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大红袍了解多少?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知道我已经走近了一个死胡同。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品不到真正的大红袍茶。连国家领导人的夫人都问:谁有资格喝大红袍?
天心永乐寺方丈石泽道说,喝茶要看缘分。
命运是什么?和尚解释说,时空、物质、条件、精神的高度统一就是命运。他接着说,时间允许相遇,空间提供场所,物质本身存在,条件是偶然和巧合,精神追求是一致的。这四个缘分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命运。换句话说,就算大红袍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一定知道是大红袍。因为,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并不完全一致。像杯子一样,僧人喜欢用它来比喻:茶倒满了,就是杯子;当它装满水时,它是一块瓷砖;压碎了,就是瓷土;当它变成尘埃时,它是分子、光子和质子。在不同的人眼里,杯子有不同的含义和结构。一杯就是一个名字,就像茶一样:可以分解成茶、叶、植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我推测,以前和尚喝大红袍,喝了之后感觉不太好,所以才这么说。甚至他对每个人都这么说。也许还有另一个禅机?
大红袍当然是存在的,而且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就连王羲之也会写下“迟到”四个字,这似乎证明了他曾经喝过的大红袍和他的字一样苍劲脱俗。后人把他的字刻在岩石上,给人一种自由飘逸的感觉,使得导游每次都骄傲地让游客猜“后”字是什么。当很多人猜到“居”字的时候,导游露出了一脸的喜色:“那是候字,相传……”但是通过这几句话,我感觉“侯”这个字和现在的导游一样狡猾,意思是我这么多年风吹雨打,吃了很多苦才得到一个名声。我不想造几个难的字给你看,以为我是吃白食的。想见证大红袍就上来挂吧。闻起来像是“你上来,我下去”
武夷岩茶早在南朝(公元479-502年)就被首次称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桥的《送茶焚书》,称为“晚候”。称茶为“侯”,既是拟人化,也是封官价。可见武夷山岩茶自古就有“攀龙附凤”的嗜好。
很多著名的东西,包括那些流传千年的,都被无数的谜团所迷惑,就像九阴真镜最后用梵文写的经文一样。来看看你能不能看懂。即使熟悉古今,也不一定会梵文。文化,文化,太懂了,没有文化?
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壁上。
-
老百姓说,天心岩有三块,像一个心形的字,欣彦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和尚说武夷山的方圆是12平方公里。从空中往下看,天心的位置就是中心,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寺庙所在地,所以叫天心,意思是中心。这两种说法与武夷山的山体地貌一一对应。呵呵,我觉得他们不一样。当整个武夷山九曲溪竹筏游下来,玉女山下的石头看起来就像大上百倍的牛粪。至于玉女山,看不出她本人的味道。还说并排有三个自己,说左边最小的那个出轨了,怀孕了,害羞的翻了脸。乱七八糟。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最让我担心的是把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物种描述成这样那样,没有一致意见。大红袍会这样吗?
当地人说,岩石上的那些茶树是为了防止别人偷,于是“开了一枪”:“哦,那是大红袍,你看!”天啊,真的有。多少朝代的人仰望它,高高在上,感觉自己在人间。但那是假的!当地人都知道。
和尚也知道是假的。和尚师傅的师傅曾经跟和尚师傅说,真的是别的地方,和尚笑着说。谁说微笑的背后有欺骗?
-
根据九龙明杉园石碑上的介绍,这里种植的著名冷杉依次为:白芨冠、金观音、金边瑞香、金柳条、百年香、夜来香、乌龙、水龟、罗汉、金钥匙、瓜子金、金凤凰、粤中桂、苏心兰、北斗、紫尊、半边瑶、白牡丹。***27个品种。
这么多品种的排列很难区分,所以有人把岩茶分为“四大名杉”,如大红袍、罗汉、白芨关、水井桂等,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布前田、金钥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如醉海棠、醉董斌、金龟、凤蕨、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叶的形状命名,如瓜子、钱、竹、金柳条、柳等。以茶树早、晚发芽来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以茶味命名,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武夷岩茶有很多品种和花名,每个都有名字。早在1950,就有970多个颜色各异的茶名。
明宗花园里没有种植大红袍。因为大红袍在山中的岩石中只有这六棵树,所以用这六棵雌茶树的枝条扦插的后代品种就叫北斗。如果把大红袍比作达官贵人的特饮,那么北斗就是民间百姓喝的大红袍。
北斗就是北斗。谁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人?人们喝的北斗很普通,你几乎不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奇怪,武夷山人会知道什么物种。我很惊讶:为什么他们知道这么多品种?有一天我带了别人家的桃子品种给他们尝,呵呵,谁也不对。我好骄傲:原来他们只知道自己种的品种,不知道别人种的茶叶品种!那么,我换个思路:如果给他们送茶苗的人把茶命名为“清明”,他们以后会一直把这种茶叫做“清明”吗?哈哈。
大红袍的传说比铁观音更荒诞。虽然都有依附于权贵的一面,但反映了茶农一生的无奈:靠权贵提升身价。铁观音是皇帝命名的,东门说“废话之理”。而且大红袍的两个传说也和贵族有关。奇怪:茶怎么会和贵人扯上关系?难道不是劳动创造了历史,贵族推动了历史吗?
