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顺丰店商标快

顺丰的巨额亏损和不送货上门有什么关系?

战场

顺丰亏了。

2021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9亿元-11亿元。

为什么会输这么多?

顺风给出了五个理由,最后一点是公司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快递和新标准快递产品。此外,优惠分销业务方面,下沉市场电商需求旺盛,导致现有客户中经济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电商部分毛利承压。

这是什么意思?

翻译成白话,我们收到过很多电商零件,但是电商零件不赚钱!

看一下数据——2020年,顺丰实现整体快递量865438+3700万票,同比增长68.46%;但快递业务平均票额收入为17.77元,同比下降18.99%。

换句话说,2020年顺丰收了更多的快递,却赚了更少的钱。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薄利多销的电商组件。

不赚钱,为什么要拿?

因为顺丰需要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快递行业来说,只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摊薄成本,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顺丰是快递行业的绝对老大。但从市场份额来说,顺丰并不是第一。

2020年数据显示,快递市场份额排序为中通(20.4%)、大云(17%)、童渊(15.2%)、申通(10.6%)、百世(10.2%)、顺丰。虽然2020年顺丰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快,增幅为2.2%,但仍不及三通。

曾经专注于高端市场的顺丰,过去一直在尝试各种方式扩大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三通一达、菜鸟、JD.COM也在不断冲击顺丰的高端客户。在这样的情况下,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顺丰只能放低姿态,开始进攻自己最不占优势的电商市场,哪怕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电商市场一直是快递行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三通一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可以看到,目前快递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四大阵营——通达系,阿里参股或控股;电商和物流自营的JD.COM;极兔,靠品多多快速成长;还有相对独立的顺丰。

其中,顺丰是唯一没有电商支撑的企业。虽然其尝试过电商业务,但效果并不理想。

所以,当顺丰正式进军下沉的电商市场时,这场战役势必异常艰难。

这个市场长期以三通一达为主,价格低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曾经高高在上的顺丰抢了低端份额,只能入乡随俗,继续拿出低价这把双刃剑,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业务量,但无法控制单票收入的下滑。

因此,损失,在这样的战场上,似乎并不那么难以理解。

新手

在快递价格战的最前线义乌,战况愈发激烈。

一方面,像顺丰这样的电商市场新人,主动掀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另一方面,国内快递行业的一个新人也在挑起战争。

这是极限兔,一家来自印尼的快递公司。

这个有OPPO背景的新人脱颖而出,开网一年内就达到了2000万的稳定日订单。通达系花了十几年才完成这个数据。

能这么快抢占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依托拼多多,极兔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拼多多的电商组件。第二个原因是低价策略。江湖传言,单个电商组件的价格在极兔的补贴下甚至可以低至八毛钱,远低于行业内常见的1.4元/台的成本价。

这样不计成本的价格战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义乌市邮政管理局4月6日发布的警告函显示,已连续四次通知极兔快递、百世快递不得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由于4月9日两家公司仍未达到整改要求,义乌市邮政管理局责令百事兔、极兔部分分拨中心停业整顿。

兔子为什么这么残忍?因为钱。

不久前有消息称,这家企业完成了6543.8+08亿美元的新融资,投后估值78亿美元。这一估值已经超过童渊、申通、大云的市值,仅次于中通。这新鲜的热钱,这个时候不用等了吧?

曾几何时,业内认为快递价格战已经逐渐告一段落。但现在,随着顺丰的探索和兔子的搅局,通达系等老牌价格战玩家只能亮剑作战。

这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似乎还会持续很久。

但有意思的是,在吉图被处罚后不久,拼多多称吉图“投资拼多多,双方专项合作”不实。

这场战争的形势又非常微妙了。

对原告提出虚假的反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

可能有人会问,对于消费者来说,快递费不是越低越好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快递费是指大型电商件的费用,而不是消费者通常单独寄送普通快递的价格。

那么,在快递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从哪里找利润?

快递公司会说靠规模,靠智能,但最直接的是最后扣成本。

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顺丰快递员不送快件上门。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曾经以服务取胜的顺丰来说,却反映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快递价格战已经影响到末端服务,甚至开始撕咬行业。

之前蜂巢盒子的收费风波让人怨声载道。说是快递行业的智能化尝试,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但是今天,每个快递还是我行我素,该扔快递柜了,继续扔。甚至在快递柜台上,写下要求送货上门的顾客的门牌号。诸神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直接扔快递柜对快递员来说效率更高。

价格战下,快递单位价格下降,只有多件才能维持各终端网络的利润。所以快递员直接扔进快递柜或者邮局,可以同时投递更多的件,让网点承担更多的件,公司可以吃到更大的份额。

什么?你能打电话让我知道你是否把它放在快递柜里吗?快递员没时间。

快递100之前的一个数据显示,快递、货物破损或丢失、收费过高不合理、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占投诉总量的70%以上。

难怪有人问灵魂:你们打价格战,要我们承担后果吗?这不太好,是吗?

另一个层面,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价格战烧的钱和股东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且,一旦一家公司打不起价格战,最终买单的还是投资方。

不可否认,价格战是整合市场、清理行业的有效方式。美国快递市场也有一场从1982到1994的价格战,大概持续了12,最后三大巨头的集中度达到了70%左右。

但是,这种价格战应该是理性的,不会实质性地损害盈利能力。各快递公司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切不可占有,忘记了快递行业“服务”的本质。

毕竟你要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还有对消费者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