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集镇,商贸中心,是豫南的“汉口”。
明清时期,于集镇周边有石寨,高4米,底宽2米,长500米。有四个了望塔,街上有岗哨门。主要街道长600米,宽4米,沿街房屋1600余间,店铺300余家。完整工程占地62000平方米,多为砖瓦房。明清时期,于集是豫南商业重镇,号称“北林州、南于集、西社旗、东周口”,徽商、晋商云集。晋商兴盛时期,鄯善会馆建于虞姬。
于集镇所列货物有土布、丝绸、麻、茶、竹、土纸、铁锅、药材等。商品出口要么经淮河运到淮北,要么用人力运到汉口,有时也叫“跑汉口”。棉花、细布、盐、糖等商品多购自麻城、汉口、镇江、芜湖等地。于集镇物产丰富,商业文化繁荣。有成语可以证明“虞姬有三大桩,土布、板粉、鱼苗”
(1)土布。鱼集镇的纺织工业(木织机)和印染业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因为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外面料一度缺货,行业发展很快。1940前一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近千台木织布机和纺车。印花布以其独特的装饰品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一传统手工业至今仍保存着。
(2)板粉。“得”字粉又称板粉、汤粉,主要产于虞姬、汤泉池等地。该产品从明朝开始生产,到清朝末年,镇上已有近50家面粉厂,其中以面粉商张德兴为最好的生产者。张用“德”字作为商标,所以叫“德”粉。“德”字粉选用优质豌豆,用当地清凉纯净的泉水洗净漂白而成。工艺精湛,制作精美。成品压制成长34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重5公斤的板材,四周用烙竹片和竹丝,层次分明,雍容华贵。“德”粉条细腻无辜,久煮不碎。适合煮、炒、炖,堪称餐桌上的美味。这种产品在清代远销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和南洋群岛。1914曾在美国旧金山“世界商品交易会”展出,口碑较好。民国时期,“德”字粉出口汉口,多为外商收购,转卖国际市场。1964年秋,广交会上,外商订购65438+万斤。文革期间,“德”字停用。20世纪80年代,裕记等地开始恢复生产“德”粉。
(3)于吉鱼苗具有悠久的孵化历史。明清时期转向商品生产,虞姬成为大别山最大的残苗集散地。鱼苗、土布、板粉并称为虞姬的“三大桩”。范姜、何冲、朱畈和达尔沃的养鱼户占居民的70%以上。20世纪初,于记鱼苗畅销河南、安徽阜阳、六安、界首、颍上、罗山、固始、淮滨、光山、息县等10多个县。从65438到0948,佑二一年卖了2.7亿尾。1959年,在黄瓦建立了玉鸡一号育种厂。1978年余集从事鱼苗生产的有1820户,建鱼塘1238个,面积263.2亩。大部分是长江鱼苗,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主。旧社会的虞姬贫穷落后,交通不便。那时候,于集镇的土特产,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带到几百里外的汉口来的。当他们从汉口回来时,他们拿起了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这种交通方式(跑到汉口)在我们镇上延续了几十代,到了四五十年代才被车辆取代。于吉的《去汉口》和陕西的《往西》、山东的《往东》一样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