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词怎么发音?用什么词来解决?
木版
家里有个“爨”字。
“爨”字的由来解释如下:第一,来源于姓氏。第二,来自军队。
目录
汉字的起源
基本解释
汉语词典
语音参照
词源字形
康熙字典
“爨”一词的由来
发动
汉字的起源
基本解释
汉语词典
语音参照
词源字形
康熙字典
“爨”一词的由来
发动
编辑这一段来解释这些单词。
《说文》。粗卜:“粗卜,那叫做菜。”臼,像捧甑;哎,像个炒菜门;哎,推林引火。"
原意是用火做饭。
生火做饭
编辑本段的基本解释。
生火做饭
拼音:ㄘㄨㄢˋ朱茵
简化字部首:火,外笔画:26,总笔画:30,是第二大简化字。第一幅是《云》,有36幅画。
传统部首:火,外笔画:25,总笔画:29。
吴彼86:世界粮食管理组织
五笔98: emgo
五行:金
UniCode:CJK统一汉字U+7228
角码:77809
仓颉:六溴环十二烷
郑代码:NBGU
GBK代码:ECE0
规范汉字编号:6499
笔画数:32 11 25 12 51 51 1 23 41 23 41 34 4334。
基本词义
●宽
宽·ㄘㄨㄢˋ
◎原意是火烤:彼此分开。
◎厨房:“据说晓寒不抽烟。”
◎中国宋杂剧和金中一些短剧的名称:谈花。文房四宝。
◎演技:“丈夫的出色表演,真正开始于唐代的《目连救母》。”
姓氏。
详细词义
銮
"移动"
用火做饭
给你,库克。——《广雅》
拿进火里叫饭,拿出来叫做饭。——《说文系列传》
徐子用铁而不是水壶耕地?——《孟子·滕文公》
颜回Somy,去拿,去拿。——《吕氏春秋通释·评论·评论·庶人》
(2)再比如:一个男人(丈夫)。厨师);卫生间(厨房);做饭的女人。
(3)焚烧;烹饪[燃烧]
如果有轻微的雷声,用草来搅动,烟就会爆炸。——《水经注》
词性变化
銮
<姓名>
(1)范围。用泥土和陶器制成的厨房炉灶和炊具
转而怜悯,为自己的工作买单。——张炎《风散了》
(2)再比如:灶下(灶下);火炉炉膛里的火;烟(吹)
銮
“地名和姓氏”
古乌曼、白曼是最流行的名字,也是古域名。魏晋南北朝是由滇东统治集团爨氏演变而来的。晋宋隋唐时期,爨氏分为两部分(均在云南东部),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蛮族为主,西部以白蛮族为主。元代普遍认为吴蛮是黑的,白蛮是白的。明代以后专指“罗罗”。Xi安地区的白马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滇、桂为主体,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人(主要是迁入该地区的汉族人)而接受了较多汉文化的民族。居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都是“白蛮”的一部分,不在爨氏的统治范围之内。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居住在东爨的乌蛮。素有“昆明十四姓”、“乌蛮七族”之称。有“阿伊路”(今东川)、“阿蒙”(今昭通)、“奎山”(今大关、镇雄)、“露露”(今贵州宣威、水城以西)、“墨米剑”(今宣威、曲靖)、“暴”(今贵州兴义、普安)。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族、乌蛮通过不同方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白族、彝语支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等民族。
编辑汉语词典的这一段
[①][宽]
【《广韵》七乱剪,改之,清之。]
也被称为“个 1".还叫什么?1"。
(1)用火煮。
②指用火做饭的人。
③指烹饪。
(4)焚烧。
(5)炉子。
(6)中国戏曲术语。宋杂剧和金中一些小戏的名称。在过去,它也被用来指表演。
(7)古代恒星的名称。今天的水星。参见“明星”。
(8)中国古代民族名称和古代地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华南为主的建宁(今云南曲靖地区)演变而来。分为东西两部分。都在今天云南省的东部。唐朝时,东方是蛮族,西方是白人。元代称乌曼为黑浆,白曼为白浆。明朝以后,司专指罗罗。
(9)姓氏。战国时期有香香。见《战国策·魏策义》。
编辑这个语音参考
【广云】:七乱斩,去二十九换,宽,去欢庆与山融。
【平】:去十五汉之音。
[粤语]: Cyun 3
编辑此段落的字体。
词源进化
[1]
字体对比度
方言集
◎粤语:cyun3
◎客家话:【宝安话】con3【沙头角话】cion2。
◎在当代关中方言中,常用来形容与煎、烤有关的食物风味,“这(烤)椒很浓”。《香香香》。戚迹《寄花于山》诗曰:“紫蕨红日香午”,韦庄《左Xi山左》诗曰:“搅晨烟煮紫蕨”。这些都符合关中方言表达烹饪香味的意思。
英语
烤箱、烹饪炉;厨师
常用词
做饭,玩,玩,玩,抽烟。
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
你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不能付。
编辑康熙字典的这段话
广韵、吉韵、云辉、郑云七个随机切取随机切,音为$ e
《说文》指烹饪。大象抱着竹筏,竹筏是灶口,在森林里推着火。
“玉”灶也。
