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人文景观

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源远流长。红二、六军团会师地盘县位于盘县老城区,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总部所在地。五营,原为国民革命军于1928年所建,俗称九间楼。3月底1936,军团领导在此召开盘县会议,决定强渡金沙江,北上抗日。1982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乡夜郎古镇:位于城西南70公里,其地为“夜郎古都镇”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多年。从这里发掘出的大青砖、古驿道、翻译碑、古都建筑等古建筑遗迹,加上当地奇怪的36 Na、72 Ga地名,以及距离地面100多米的悬崖上洞穴中的三座古墓,使得众说纷纭的夜郎古城初具规模。夜郎文化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夜郎时期各民族和后来生活在夜郎故土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也是夜郎与周边地区互动的结果。夜郎的很多习俗,比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夜郎人的建筑形式,一直影响着今天人们的生活。如巢居、山居和“干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贵州,“处处见夜郎”早已是人们的认识,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却一直在寻找,且争议不断,涉及安顺、镇宁、六枝、安龙、黄平、兴仁、赫章等地。这些地方都很美,风景如画,很多夜郎古迹让实地的人充满了寻找失落的好奇心。随着探险队伍的不断扩大,史料和文物的不断丰富,夜郎的真实面貌或许会逐渐清晰,但探寻丰富的夜郎文化,我们的民族心态和现代化,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将仍然是一个谜。

盘县古城北盘江峡谷公园以北盘江峡谷为主体,包括六盘水南城和北盘江的峰林景区。

峡景区、Faer三屯气旋构造台地景区、坡牧场(玄武岩方山)景区、六车河峡景区、格索峡景区、白宇竖井、花嘎天坑等景区。公园入口位于水城公路进入公园的位置。公园范围北端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 45 ',北纬26 37 '。南端为东经104° 52′,北纬26° 05′;西端为东经104° 37′,北纬26° 11′;东端为东经105 0′,北纬16 08′。公园占地约300平方公里。位于贵州省贞丰县,秦汉时期属于古夜郎国的疆域。北盘江就是司马迁《史记》中提到的“睢虞河”,而古代夜郎国的都城就在睢虞河的上游,正如班固在《汉书》中所说:“夜郎人在睢虞河附近。江宽百步可行船。”

北盘江流经贞丰县的七个镇,形成了一条94公里长的大峡谷,是贵州最大的峡谷。这个峡谷是峰林、洞穴、岩石、瀑布、暗流、花滩、螺旋池塘和原始森林植被的结合体。它既有长江三峡的壮美和严谨,又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壮美。在这一段峡谷中,至今还保留着古代壁画、古城遗址等夜郎文化的爱好者,以及铁索桥、摩崖石刻、古驿道等人文景观。可以说,北盘江大峡谷是贵州西部旅游线上的一个新亮点。也是《弯弯曲曲的画廊》和《两岸猿猴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再现。特别是关兴高等级公路北盘江大桥,长486米,高388米,是亚洲第一高桥。给人一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感觉。从桥上俯瞰幽深的隧道和绵长的大峡谷,给人一种“天沟地裂”的感觉。一把近1000米高、数公里长的斧子切割着悬崖,像一幅巨大的画廊壁画,气势磅礴。

尤其是雾气朦胧,烟云缭绕的时候,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在北盘江大峡谷的中段,遮香镇和北盘江镇之间的一个悬崖上,矗立着一块看起来很悲伤的石头,形状像一个少女,附近的村民称之为“后悔石”。相传,很久以前,北盘江边住着一对布依族兄妹。由于父母早逝,姐弟俩从小自力更生,在风雨中来来往往,在北盘江上打鱼为生。每次钓鱼回来,兄妹之间的分工总是温馨而默契:哥哥切鱼做饭,妹妹添柴生火。美味的鱼和鱼汤端上桌,哥哥总是想方设法把鱼头都放进碗里,然后“咔嚓,咔嚓”地嚼着。看着狼吞虎咽的吃相,姐姐忍不住嘀咕:哥哥多自私啊!我姐想,有一天,我要是能好好啃几个鱼头就好了!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钓鱼日。兄妹俩像往常一样划着竹筏去河上钓鱼。弟弟站在竹筏前端,专注地钓鱼。突然竹筏一闪,弟弟掉进了湍急的河水里。几经挣扎,他消失了。我那爱吃鱼头的弟弟,就被埋在了鱼肚里。我姐虽然觉得突然,但她又想,从今以后,没人跟我争鱼头了!姐姐回家赶紧把鱼做好,迫不及待的给自己盛了一大碗鱼头!嚼啊嚼,越嚼妹子的心越没味道:这鱼头全是硬骨头,没肉没味道!吃碗里的鱼头前,姐姐泪流满面。满心悔恨的姐姐一口气跑到河边想找回善良善良的哥哥,却看到河水往南流。坐在河边,麻木的姐姐早已变成了悲伤的化石。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遗憾之石”。孔明