传说天心寺的和尚用九龙岩壁上的茶树芽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个皇帝的病。皇帝为茶树披上红袍以示感激,红袍将茶树染成红色,故名“大红袍”。还说有个考生在途中病倒了,天心岩和尚用茶汤救了他一命。考生考中状元后,把自己的红袍披在茶树上,故名大红袍。也是废话!更别说,红袍怎么能遮住八尺高的岩石?就算盖上了,山风也随时会落到地上。谁在乎茶树盖了以后会不会长大?哈哈。
“大红袍”是一种冷杉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的高岩崖上,岩壁上至今还保存着天心寺僧人于1927年制作的“大红袍”石刻。悬崖岩石呈东西走向,这里日照短,光线反射多,昼夜温差大,常年有细泉在岩顶渗透滴落。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殊品质。大红袍有六株茶树,其中三株据说是母树,另外三株是第一代。都是灌木茶树,叶厚,芽微红。当阳光照射在茶树和岩石上时,岩石光被反射,红色非常醒目。
-
根据所有的文献,“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最佳品质。反正没几个人喝过,就这么说吧。我们没喝过,不容易否定之前的判断。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距方圆60公里,有36座山峰和99块岩石。岩岩有茶,茶以岩命名,岩以茶区分,故名岩茶。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在唐代开始种植,到了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河畔设立皇家茶园,采集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乌龙茶。大红袍的制作方法就是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大红袍”茶的加工工艺与其他岩茶相似,但更为精细。每年春季采摘开叶3-4天的新芽,经晒干、冷却、蒸煮、油炸、初揉、复炒、复揉、水煮、风选、摊放、冷却、采摘、复烤、再风选、补火制成。
根据书中记载,“大红袍”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紧实,色泽翠绿、褐鲜,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色红绿。典型的叶子有绿叶红边的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的特点是香气浓郁有兰花香,香气高而持久,有明显的“岩韵”。大红袍很耐泡,泡了七八次还是有味道。喝“大红袍”茶,一定要按照小壶小杯的“功夫茶”配方,才能真正品味到岩茶的魅力。
看了这几行,并没有感觉到大红袍的陌生。如果我有印象的话,我们讨论过“岩韵”,就是来自小红袍的韵味。小红袍。它是当地人发明的一种混合茶。据说质量不输给大红袍。由天心岩九龙出产的肉桂、水仙、矮乌龙等品种制成。那些在去年品茶会上有幸喝到的人,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普通人只说是野生岩茶,其实是各种各样的混合茶,味道还不错。
小红袍。武夷山人喜欢叫的一个名字。
世界上并没有以“小红袍”为名的茶,但可能是一开始商家炒作的茶名。其本意是武夷岩茶不如大红袍,口感接近大红袍品质。然而,很久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大红袍。小红袍呢?因此,千变万化的武夷山岩茶被商家用各种方式大肆炒作。
老百姓以做一件小红袍为最高境界:首先要仔细品尝岩茶的粗茶,老枞水仙、肉桂、短腿乌龙、黄牡丹等几个品种在找准各自优势后进行合理组合。以水仙茶的醇香,桂花茶的汤味,短腿乌龙的甘甜,黄茶的清香,其他武夷外来种的岩韵。混合后,经配茶老师认可后,在80℃左右低温长时间烘烤约8 ~ 15小时,摊放,精选,退火。再过20天左右,品质优良的岩茶就要诞生了:人们形象地把这种难得的品质称为“小红袍”——大红袍的嫡系。
奇怪的是,武夷山市政府在注册大红袍专用名称后,对小红袍现象很有默契。于是,到处都是人堆里的小红袍,却没有人注册商标和包装。混乱的武夷岩茶看起来更加迷人。四小魔王八大天王无处不在,游客怨声载道。最后,他们抱怨武夷山没有好茶!
