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新区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望城新区已引进“四外”项目223个,其中外资企业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家,已建成投产企业203家,包括雨润集团、中再生、出版集团(中文天地传媒)、南方食品等国内200强企业。有6家上市公司(中文天地传媒、华武重工、雨润食品、南方食品、江铃汽车、赣商)、1家公司(金达莱环保)、2家公司(远成集团、王氏蜂园)准备上市。新区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件,江西省22件,南昌市65438+。
发展:紧跟时代脉搏的前沿新领域
新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全力以赴抓好项目规划实施,力争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新区发展水平。一方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每天安排责任领导带队在各项目现场实时调度指挥工作,为施工队伍“打气”。同时在项目推进上采取“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对于工作,各负责人热情高涨,高度负责,全力以赴,迎难而上,讲究策略,以求解决;另一方面,新区坚持把企业的良性发展作为自身工作价值的最大体现,全力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好“四个对接”。即新区的服务与入园企业的战略规划相衔接;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与聚集优势的形成相联系;与资本市场相连。这样新区就可以深挖企业潜力,铸造企业品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区立足产业规划,推进产业集聚,不断延伸产业链,紧盯大财团、知名品牌、上市公司等成熟企业。2011以来,新区引进投资项目17个,合同资金73.7亿元,其中江铃汽车集团年产10万辆商用车项目2个,投资30亿元,江西恒旺汽车城22亿元。超1亿元项目5个,其中新昌物流园投资8亿元。完成国内投资6543.8+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22.5万美元。二次招商顺利推进,成功引进西能光电等4家优质企业,盘活土地400多亩,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近两年来,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大幅增长,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新区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32.5%,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33.5%,工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增长11.7%。财税收入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50%。
2011年,新区工业总产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56.9%,主营业务收入240.2亿元,同比增长58.0%,工业增加值54.4亿元,同比增长42.4%,税收3.6亿元。
2012、12年10-9月,新区工业总产值227.2亿元,同比增长38.9%,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同比增长37.6%,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同比增长38.9%,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4亿元,增长34.3%税收收入3.4亿元。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保安全、重商业的新服务领域。
南方食品项目是由广西南方集团投资生产黑芝麻酱和爱心杯的绿色生态食品项目,一期投资3.5亿元。自2011年6月项目开工以来,新区积极推进项目进度,及时解决项目问题。为保证项目生产正常用电,新区对线路进行了改造,拉了一条专线接入厂区;为保证生产用水,新区积极与市水业集团长堎分公司协调,增加了供水压力。在新区的积极配合和高效服务下,仅用了5个月就投产了。2011年1月1年,南方食品项目投产,企业正常经营。真正实现了当年签约、开工、投产、达效的良好开局。
江铃马静五十铃项目的实施对新建县乃至南昌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立江铃集团马静公司项目推进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总经理和总指挥。为了贯彻落实市领导的指示精神,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要在一线工作,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落实政策,在一线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共征用土地近1000亩,拆迁土地近45000平方米,运输土地90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810米。
为做好其他项目的开工投产工作,新区按照“抓对接促落户、抓前期促建设、抓协调促竣工、抓服务促服务”的要求,及时调度项目建设,开展专项督查,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2011以来,* * 22个项目建成投产,如雨润食品、南方食品、远成股份、新华印刷、新华物流、中再生、江西精益等重点重大项目。* * * 15希能光电、滨水公园、公交枢纽站、冯娅地产等项目陆续开工。
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新区
让新区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一直是望城新区的发展目标。新区按照富民先行、保民平安的理念,进一步加大民生支持力度,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一是实施了保民平安工程。遵循统一选址、规划、设计、配套、验收、自拆自建、先拆后建的原则,让群众充分参与安置房建设。二是实施富民工程。统筹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就业,帮助1300多名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牵线搭桥,鼓励企业出租安置房,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三是实施惠民工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新区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落实惠民政策,及时发放农村粮食直补、城市低保、医疗费用等补贴;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资助贫困大学生,三年间帮助80多名贫困学生实现了大学梦。四是实施便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河改造工程和村级公路建设,配备电子警察,完成3个卫生院建设。
新区在做好“四项工程”的同时,积极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建立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组建腰鼓队,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新区通过“垃圾换商品”的创新举措,广泛调动了周边群众保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理念: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工业新区。
新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从招商到选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新区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江西”为目标,立足生态新区,铸造环境品牌,培育绿色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生态优势决定发展优势,生态保障能力制约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新区非常重视生态品质的提升和维护,并将其作为最大的投资品牌来打造和宣传。在源头上,严把项目准入关,拒绝引进“三高”(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提高准入标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努力引进一大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环境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强项目,如南方食品、中再生等,形成对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
新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型。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绿色技术改造”力度: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实施“退二进三”和“退二进二半”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投资结构,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环保市场准入,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排放超标、排放总量大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同时,新区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新区。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生产装置互联互通、上下游产品互供、废弃物互利用”,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布局优化、节能环保、功能配套、技术领先、效益突出的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废弃物产业在生产领域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