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超过100家,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超过1200家。2017年至2019年,全市网上零售额累计1043亿元,年均增长28.65%。从5438年6月到2020年7月,全市网络零售额达到3.26亿元。

一、主要问题

(A)缺乏工业支持和工业凝聚力。一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本地产品大多培育周期长,季节性强,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时效性和时效性高,很难将现有产品嫁接到网络中。二是农产品经营主体薄弱。全市农业龙头企业240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仅1/3;* * *农民专业合作社4107家,正常经营的只有2218家,占比54%。三是我市农产品产业链不完善。我市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附加值低,标准化不足,导致“三品一标”产品少。由于缺乏质量认证,很多产品无法在网上销售。

(2)人才吸引力弱,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是本地专业人才匮乏,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少。同时,对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我市缺乏吸引力。第二,电商培训师转化率不高。参与电商网络销售的积极性低,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操作电商销售,转型困难。

(3)流通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一是物流体系不完善。村级邮政物流快递点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群众网购、网销成本高。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我市现有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普遍小、散、弱,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缺乏市场化的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服务企业,地方农产品产业整合不足。

(四)企业营销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企业营销缺乏策划,商家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整合资源、营销技巧和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打造爆款产品和网络名人产品。面对新的、快速的电子商务发展形势,他们无所适从,未能抓住新消费形式下的趋势红利。

二。意见和建议

(1)加强电子商务政策引导。围绕组织、资金、人才、服务、产品、冷链、物流“七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发挥区域优势产业,推广印江县“电商驿站”模式,促进农产品上行。将电子商务产业和物流产业供应链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人才培养、学科培育、示范引领、网络销售奖补、物流补贴等方式,完善电子商务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市县乡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职责,整体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2)加快电子商务体系建设。以七大产业和全市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做好冷链发展布局,完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推进电商站点分类整治,建立健全“基地+站点+产地预冷+网格销售”一体化运营体系,促进农村电商稳步增长。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发展、多业融合”的理念,立足产品上升趋势,帮助农产品从“小农户”走向“大市场”,积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电子商务体系。

(3)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采取“理论+案例+实践”的培训模式,定期开展传统电商企业培训,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开展短期强化培训、程控教育、提升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和综合模拟实习,有效提高学员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员转化率。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乡镇设立符合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站点,设立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点。二是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4G网络全覆盖,改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条件,推进服务行政村的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整合物流快递、包裹投递、金融服务、网络购物等功能。,从而使农村网店成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重要流通窗口,形成“一店多户”、“一店一村”的网店模式。

(5)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一是大力推进村级大型农业网店建设,打造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电子商务企业。二是积极鼓励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创业,在场地、税费、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并落实各项补贴政策。三是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要支持和培育一批营销模式新、产业带动能力强、网络销售规模大、市场认可度高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作用。四是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对接,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

(六)加强宣传氛围。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海报、高铁站广告等及时发布大型电商活动和网络销售产品信息。二是印制农村电商促销品,让电商理念植入商品,让群众更简单明了地了解电商。三是进一步做好各级各部门的电子商务宣传工作,推动电子商务知识进县、进乡、进村、进合作社、进农户,特别是在村一级,全面提升公众知晓度和认可度。

(7)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产品。加大七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市县差异化发展,打造县区“地名+产品名”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形象。以创建绿色品牌为导向,整合资源,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每个县每年集中推出1-2的线上爆款产品,提振产品质量,提质增效,增加产品线上销量。统一地方无品牌产品的品牌化和包装,优化地方农特产品的分拣包装,完善相关检测程序,从整体上提高我市电子商务产品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8)加强农产品孵化。通过“带货直播”、“贵州邮乡情”、“832平台”、“一码贵州”等销售平台,提升六盘水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同时,大力推动社区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和支持地方电子商务平台在餐饮、住宿、家政、维修、保洁、外卖等领域开展网上下单和上门服务,探索建立社区快递包裹投递站,创新社区电子商务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