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荣耀的星!上海交大首颗学生研发小卫星成功发射
图说:上海交大首颗学生研发小卫星成功发射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日前,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出征,这也意味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了100次航天发射任务。这场颇具意义的征程中,还搭载着一颗小卫星——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2A号(APSCO-SSS-2A,SJTU思源一号),搭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入轨。
上海交大首颗学生卫星
SSS-2A带着折叠式太阳能双翼,只有3.7公斤重,80%的单机由学生自主研发。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
卫星遥测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后,按照既定程控程序,卫星UV天线顺利展开,AIS天线顺利展开,太阳帆板顺利展开。卫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卫星速率阻尼,转入对日定向模式。目前卫星飞行正常,整星电压正常,姿态稳定,各项功能均工作稳定正常。后续,SSS-2A卫星团队将持续开展在轨测试工作,确保卫星稳定运行。
“SSS-2A”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智能卫星技术中心团队研发,该中心由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吴树范讲席教授牵头组建,主要围绕智能卫星技术和大规模 星座 在轨任务规划开展研究。团队核心人员先后参与研发了我国首批立方星组网任务STU-2立方体试验卫星、我国首个软件定义卫星SDS-1卫星以及XXX小卫星等多个卫星型号任务。同时,项目组在基础预研方面,先后承担了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军口863、总装预研基金、国家重大专项、上海航天基金等多个项目,已经在多个相关研究方向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并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论文。
“SSS-2A”卫星载荷为星载AIS接收机和星间通信模块,实现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拓展纳卫星在轨应用。卫星同时搭载了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MEMS冷气微推进器、以及双折展开式太阳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而在可靠性方面,采用了双备份星务计算机、双备份测控单机、专项设计的姿控计算机,配以冗余接口设计、扩展能源的硬件设计,并结合实验室开发的智能算法软件,显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轨自主决策,在轨故障诊断的能力。
作为交大的首颗学生卫星,前后***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这些年轻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龄仅24岁。他们一步一步攻关,经历了从卫星系统设计,指标分解,到卫星产品研发、单机测试与验证,以及整星集成与环境实验验证等卫星研制的全周期。每一块印刷电路板(PCB)的迭代,每一次卫星结构的调整,每一个软件bug的排除,他们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最终,这颗单机自研率高达80%的学生卫星,顺利完成研发并通过验收。
学生团队综合电子系统的负责人,交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黄益新表示:“能够在学生时代设计制造出一颗卫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做卫星本身,而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敲每一行代码,安装每一个器件,甚至拧每一个螺丝,都需要全神贯注,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博士生姜逸飞作为地面站的负责人,在新疆喀什进行卫星入轨的第一道信号监测。在此次发射任务中,他作为通信分系统、地测分系统的学生负责人,需要一个人驻守在新疆的测控站。
图说:姜逸飞一个人驻守在新疆的测控站
“我感觉在这里最大的困难就是孤独,一个人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一个人操作纷繁复杂的仪器,一个人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但科研就是孤独的,而且这份孤独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期待。当我看到仪器捕捉到了卫星信号的时候,我感受到宇宙在与我对话,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都有了回报。”
实践育人传承航天精神
“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当干粮。”流传在岢岚的顺口溜,描写了老一辈航天创业者战天斗地的场景,五十多年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终于有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今天的成就。上海交大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老师来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与卫星研制团队、“逐梦航天,青春报国” 社会 实践团师生***同观摩卫星发射,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用好航天精神铸魂育人,一直以来都是交大的优良传统。学校多次组织“逐梦航天”行业教育实践团,以航空航天学院学生为主体,前往文昌、西昌、酒泉等地开展实践,超过百余名交大学子,在卫星发射一线,亲眼见证火箭划破天幕、成功升空。此前,“逐梦航天” 社会 实践团已先后前往观摩北斗导航卫星、长征五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升空。在行业一线开展“大思政课”,以“航天精神”、“空天文化”作思政、育新人,通过长期制度化的实践不断树立学生空天报国的远大理想,培养空天学子实业报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