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属于同一山脉吗?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1]位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北起黑龙江,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654,38+0,400米,主峰为索裕尔基山。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和山杨。
大兴安岭地形西高东低,位于二级阶地的东缘,[2]二级阶地与三级阶地的交界处,三级阶地在大兴安岭东,二级阶地在大兴安岭西。大兴安岭的地貌形成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形态。整个地区的地形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属于浅丘地貌。北、西、中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峰黄岗梁海拔2029米(最高峰为伊尔胡里山主峰——呼达白山,海拔1528.7米);最低海拔180米,呼玛县三卡乡姜妍村。冬冷夏暖,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气温-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位于东经121 12′至127 00′之间;北纬50° 10 '至53° 33 '。东西横跨6个经度,南北横跨3个纬度。[4]),东临小兴安岭,南接辽阔的松嫩平原,北接俄罗斯,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山系,南北长约1.220公里(约1.400公里),是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东侧的辽河水系、松花江水系、嫩江水系与西北侧的黑龙江源头、支流之间的分水岭,从山南段西坡注入蒙古高原的水。
形成过程
大兴安岭地区是华北新华夏第三隆起的地质带。上元古代蒙古海槽是原始海洋,是早期地质构造“五台运动”的产物。古生代,在加里东期强烈的地壳运动中,该区出现了海陆交互相地层。石炭纪至二叠纪,“海西运动”后,海水东排,全区上升为陆地,形成了走向东北和西南的大兴安岭褶皱带和伊勒胡里山系的雏形。
中生代,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地区强烈的褶皱、断层和火山喷发。此外,西伯利亚板块和中国板块挤压碰撞,大兴安岭褶皱带进一步抬升,形成新华夏隆起带和阶梯状断裂带,主轴向东北方向延伸。
新生代期间,早第三纪大兴安岭隆起带和区域性断裂带持续稳定上升。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剥蚀,出现了“兴安夷平面”。“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带出现新的褶皱和大的断裂,火山喷发剧烈,出现了黑龙江、呼玛河、多布库尔河、干河、盘古河等多条断裂带。到第四纪及以后,大兴安岭继续缓慢上升,发展为大兴安岭、断裂带和河谷。
土壤环境
大兴安岭地区特有的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首位,肥沃无污染。大兴安岭是一个多年冻土带,位于多年冻土带的南部。盘古河以西和河源由南向东的直线为大型冻土带,其余为岛屿冻土带。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土壤类型主要有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灰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
主要山脉
柴河天池哈拉哈火山群,位于阿尔山,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火山群之一,集中分布面积3500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其中有50多个火山锥,数百座火山山丘,7个高火山口湖(天池)和数十个熔岩堰塞湖,其中著名的有叶松湖、杜鹃湖、乌苏浪子湖、明路湖和各种熔岩地貌。分布在大黑沟地区的熔岩穹丘是目前中国唯一最大的玄武岩地貌。
瑶泉山:又称极乐山,位于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南部。大约30万年前爆发。火山海拔355.8米,离地面60.8米。从远处看它像一座山。它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海拔最低、最小的火山,但形状却很典型。
大柏山:大柏山位于北温带最大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兴安岭北段的最高峰。该山南陡北缓,海拔较高,最高峰1528.7米。具有典型的森林植被垂直带景观特征。5、6月份,经常可以看到雪山和山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大白山半山腰有山泉,山顶多石海,石上多石耳。山坡下部的平地形成了石堆、石海、石河。
黄岗梁是大兴安岭最高峰,海拔2029米。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部。黄岗梁地区保存了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类型多样,是典型的河谷冰川。黄岗梁两侧有冰斗、U形谷、冰丘、末端冰碛、侧冰碛、纹状巨石等冰川遗迹。它被称为冰谷森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冰川地貌和科研价值。[8]
黑龙江与南部大兴安岭主脉之间的主要分水岭是额木尔山,平均海拔约1000米,构成东部中山带。老巢河与大林河之间的霍洛台山海拔927米,地势略低,构成南北走向的中部。西部是大兴安岭北端的主脉,分水岭高程在1 000米以上。地势较高,构成了中山区的南北西部。
长白山
长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毗邻朝鲜,位于长白山北坡,距长白山34公里,双目峰距中朝边境65公里,面积52.4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长白山风景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延边市安图县二道白河镇池北区。它位于地图上从E127 42' 55 "到E128 16' 48 "和N41' 49 "到N42 5650 "的位置。
地形学
长白山风景区位于东亚大陆边缘,太平洋强褶皱带附近。在2亿年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之前,有过多次地壳变动,形成了古老的岩层。中生代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一系列山间盆地。到了新生代,这里变成了一片起伏的丘陵星罗棋布的准平原。景区的景观是典型的火山景观。它随着海拔高度从下到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组成。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岩高原上是火山锥——长白山的主峰。玄武岩高原(又称山前倾斜高原)位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之间,是一个明显的倾斜带。一般地面坡度约10度,海拔约1,000-1,800米,是陡峭火山锥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带。
气候特征
长白山风景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春季多风干燥,秋季多雾凉爽。年平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在700 ~ 1400mm之间,6 ~ 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70%。云多、风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