武夷山真的没有好茶吗?不。有好茶。根据我对武夷山茶叶市场的调查,发现武夷山到处都是好茶。关键是武夷山人不知道好茶的概念,游客对武夷岩茶了解不多,就带着好茶路过。
武夷山真的到处都是好茶。
首先,武夷山方圆100 km以上没有工业污染,无论是生长在岩石边缘的岩茶,生长在其周围的大陆茶,还是生长在别处的茶叶。它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地,经过多年的培育,人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意识。良好的环境是生产好茶的基础。其次,武夷岩茶一次次的茶王评比活动,让各地茶厂为了怕落在别人后面,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无疑会使武夷茶产业的发展势头有质的飞跃。
武夷山周边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自古就有产茶的传统。这里山高皇帝远,自然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据记载,中国茶的祖先有两种:一种是以巴蜀为代表的大叶茶,属于纯野生状态;另一种是以武夷山脉为代表的小叶茶,属于先民驯化野生茶的品种。我们不是学植物学的,无权评论对错。但是茶经里说的建州茶就在这个地方。那时候还没有安溪茶!
有种茶的环境,加上产茶的历史。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那个地方没有好茶。
看那边的老人。每个人都喝茶。每个人都长命百岁,精神旺盛,意气风发。这让我又有了一个想法:喝茶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盲目研究过禅茶。佛教修行的内容,无非就是禁欲、决心、智慧。茶在哪里?茶具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药理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可以进入“静境”进行禅修,保持精神,思考开悟。同时,茶汤清淡干净,即不违背佛家戒律,又符合佛家静观、淡泊的态度。茶成为佛教僧侣的必需品,也符合佛教教义。佛教精神与茶性的内在* * *声,是茶与佛教的必然。佛教中普遍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静心冥想,熬夜,茶能提神益脑;二是帮助消化,鄙视精神;第三种是“无毛”,可以抑制性欲。所以喝茶是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所以茶自然受到佛教高僧的青睐。
茶对和尚那么有用,武夷山的和尚也喜欢斗茶!据记载“吴、晋时期,佛教由中原传入福建,故佛寺相继而建。建州山川秀丽,岩谷清幽,文人墨客造佛寺,相向而行。”建州为首的十一个县到处都有佛寺。此时武夷山“寺僧纷纷种茶”。武夷山是著名的佛教和道教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儒释道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天下名僧多,自古僧爱斗茶。”佛教寺庙中的茶活动在改进饮茶技艺、传播饮茶习俗方面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茶对你的健康有益。茶的味道很好,好吃又有益,有点上瘾。是好事吗?
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说大红袍是一个谜,这个谜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大红袍,作为穿在身上的服饰,叫红袍,那么为什么是一个“大”字呢?是为了强调还是为了颜色?如果说大红色是为了区分粉色、粉红等颜色,那么大红色就意味着独一无二。如果只是指衣服,除了红袍不足以吸引一些“注意”的因素,那么加上“大”字也是为了凸显红袍的意义。
这些一开始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名字是一个道士起的。按理说,和尚看破红尘,有个“等晚了”的俗名,是很值得骄傲的。他们像人一样做了茶官,封爵。除了对茶的崇敬和热爱,他们还增加了一层神圣的色彩:“那是个侯爵”。如果普通人非要称之为“弗格森爵士”的话。当然,古代的人再疯狂,也不敢像现在这么疯狂。他们顶多说自己是世界上的官职。不像有些茶,一个名字就直接叫“仙毫”,但那是天上神仙送来的东西,比人间帝王还大。它尝起来像雾。
和尚给茶起名字还不够,还要起个名字,所以上面有几个传说。如果是真实的故事,没什么好怀疑的,也没有那么多想象的空间。我以为是不真实的,于是有了第二个传说。两个传说都无法解释大红袍这种服装是如何成为茶的奥秘的。因此,据说红袍被披在茶树上以示感激。
先说考生去考试是否要经过天心岩。去过天心岩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条死胡同,到处都是山峰和沟壑。即使你迷路了,也没关系。武夷山诞生过多少顶尖的学者?那是历史问题。哪个状元在天心岩晕倒,被和尚救下博取功名,然后在茶树上披上红袍?第二个传说似乎更合理。北京的官员被茶的贡品救了,把红袍送给茶树以示感谢,但也有和尚说,死无对证。
各种谣言漏洞百出。不然也不会给传说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虽然这种神秘不是智商,但也晕了几代茶客。当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个并不那么美好的故事时,脸上总会有一种神圣的神情,以至于到了最后,这种神圣的神情会让一个可怜的茶叶突然变成一个神奇的产品。所以有懂的人说这就是茶文化。当你不懂的时候,你可以想象你可以迷上它,品味它,九重天之外的品味它,三皇五帝之中的品味它。呵呵,要我说,到死都不会有人觉得“根本没有这种茶”!
菩提树无树,明镜台非台。什么都没有,所以没有灰尘。呵呵,红袍无茶,流言四起。喝茶有益健康,不必红袍参拜。
(完)200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