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买了尹明善?可惜力帆不值得。
力帆已经一年没有看到5元以上的股价了。
6月19日,力帆股份尾盘涨停,收于5.5元。这是力帆一年来最高的股价。
刺激的理由是“没有根据的”。同一天,有媒体报道称,吉利正计划向力帆注资,并收购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踩着落点,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公开否认传闻,直言“没有这回事”;收盘后,力帆还对媒体表示,目前没有与任何第三方就收购或注资进行谈判,也没有达成任何意向。
即使看起来是一场闹剧,但是站在力帆的立场上,我猜他们希望这次收购能够成立。
力帆早就卖掉资产了。
2018,10,力帆将15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转让给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改造中心,获得3315亿元资金;同年2月,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以6.5亿元出售给车和家。
然而,由于力帆持续遭遇融资项目逾期、股票冻结、公司信用评级下调等问题,这两笔钱都无法解决力帆面临的资金问题,数十亿的欠款依然压在力帆身上。
对于重庆来说,力帆早已不仅仅是一家民营企业,而是关系到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纳税大户。于是,去年6月5438+10月,重庆市政府直接召集当地金融办和相关银行机构债权人,帮助力帆股份成立债务委员会,要求银行“不放贷、不压贷、不停贷”。
他们甚至比力帆本人更渴望为了稳定而出卖自己。
但是梦想不会实现。理性来说,与吉利完全分离、站在中国汽车品牌马太效应两端的力帆,无论从产品、技术、资金还是影响力上,都不具备吸引吉利收购的诱惑力。
今天和过去不一样了。我想,二十多年前江湖上最有权势的人尹明善,也不会有渴望被收购的一天。而且那个人就是和自己一起做摩托车生意,享受市场红利后一起进入汽车市场的李书福。
他们曾经一起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境地。
尹明善和李书福在90年代一起骑着两轮摩托车追逐他们的汽车梦。
他们是那个时代势均力敌的商业人物。
1992年的尹明善是重庆最大的民营书商。纯粹是因为修车的时候,尹明善和摩托车厂的负责人聊天,发现这个厂每个月需要上百台摩托车发动机,要么是从日本进口的,价格极其昂贵,要么是从河南采购的,价格便宜但质量很差。于是,敏锐的尹明善瞬间发现了商机。
恰好重庆在90年代初就已经成为全国摩托车生产基地。这里不仅有嘉陵、建设这样的知名摩托车企业,还有许多生产和销售摩托车零部件的小企业。重庆“摩托帮”是一个全国都能叫起来的名字。
于是那一年,54岁的尹明善一头扎进了摩托车这个中国炙手可热的领域。
他在重庆郊区租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作为厂房,成立了重庆宏达车辆零部件研究所,注册资金20万元。在只有9名员工的情况下,他开始制造摩托车零部件,并放言“我一定要造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没有的发动机。”后来,他们从生产零件转到生产摩托车。
同样是在1992,李书福收购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国有摩托车生产企业,成立了浙江吉利摩托车厂。
只是与尹明善不同的是,李书福踏足摩托车市场,为汽车而去。
1994年,李书福生产的第一台国产滑板车正式下线。因其价格低廉,在江浙一带火了起来。短短四年,吉利摩托车产量达到35万辆,产值直奔20亿-30亿元。
当年吉利90摩托车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优质名牌产品”,被中国消费者基金会评为“信得过产品”。当时吉利制定的九五计划是实现摩托车年产量1万辆,产值1亿元。
一方面是摩托车的小成绩,一方面是逐渐提上日程的汽车改造。
由于摩托车原本是李书福生产汽车的踏板,在1994之后,一些大城市开始了“禁摩”政策,于是李书福当机立断,立即转型。
很快,李书福开始在摩托车厂内部发掘人才。根据员工档案,他发现有三个人在汽车厂工作过,于是赶紧开了个短会,一起去造车。
1996,李书福买了几辆奔驰,1997,买了几辆红旗,然后研究这些车的设计,材料,底盘,前后桥,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靠着纯模仿,1998年,吉利下线了第一辆车——吉利骄傲。
虽然为下线仪式发出了700多份邀请函,但来的人寥寥无几;虽然第一批豪情车后来因为质量实在不达标,被李书福直接用压路机毁了,但吉利的豪情壮志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尹明善是搬前规划的代表。
从1993到2003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尤其是民营摩托车行业发展最快的十年。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摩托车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也是在2003年,力帆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当时,尹明善有信心和勇气进入汽车行业。他情不自禁地从摩托车大步走向汽车行业,立志要做中国品牌汽车,就像他多年前说的那样:“如果说以前我是被生活的大潮带着前进,那么现在我应该做我真正的事业,手持长矛,挑战命运的风车。”
2003年,尹明善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厂80%的股份,随后又增持至95%,商标完全变更为力帆品牌,并开始在北碚建设汽车生产基地。
然而故事的走向就是这么戏剧化。
李书福,还没等在摩托车边站稳脚跟,就一头扎进了车里;直到成就了摩托车手的大业,尹明善才慢慢地、慢慢地、分批地向汽车行业进军。
但结局不是稳就是快。
可能和年龄有关。尹明善老了,对市场趋势不再敏感;可能和位置有关,沿海浙江西临重庆,东边日出西边下雨;也可能跟斗志、策略、接班人有关...