《萧雅》这首诗是一部杰作。
“传记”很重要。
“蜀”重在肉和煮饭。
“李周天官恒仁”是内在和外在的感受。
“注意”是今天的重点。主要是在厨房里。
“李逸食荤里”是一大汤。“注意”,在火上。
《华阳国志》长宁氏有个习惯。
“蜀志”建宁氏。舒记载了胶州的历史。
《聚韵》还是写出来的。详细单词的注释。再切丝,发出声音。做饭也是。又切了七片,砰的一声。易通
在《李周下关错吕氏》和《冬天》中,水是用火烧开的,而且是沸腾的。
注意:用火烧水。据《周礼·诗传·释文·和释七弦切·释字义·约音平,而静音无声。然而《左传·十五年传:析骸》。注:可以做饭。而孟子,就以此为例。似乎每个人都应该读平声。孟子没有解释。《左传》释文,亦声七乱。平了就不拘留了。
编辑本段的出处
爨下村,位于门头沟斋堂镇西小北沟,109国道以北6公里处,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笔画太多,书写不方便,所以“爨”字通常会改写为“传”。然而,爨夏迪村的古建筑被刻在竖立在国务院的纪念碑上,“爨”字仍然盛行。门头沟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四川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解释如下。
第一,是基于姓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家族统治着云南东部。晋宋隋唐时期,爨氏分为两部,元朝分为黑白两部,明朝以后专指罗罗。爨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名叫爨道清,留下了《爨闫隆碑》。另一个爨是建宁太守爨包子,晋代将军,以爨包子出名。
第二,来自军队。川底下村有个地方叫“爨兜”。村子上面,明代叫“爨兜关”。村名“爨多峡”源自明代军关,与四川谐音,后人由繁转简为“川底峡”。这里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都经过这里,形成了一个险要的关隘。辽代称“南隐关”,是“山后八军”中柏青军驻守的地方。辽朝时,宋朝和金国联合攻打辽国。晋国将军韩战攻打燕京时,从矾山小盆地出发,越过黄草梁,从南面进攻。明朝在这里设口,派兵把守。故该村位于爨口之下,故名“爨下”。
爨下巨石
Xbs仿石
xbs
编辑颜龙岩碑的这段话。
在吕梁彩色沙林以西约两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正殿里,矗立着一座古老的纪念碑,它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卦”之一。
炎龙碑
龙的纪念碑。它的全称是“邓都县后羿亲王、宁州刺史、宋代龙翔将军保护的镇队长纪念碑”。南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刘崧孝武皇帝登基。此碑为宁州刺史墓碑,又称大碑。这座碑与包子碑相比,体积更大,字数更多,高3.38米,宽1.46米。正面24行题字,904字,背面三段题记,***313字。碑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中间穿孔,左右刻日月,日刻三足鸟。月中有蟾蜍。题中“宋龙祥将军护镇人,校尉,宁州刺史,杜琼县侯友君碑”。
清道光六年,进士阮元为云贵巡抚时,到吕梁镇远堡发现此碑,命章昊建亭保护,并有碑文。
严龙岩是当时滇东北爨氏的首领,是世袭的地方官。碑刻追溯爨氏源流及其生平事迹,可以弥补历史的不足。题词是冼道清写的。
燕闫隆杯、包子杯和耳聪是南碑的两大瑰宝。炎龙碑始建于南宋二年,比堡子碑晚了53年。可以说这两座纪念碑都是当代作品。“颜碑”,碑文书法字体介于楷书之间,书法风格独特,故称“楷体”。碑文古色古香,密密麻麻。虽是楷书,但充满了隶书之意,笔法苍劲,含义奇特,结构多变,是典型的隶书向楷书过渡。
书法家们非常推崇它。范:《炎龙碑跋》云:“魏晋取还,此二碑为书法家之祖。”康有为对这座碑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座碑“与苗岭碑一样,纯金纯玉,都是向常远(钟琴)学习,真正继承了中郎神的正统。”他在《碑》中把严龙岩列为“极品”,称赞他“画如昆刀雕玉,但见其美;布如工笔画家,各有意舍,故极为重要。”因为书法精湛,经常有人千里之外找拓本学书。道光年间,有人作诗:“吾家好写词,虎卧跃。”我来万历求此碑,桂阮颇详,王不备。一千块钱买,送你看,公园圣沈峰和北魏。"
编辑数位板的这一部分。
它被称为“金代建宁总督魏震之墓”。乾隆变法(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阳起田(今祁)。
爨堡子纪念碑
林区越州镇)。咸丰二年(1852)迁至曲靖市,现藏于曲靖一中园内桂北阁。纪念碑头部呈半椭圆形,整个纪念碑呈长方形,高1.83m,宽0.68m,厚0.21m。碑文5行,每行3字;题字13行,每行7-30字;碑底列官衔13行,每行4字。全碑***400字。除了题目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字,其余基本完整,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二衡的跋,记载了碑的发掘和迁址。
