳春秋》开始写嬴政少年时的事,第五本书《铁血文明》重点写了秦始皇全盛时期的事,第六本《帝国迷雾》写了秦始皇之死,用了大量笔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大秦帝国塑造了成千上万的人物,但没有一个比秦始皇的形象更重要,也只有秦始皇才是这个人物,从童年一直写到死亡。
《大秦帝国》第四部《牟阳春秋》是第二卷,王子峥出现了。当时随皇后回秦,并未进入太子府的小学堂。而是自学,每天的作业就是读书骑马射击。王子峥对自己非常严格。年纪轻轻,他遵守法律。他在练习骑射时受伤,拒绝治疗,仍坚持练完。在储君的高考选拔中,王子峥的名气感动朝野,尤其是他背诵《尚军书》的熟练程度更是令人惊叹。秦郑王从少年成长为肩负统一天下重任的君王的成长经历,在各种史料中都找不到。大秦帝国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这一时期的胜利,非常成功。秦庄王项死后,吕不韦继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秦王从13岁当秦王到21岁加冕,漫长的八年时间里,秦王是如何赢得政府的?这是政治制胜思想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作为未来的君主,他会积极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技能。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大秦帝国里有说明。秦王在政治上的胜利绝不是一场斗争,他绝不会荒废学业,也绝不会在放荡中堕落。对政务和胜政的态度是:不离中心,一切皆有所闻。学习秦的经验,但要守住市中心,尽管他不在掌权;但涉及到国家大事,要坦诚,要有主见;国礼礼仪,以秦王为主持人,从不假冒他人,在日常训练中增长才干。正是因为这种态度和才能,嬴政继位时,才能够保持冷静。指挥若定,先发制人,一举平定了老艾的叛乱。后来,他废黜了吕不韦,恢复了最高权力,维护了秦国的稳定。
《史记》中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大秦帝国》中刻画的年轻人胜政形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比如《大秦帝国》中反复强调的秦始皇法治思想,就有理有据。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也形成了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当你年轻时赢得政府时,努力学习尚军的书也是可信的。21岁时,吕不韦完成了《吕春秋》的编纂并公之于众。因为吕的《春秋》提倡杂家治国的思想,所以胜政的态度是冷漠和强烈的排斥。相反,嬴政读到法家韩非的著作时,大为折服,感慨道:“哇!我一定要看到这个人和他一起游泳,我死也不恨!”郑灿及时看了韩非的书,可见他是真的爱读书;嬴政推崇韩非,这表明他赞同法家思想。因此,在青春期赢得政府的《尚军之书》的情节是可信的。
荆轲刺杀秦王时,拿了一把带毒的匕首,出其不意地拿走了。当时,嬴政33岁,他能够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迅速逃脱,并及时反击杀死了荆轲。这种行为也说明,嬴政年轻时确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书生。《大秦帝国》对年轻人政治制胜、苦练内功的描述也是有理有据。
《史记》也记载了年轻人在取得平息老艾叛乱的政治胜利后,驱逐了他们的母亲。这种行为无异于把母亲丑陋的行为暴露给世人,也暴露了自己和母亲的矛盾,反映出胜政还不够成熟,有感性的一面。但是,郑灿听从了毛娇的劝告,接回了母亲,这说明他有能力为了大局而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样,在同一年,由于郭征间谍身份的曝光,23岁的嬴政下达了驱逐令,这也是他在情绪发作时做出的错误决定。但他看到李斯的信后,马上收回了委任状,改正了错误。《大秦帝国》所描述的历史事实与《史记》所记载的一致,但更加丰富和生动,因此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成熟和有能力的政治家的成长过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在他的全盛时期创造的。他花了十年时间统一天下,又花了十年时间治理天下。秦始皇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做了许多伟大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秦帝国》不仅展现了秦始皇的成就,还深入了秦始皇的思想,立体地刻画了这个人物。
在持续不断的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必然会有杀戮和苦难,但秦军并没有犯下屠城的恶行,也没有杀害其他诸侯国。这是历史上的“义士”。秦始皇建立的多民族统一中央集权的秦朝,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全国的新纪元,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此,大一统的思想就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统一天下后,如何治理天下?秦始皇否定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记记载了秦始皇的一段话:天下苦,斗无止境,才会有诸侯。赖宗淼,天下初立,国复。是树兵,求平安不难!
其实世界上最苦斗的不是贵族和君主,而是普通人。不能说秦始皇不爱民。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统一全国的政治制度。章太炎先生曾指出,秦始皇能不顾父子兄弟间的私情,以国家长治久安为重,断然废除实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仅需要远见,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大秦帝国》描写了秦始皇在历史关头的民族大义和无私无畏的勇气。
还有,统一文字语言,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维护中国的统一。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书面语,汉语的书面语才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大秦帝国》开篇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可以这样理解,代表战国精神的大秦帝国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真正开端,我们从大秦帝国那里继承了文明体系。统一文字也是从大秦帝国开始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有其他的历史贡献,孙老师也讲过。大秦帝国用大量的例子告诉读者,秦始皇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试想一个内心肮脏的残暴君主,怎么会对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感兴趣!自私贪婪的君主不会积极推行郡县制。事实上,如果秦始皇让他的孩子当王子,秦朝帝国可能不会这么快灭亡。看完《大秦帝国》,感觉秦始皇的形象基本上是正面的,光明的,伟大的。当然也有黑暗的东西,比如焚书坑儒,但不是主要的。这是作者有意宣传秦始皇的形象吗?不完全是。主要的事件、言行,史书都有很好的记载和记载。孙先生只是还了秦始皇的原貌。这也是大秦帝国创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