总之各种因素叠加。20年后,李书福的吉利早已稳坐中国品牌第一的位置,帝豪、约伯成为榜单上的经典车型;力帆一直没有一个惊艳的产品诞生,车型命名和产品造型一直沿用老套路,销量和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2019年,力帆销售传统乘用车22,536辆,同比下降75.52%;新能源汽车销量30,965,438+0,同比下降69.49%。今年6-5月,力帆销售传统乘用车887辆,同比下降95.49%。新能源汽车销售460辆,同比下降54.50%。
可以说,谈得透彻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4月27日,在力帆汽车2020年临时股东大会上,尹明善提议其25岁的孙女尹担任力帆汽车第四届监事会股东监事,尹将成为力帆汽车新任董事长。为了让尹顺利接班,尹明善不仅让她休学一年,提前回来熟悉业务,还承担了力帆集团9.88亿元的债务,减轻她的压力。
尹明善的希望是,尹能以她的经济背景帮助力帆走出困境。
但是哪里有出去的空间?
且不说尹的能力,单从产品来看,直到现在,力帆的全系车型依然没有一款符合国六排放标准,无米之炊难。
对于力帆来说,如果能被吉利收购,显然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可惜收购这种事情,怎么至少要大鱼吃小鱼,而现在的厉凡,可能连虾米都算不上。
除了销量下滑,力帆还面临着持续亏损、高负债、债务逾期、资产冻结、诉讼、控股股东流动资金短缺等各种经营风险,至今仍未解决。
财务信息显示,2019年,力帆实现营收74亿元,同比下降32.35%,降幅较去年进一步扩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8亿元,而这个数字在2018仍然是+2.53亿元。2020年一季度,力帆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下滑74.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38+0.97亿元。
6月18日,根据力帆发布的公告,我们可以看到诉讼多达392起,涉及金额29.06亿元。而且在已经判决的221案件中,力帆都是被告,需要赔偿他人共计1836万元。
次日,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公布了对力帆股份经营状况及相关行业的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将其信用等级定为C级,也就是说,该企业无信用,债务无法偿还。
有人说,吉利会想收购力帆的摩托车业务吗?毕竟,力帆正试图将业务发展的重点重新放在摩托车上。他们在2019半年报中提到:“我们将聚焦公司优势产业,加大对摩托车产业研发的投入...巩固和提高摩托车产品的竞争力。”
但现实是,筑巢之下,安的蛋呢?
力帆摩托车销量从2065,438+08年的65,438+004,700辆下降到2065,438+09年的998,654,38+00辆,到2065,438+09年的958,700辆,全国摩托车企业销量排名从第三位下降到第五位。即使单在重庆,力帆摩托也排在隆鑫和宗申之后。
在尹明善最引以为傲的出口领域,力帆摩托的出口量也从2065,438+09年的465,438+0.38万辆跌至2065,438+09年的32万辆,出口量排名从第四跌至第七。但中国摩托车累计出口量却一路攀升,2065,438+09年达到23,065,438+00,000辆,累计增长5.3%。
即使只对比力帆内部,乘用车也是风雨飘摇,但和摩托车相比,依然是财报中的主力板块。力帆摩托难自保,真的很难翻身。
未来的力帆是否还有机会被资本看好,还很难说。力帆,老了。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