云南人袁家谷,曾为碑亭著书《侍奉东晋大亨,包子必加三百字》。这叫滇南小头骨,石碑永生两千年。这里的“300”和“2000”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其实从立碑到现在已经将近1600年了,碑文* * *有388个字。大亨是仁寅年(公元402年)晋安皇帝改的年号,次年改称元兴,乙年(公元405年)改称艺兮。云南离边境远,不知道内地年号的变化,所以还在用。
爨乡曲靖
曲靖爨文化
中国现代书法理论大师康有为先生在《广益船的双重礼遇》一书中写道:“第二种起源于云南野蛮...但其美,古今皆有冠。”“二爨”是书界两大著名纪念碑的俗名,即包子碑和炎龙碑。康先生用“高”(崇高境界)、“美”(奇妙艺术)、“冠绝古今”来赞美,确实恰如其分。说实话,对中国书法艺术略知一二的人,恐怕都不知道这两座著名的丰碑在书法艺术史上的显赫地位。
第二块石碑也被称为大石碑和小石碑。大石碑是炎龙之碑,小石碑是包子之碑。丛堡子碑立于东晋艺兮元年,即元亨四年(公元405年),丛龙岩碑立于南北朝刘崧、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为形状有差异。龙脸碑高3.38米,宽1.46米,共927字。墓主人闫隆去世,享年61岁。“仙包子碑”只有1.85米高,0.7l米宽,403个大字。墓主人包子才23岁。然而,这两座纪念碑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以其作品而闻名。
碑文中描述的爨氏,是汉末至中唐数百年间云南的统治者。他统治曲靖,是天下领袖的太守,拥兵自重。因为他远离中央王朝,实际上是云南王。刘宋初,内部斗争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彝族先民吴蛮为主,西部以傣族、壮族、纳西族先民白蛮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中姓”逐渐成为各部落的名称,两部碑是爨氏统治的鼎盛时期。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曲靖一中现校区内,1937仰慕它的人建了一座“碑亭”保护它。清末状元袁家谷曾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亭子上。
侍奉东晋大亨,宝藏加三百字;
它被称为滇南小爨,石碑有2000年的寿命。
小言碑的书法风格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但也充满了篆、隶书、行、草、楷书的趣味。中国书法在书写上一直是由繁到简的发展。东汉时以李为主,但已演变为行、草、楷书。在书法全盛的东晋时期,书法家富于创造和创新,出现了划时代的书法家王力可·羲之父子。线、草、楷书的书法已经成熟。而在西南和北方,流行的楷书因为远离东晋的统治中心江南而没有流传开来,所以一直注重字体的典雅和庄重,所以普遍使用二爻碑,看起来是一种非官方、非隶书,而且由于二爻碑的墓主人都是霸主,写碑的人自然是当时的大师。
小碑的全称是“金代将军建宁知府之墓”。其语古雅,意铿锵,风格独特,事迹少,铭文多,颇有六朝之风。它的字结构简单,每一枚印章都有传承,笔法刚柔并济,方拙巧巧,高低不平融入到底。康有为称之为“古朴,充满奇姿”;李根源说他“雄浑如铁,妩媚如女神”,又被称为“笔力刚强,翱翔天际”,“笔力挺拔,从容快活”。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块小石碑在用笔、结构和构图方面堪称神来之笔。其点彩的特点是:笔法雄浑,节奏鲜明,以方笔为中心,圆笔为边,同一个点彩因字而异,奇正互变。比如“斤”“亭”这两个字就是两端上翘的长横线。起笔后左上反成尖角,即右下,右线迅速抬起。到最后,笔举到右边,前面一片漆黑。“全”、“龙”字横画反过来,再下笔,立即提笔转到前行,收笔,再收笔。这样两端上翘的横画,变化多端,色彩斑斓。其他,如竖、钩、折、撇、按、点、挑等。,都在工作的严谨中求新,有“似一盘玉中灌大小珠”的美感。其结构突破了隶书字体大小近似方形、扁平的格局,有的是方形结构,大多巧妙异常,不是后世楷书律令所能衡量的。比如字体特别好奇,大小不取决于笔画数。方笔画少,墓笔画多,方LL墓大,魏笔画多,童笔画少,魏比童小。“秀”“守”“数”“魅”这几个字是“和”字的四倍大。“梆”的形状是短的,“之”的形状是长的,“位”和“湖”的形状是方形和扁平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它的构图和布局都是非凡的。方圆在右边,放着大大小小的歌,每一首都在纵横摇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不同”。精彩的收藏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故闻名天下,如云。
大碑的全称是“宋代龙翔将军保护的校尉宁州刺杀郡使侯尧之碑”。殷碑上除文字外,还有许多铭文,是研究云南地方历史,特别是爨氏家族史的重要文物。原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东南20里镇远堡。早在李京的《云南志》中就有提及,明代郑德的《云南志》中也有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现了它,后来被当年的知府邱俊恩保护起来,至今还在镇元宝小学。
