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庙的传奇故事

争取西北,自主创新,开辟新天地

苗老的传奇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有一批企业正在从南向北传递商业信息。企业领导纷纷走出工厂大门,发展横向经济,面向全国搞联合生产。65438+2月,苗伟中通与原食品厂厂长到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冷冻厂洽谈合作生产普陀梅子饼事宜。在船上遇到两个支持宁的舟山知青。聊天中,他们热情邀请他去宁夏发展合资企业,开拓市场。很快,苗伟忠收到了期待合拍的消息;普陀将提供技术,宁夏将提供厂房和资金。

有合作意向,但是派谁去?青铜峡,传说中的荒凉贫瘠,谁愿意一个人去异乡当陌生人?而且苗伟忠是普陀食品厂的生产技术负责人,不能把他留在厂里。但为了不失信于人,支援西北建设,发展食品工业。他不得不在西北部找一份临时工作,开始他新的创业世界。

目前,在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最繁华的步行街上,有一座七层楼的建筑“老庙楼”(如图)。当时这里只有几间平房。今天四个金字,道出了老苗对这家公司的贡献。据说“老苗月饼”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老苗刚过去的时候,企业只有12工人。后来继续发展生产。最多的时候,一线工人达到700-800人。有时候因为产品供不应求,所以很多工人没时间加班。

“但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真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苗对这个厂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1985年5月,苗伟带着几个糕点师傅来到长城。他们一踏进青铜峡清真食品一厂的厂门,一看到设备心里就凉了。听说用的材料后,我不寒而栗;尝了几种现有的食物,觉得自己又穷又单身。经济效益一直是负增长,连年亏损。当时年产值只有9.8万元。全年生产月饼3000公斤,其中1.500公斤因卖不出去而烂在仓库里。整个工厂只有十几个工人。苗伟忠认为,企业的兴衰不在厂房,而在产品。他首先想把普陀食品厂的“拳头”产品,如话梅糕、纯素月饼、爆米花糖等引进厂里,先打开市场。工厂设备可以简单,但是没有鸡蛋怎么办?他带着几个工人,拉着板车,骑着自行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农村,一个个采摘,一个个收集。一次与自行车的不小心碰撞让这家人很紧张。

从产品试制到生产,他从未离开过车间。一批软糯可口的梅花糕投放市场,迅速在塞北的山山水水中发出声音。一个梅花糕提高了青铜峡市的知名度。

传统的月饼是用猪油做的,但为了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苗老经过几十次用素油做实验,终于成功开发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糕点。不到四个月,十个品种的纯素月饼试制成功,产量成倍增长,仅达到35000公斤,一家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屈指一算,苗的第三年合同期到了,他带着可观的利润回到了舟山。苗老走后,青铜峡食品厂的销量逐渐下滑,企业也逐渐萎缩。为了解决困难,青铜峡市长亲自来到沈家门面见苗老,让他再出来一次。市长的诚意感动了苗老,去宁夏创业。

苗老回到宁夏后,决定做好素月饼的文章。

他知道素食月饼已经占领了宁夏市场,但在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消费心态也在千变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食品行业就像打仗一样。没有战略眼光,就无法战胜敌人。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潜心研发月饼,他发现南方人品尝的食物并不受北方人欢迎。他想做出迎合北方人的食物,于是他的家成了他的实验室,他的家人成了他的帮手。他用纯植物油的比例对“潮州老奶奶饼”进行改良,使之成为西北名吃。接着,“日式月饼”被创新,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在一次西餐中,他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人们喜欢的绿色水果放进月饼馅里呢?这个大胆的想法惊动了同事。他被嘲笑并断言脱水问题很难解决。他没有争辩。而是默默的买了香蕉、芒果、苹果等水果,闭门造车在家里开始了水果系列月饼的研发。经过30多次努力,终于研制出皮脆馅软的原味水果月饼。它投放市场后,引起了轰动。这是中国第一个水果月饼。接着,国内又研发出第一个无糖系列的燕麦、麦胚、玉米等品种。

为满足多方需求,表彰苗老对月饼研发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贡献,公司将月饼系列命名为“老苗”,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为独家持久品牌作为纪念。

1997年,公司月饼产量达到135万公斤,利润480万元。据《中国食品报》报道,青铜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量全国第一。“老苗”月饼荣获全国月饼优质产品奖。被国家质量万里行宁夏检测组检测为第一。荣获“部优”和“全国优”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全国16省市80个大中城市,被誉为亿万香“花”。

一个小小的月饼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苗伟忠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现有的技术,并结合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风俗。在实际的研发和生产中,博采众长,吸取了纳苏式、法式、潮式、宁氏月饼的精华,不断改进和提炼,最终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十大系列,包括水果系列、茶系列、香氛系列、巧克力系列、福寿系列、迷你系列、牛肉系列。

苗伟忠告诉记者:别看我飞机长,我做事很有冲劲和韧劲。有了产品,销售是个问题。如果没有市场,产品就等于废品。为了推广产品,他带队走遍了西北的各个角落,去了青海、乌市、Xi、包头。产品卖到天津的桂顺斋,郑州的亚洲,北京的西单,王府井商业中心,不知道被关了多少次。我记得为了让产品进入Xi安最大的副食商场——重楼副食商场。他白天不能得到足够的访问,但他在晚上继续努力工作。我连续跑了10次这个商场,终于摸到“神”了。

就像青铜峡清真食品走向全国一样。有些县市红了眼,曾经高薪聘请老苗做顾问。Xi安、宝鸡、包头、郑州等地的厂家高薪去宁夏游舟山。苗老以三年利润的价格聘请了几家亏损企业,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来西北不是为了钱。你不只是挖走了苗伟忠,而是想搞垮这个食品厂!1993,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自治区党委一班人多次到公司看望他。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白立忱多次视察该食品厂。他说,“老苗不仅挽救了青铜峡食品厂,也促进了整个西北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老苗至今珍藏着一张和白立忱的合影。

20年风风雨雨,老苗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淳朴的西北,奉献给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宁夏大地。2004年,76岁的苗老回到家乡舟山。

也许它遗传了老苗的细胞,而他的女儿决心继承苗的事业。现在她还创办了一家食品企业——舟山冠素堂食品有限公司,也许我们对冠素堂了解不多,但舟山人提起他的产品“观音糕”可能就明白了。2004年,女儿让他再次出山,担任冠素堂的技术总监。苗老包道并不老,他欣然同意。“观音饼”是苗老“素饼”概念的延续。在选材、工艺、制作上独树一帜。四年来,“观音糕”从无到有,已成为舟山和普陀山的特产,赢得了外国游客和本市市民的认可和好评。苗老贡献很大,为家乡的旅游业锦上添花。

冠塑堂现任总经理告诉记者,企业规模扩大,需要从台湾省引进一条生产线,而苗老的技术要求难倒了生产线的设计者——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海归。苗老的配方是常规理论中的“禁区”,是同行不敢想的技术壁垒。设计师不相信苗老说的是真的。在无锡生产基地,老苗向设计师演示如何达到“禁区”比例要求,冷热水混合的方式震撼了设计师。随后,台湾省企业组织公司最有能力的高端技术力量,在董事长的亲自带领下,专门建了一条生产线,运到舟山。

现在苗老在女儿的企业做顾问,业余时间上网,偶尔炒基金。他觉得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和蛋糕的不解之缘可能是他这辈子做过最美好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