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任坚决反对华为的车?
华为有20.7万员工,老人不能把华为和华为20.7万员工的未来押在华为汽车上。
余承东很愤慨,很悲壮,很失落,很委屈。他甚至在华为心声社区公开喊话:“这个时代变了,只会让我们更艰难!过几年大家就明白了!留给时间去检验!”
为什么任要严厉打压余承东,反对余承东在汽车领域使用“华为”品牌商标?在船长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华为净利润下滑,现金流无法满足造车需求。2022年,华为营收6423亿元,微增0.9%,但净利率下降68.7%,仅为356亿。净利率降至5.5%,其账户上的现金流下降了26.9%,为6543.8+0763亿。
这个现金流看起来挺多的,但是华为是一个非正常企业,风险值很大。美国一再猜测,应该切断华为所有芯片。这不仅威胁到华为的手机业务,而且在华为通信业务的功率芯片、FPGA芯片、信号处理芯片等方面高度依赖博通、德州仪器、ADI等半导体公司。华为的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在美国依靠英特尔和AMD芯片,手机在高通依靠4G芯片,华为云在英伟达依靠GPU。
可以说,如果美国彻底切断华为芯片的供应,华为通信、华为云、华为手机、华为电脑都将面临重大风险。
华为的冬天还不能说完全结束。此时,任不敢冒险赌车。目前,华为更致力于商业而非创业。
第二,中国在汽车领域还需要华为汽车吗?还有空间再放一辆华为的车吗?如果华为汽车真的起步,会有多少同行被挤死?汽车行业会出现一连串的攻击吗?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汽车不能出海,只能在国内卷货。华为汽车能走多远?
华为造车的风险不仅会被市场检验,也会被美国检验。
华为不造车,看似保守,实则稳健。华为做汽车,看着蛋糕很大,但风险也很大。
第三,华为造车。伙伴们是怎么想的?你想抛弃赛勒斯吗?江淮、奇瑞、BAIC、长安都应该放弃吗?华为要不要一次性把背刺和中国四大车厂都要了?汽车行业看起来很大,但圈子很小。中国只有几家汽车制造商。如果华为一次性背刺赛利斯,江淮,奇瑞,北汽,长安,华为的智能选车业务,HI业务,供应链业务可能都会死掉。华为孤身一人,走遍天下,高处不胜寒?
深受华为束缚的Celeste也担心成为华为代工厂,推出了新品牌Blue Power。一旦翅膀硬了,它就准备单飞了。
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不一样。湖北省政府可以提供上亿元补贴东风汽车厂,地方保护主义很强。广东有三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广汽和小鹏。我们可以投入多少资源来支持华为?
小米能在北京落地,是因为北汽新能源不够成功,但比亚迪、广汽、广东小鹏已经是汽车领域的诸侯了。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格局已经基本固定。哪个地方政府愿意支持华为车辆?愿意和华为赌一把汽车行业的新未来?
造车不仅要看市场,还要看你身边的世界。
余承东以为没有华为的个人退出,汽车业务不会做大做强。但任想的是,我宁愿在汽车领域少赚点,雪中送炭给车厂就行了,也不想把华为集团点着了。
任希望保持华为的成功,余承东希望华为赌一把更大的未来。从造车的角度来说,余承东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华为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植根于通信业务的全球科技集团。
华为有三大业务,一是通信业务,二是企业业务,三是消费者业务。这三项业务构成了华为的基础,汽车业务只能算是华为的创新业务,还处于孵化阶段,需要华为集团不断输血,远非自负盈亏。
蔚来董事长李斌表示,造车至少需要400亿储备资金,这只是触及造车门槛,不一定能成功。和苹果一样强大,国内外环境比华为好很多,但是今年年初,汽车团队解散,用了八年时间造车,梦想破灭。相比华为,苹果要的是钱和钱,要的是品牌和人才,要的是芯片和芯片,但苹果为什么迟迟不造车?
很大一个原因是汽车供应链太复杂。苹果无法像手机供应链一样实现对供应链的超级控制,无法实现质量控制的一致性,无法获得对价格的完全控制。除非苹果像特斯拉一样自己建超级工厂,否则投资成本太高,苹果怕陷进去爬不出来。
但余承东为什么还坚持“华为汽车”?有一个很无奈的原因。
余承东放下往日的吹嘘,有点伤感地告诉自己:“华为HI车型原来有三个合作伙伴,BAIC、广汽、长安,现在只剩长安了。”
“国内的合作伙伴中,新势力在理智上不太可能选择华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不会为了市值和控制点而选择华为。国际巨头不会因为制裁而选择华为,传统车企怕丢魂也不会选择。”
余承东特别提到,大众、奔驰、特斯拉都选择了华为作为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然而,在美国的制裁下,所有这些国际制造商都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
SAIC、广汽、吉利、比亚迪和长城也拒绝了华为,因为他们不想失去灵魂。SAIC选择投资地平线,成为地平线孵化自动驾驶技术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在芯片方面,SAIC位于中国最强大的半导体创新中心上海。为了布局芯片,SAIC投资了20多家芯片公司。在车联网技术方面,SAIC长期牵手阿里集团,并不太依赖华为。
广汽选择了全栈式的自研,利用广汽研究院积累的人才和技术,下重注,走自研、自产、自销之路。3月,爱安销量突破4万,坚定了单飞的决心。吉利汽车是全资收购魅族,引进魅族人才,提升软件技术。比亚迪也是如此。全产业链自主研发。除了智能座舱芯片依赖高通,电池、电控、电驱动、车标芯片都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没有华为。
长城虽然这两年卖的不是很好,但是技术基础扎实,三大动力系统都是自主研发的。对于这些大厂来说,华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元器件供应商。
新势力中的蔚来、小鹏、理想都在美国上市,不可能把命都押在华为身上。
华为的合作伙伴留给谁?赛利斯,长安,奇瑞,江淮。其中长安自己的儿子深蓝是独立的,和华为合作的奥伊塔只是干儿子。在支持度上,奥伊塔不如深蓝。华为不持有奥维塔汽车的股份,所以话语权有限。理论上,奥伊塔随时可以把华为踢出去,变成长安的自研。
就像广汽一样,当爱安的翅膀硬了,华为就被扔掉了。深蓝翅膀硬了,长安会把华为踢出Aouita吗?新能源汽车时代,谁会做中高端品牌,依赖第三方技术?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余承东决心将华为品牌与合作伙伴深度绑定,让这些合作车企能够深度依赖华为,避免华为被先用后弃。
但现实是残酷的。余承东的个人奋斗需要结合华为的历史进程。今天的华为是一个被美国打压过的大集团。与扩张地盘相比,任正非更愿意保留他的家族企业和华为。
本文来自易车好作者制作团队,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以任何形式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