这块大石碑自出土以来,一直受到书法界的高度赞扬。清道光时,阮富赞说,”...遗憾的是,在刘和之间的八十年里,皇宫里没有石头。魏魏,此碑远立边陲,至今惊矣。”阿清范将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碑刻与伟大的碑刻相比较,认为“它是五刻中最优秀的碑刻”...自从由一个人转给另一个人之后,在六朝开启了唐宋无数的做法。金易也,这两碑(大义碑和宋高陵寺碑)才是真正书法家的祖先。”没有人比康有为更欣赏这一丰碑了,他称之为“隶书终极原则”、“古今第一隶书法”,并将其列为“中国书法第一品”,几乎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与古圣先贤相提并论:“龙面若古圣,冠若垂下”,他还写了一首抒情诗:
铁石有一种奇特的纵横姿态。
谁传承了项斯的笔法?
汉朝以后,声音死了,
只有龙岩第一碑。
大碑的体系和小碑类似,都是隶书和兼书,但气氛不同。其意磅礴有力,笔法雄浑,气势恢宏宽广,意境宽广深远,笔法参差不齐,如刀削斧削,方笔与圆笔并用,刚柔并济,是终极丰碑。就方笔而言,它比64年后的纪念碑中的“张梦龙碑”更为宽厚雄伟;就圆笔而言,它比53年后的著名纪念碑“郑文公碑”更凝重、更从容,而且挺拔,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精神境界。
尔爨碑的名字由来已久,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历代书法家对其顶礼膜拜,产生了许多奇闻轶事。比如清代,没有诗人来两碑参观,写了一首诗,说“两书书法珍奇,简简单单,识几世事。相逢更宜客,逆光读碑。”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研究二爻碑30年的书法家鲁,专程到曲靖来看这块小碑,怀揣着一个夙愿。可是小碑亭里有士兵驻守,他只好从窗口偷看。口中念念有词:“我来衢州,万里寻碑,碑亭锁未开,君子窥窗外宝,徘徊于阴檐下。”第二天,他匆匆赶到吕梁去看望“大仙”。幸运的是,当他看到最初的平板电脑时,他欣喜若狂。他写了一首诗说:“雨中爬车游龙岩,路人在静室,感殷勤爱抚,夕阳泛舟。”
爨乡古乐是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特定历史和社会的文化产物。相传明朝洪武十四年,三十万明军在曲靖姜白石消灭了梁缘王,取得了“一战定滇”的胜利。后来征服南方的士兵大多留在云南实践“带兵耕田”,再把《江南乐府》和宫廷舞曲带到云南,逐渐与当地民歌融合。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9年),随着佛教的盛行,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变化和生活习俗的要求,《文昌大东仙经》的经文被填入一些曲调中作为歌词,故称《洞经》,至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洞经音乐实际上是爨乡古乐的组成部分,爨乡古乐是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洞经的音乐是“道教属性”或者是“外儒内道的宗教组织”,这是完全错误的,是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现实的错误。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就其历史而言,爨文化是自东晋(公元317年)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9年)爨氏族统治云南(包括今贵州、四川的部分县市)400余年间,中国所创造的历史文明,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俗习惯、仪式、医药和散落在零碎片段中的医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羌族奴隶赋山一句,也可追溯到中唐时期阿訇高喊立异国之玺。其中有玉琵琶、龙翼筝、菩萨满、打枣、石榴花、遛鸟、带刺儿歌、刺绣、大嫂夜话等。
在爨氏统治的四百多年间,由于中原王朝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战乱中,基本上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爨氏乘虚而入,“以中原王朝为新月”,但实际上形成了“开诸侯之门,闭皇帝之门”的闭关锁国局面,所以云南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 随着“山吐精”、“物欲横流”、“城镇相对,牛马相向”的出现,为了逃避战乱,内地的中国人移居云南,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同时,经过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文化成为“南疆独有”,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宝贵文化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