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燕道商标

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因为清朝咸丰皇帝陛下的一道圣旨,被重新命名为碧照村。

一个码头,一个古老的盐隧道。

碧照村位于赤水河及其支流的交汇处,背靠巍峨的青山。一直是赤水河沿岸的重要码头,古盐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川盐入黔的水路和陆路通道在此交汇,一时间村里人来人往,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碧照村的古河道码头不仅是装卸川盐的码头,也是居住在周边大山深处的山民从北赤水县城到南侯元镇渡赤水河的主要水路码头。碧照村后面有一条古老的斑驳石板路,是几百年前政府修建的。穿过它,穿过身后高耸的山峰,穿过风道口,下山,这是运盐路上的又一重要一站——丙安古镇。碧照村至今还保留着盐运时代的丹霞石桥“天恩桥”。

天恩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陈赓(1880),距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1876 10,丁宝桢调任四川,整顿吏治,改造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四川机器局,改良盐法,年增百余万元。他担任四川巡抚10年,为稳定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水陆盐路上的贵州赤水市碧照村天恩桥。当时的圣旨是四川进入贵州的咽喉,盐等重要物质都要经过。天恩桥的红色石碑上有详细的石刻。1985天恩桥及其石碑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灾人祸过后

水陆要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在给碧照村带来数百年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天灾人祸。有些年份赤水河泛滥时,位于河岸峡谷的碧照村面临严重威胁,一些地势低洼的房屋经常被洪水冲走。中国西南每次发生战争,也会影响到地理位置重要的碧照村。如果有时间,每次村民都会暂时放弃家园,逃到周围的山里。战事平息后,我回到村子,但每次回来都发现村子早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唯一的例外是,红队在1935+10月6月经过四渡赤水这里的时候,村民们按照平时的经验上山躲避,回来后却惊讶的发现,他们的家居然完好无损。碧照村经历了数百年的战火洗礼,也在不断变化。为了生存,碧照村的村民不得不在村庄被毁后重建家园。

孤独而安静的村庄

新世纪以来,整个赤水河流域的交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赤水河有了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曾经水陆通衢的碧照村已经彻底衰落。碧照村的许多村民也随着陆路交通的改善,去了遥远的地方,追求更好的生活,只有少数不愿意离开故土的老人留在这里。如今的碧照村已经十分冷清,只有那些依然矗立的空荡荡的老房子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虽然碧照村的很多村民已经彻底走出了这个山脚下的古村落,但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他们无法忘记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