在北盘江大峡谷鲁荣乡政府所在地附近,安龙至镇宁坝的草道旁,有一座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土丘。土堆上长满了茂盛的杂草。当地人把它称为“孔明墓”,这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字,也是三国时期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名字。关于孔明墓的起源,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就是蜀军南征七擒孟获的时候,孔明作为首席军师,率军来到北盘江边,在现在的柘乡镇扎营练兵。三国军营遗址由此而来。此人原称“宰相”;哲香是后来人们认为别扭又谐音的别名。鹿戎乡北盘江畔,相传诸葛亮训练蜀水师。传说孔明先生生前曾考察过北盘江一带的风光、水土,认定在鹿荣乡附近有一处真正的龙宝,也就是现在的孔明村,孔明墓就在这里。晚年的诸葛预感到自己身后的蜀国不会长久,骨子里将面临被死敌司马懿父子所灭的结局。所以他临终前特意安排在全国各地修建了72座真假墓来迷惑敌人。河北岸鲁荣乡的孔明墓应该是诸葛亮72座真假墓之一。诸葛亮死后,北盘江两岸的人们把诸葛亮当兵的地方称为“丞相”,以纪念这位历史上英勇的谋士。在孔明训练水手甚至打水仗的鹿荣乡孔明村,还永久保存着一座蜀国丞相纪念碑,称为“孔明墓”。逢年过节,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当地人总要祭奠祖先,也不忘耕几锹土,点上香烛,献上祭品,挂上几张白纸,应该算是祭祖了。这应该就是孔明墓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而未被毁坏的原因。孔明先生若有识于天灵,应感欣慰。孔明墓的存在不是没有原因的。离贞丰不远的哲(在)乡镇孔明墓和几十公里外的关岭县关索岭,形成了一条三国遗迹的链条,相互印证。它们* * *都表明贞丰关岭一带的北盘江两岸,曾是三国时期“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关羽父子和名臣诸葛亮留下足迹和功绩的地方。马跑井

在贞丰至桂阳公路左侧的遮香镇,有一口远近闻名的“刨马井”。井旁有一棵古树,依井而生,枝叶繁茂,树冠呈伞状,可覆盖井口周围20多平方米的面积。泉水从山岩缝中涌出,一年四季清澈凉爽,源源不断,不随季节变化。相传“挖马井”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索率领大军在此作战。当人们筋疲力尽时,口渴的马用蹄子刨着泥土,无意中挖出了一口甘甜的山泉。蜀兵喝足了水,神清气爽,打了胜仗,喝水思源,就把这口井命名为“马刨井”。“刨马井”离高速公路只有几步之遥,所有的行人和马匹经过这里,都下车喝一杯。近年来,净水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些经营者早就觊觎刨马井的水质,有意投资,但当地民众以保护古迹为由一再婉拒。这是题外话。悬棺

北盘江大峡谷中段,有一条著名的“中国砂仁之乡”大田河。自西向东的大田河,既是贞丰、册亨两县的天然分界线,也是贞丰、册亨、安龙三县的界河。大田河是北盘江的一条支流。在它的源头,贞丰、安龙、册亨三县交界处的连环乡屯上村,有一个天然洞穴叫四方洞,也叫狮子口洞。洞内有一口著名的“悬棺”。从远处看,方洞顾名思义,洞的形状是方形的,整齐如刀,宽阔如狮口。洞穴高、宽数十米,壁面陡峭。在一个洞壁中间,有一口显眼的棺材,当地人都很熟悉。至于四方洞悬棺之谜,相传悬棺的主人是册亨坡坪大户刘。至于悬棺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七年,也就是181年前。据说刘家老财主死后,孝家请道士先生择地,花了不少银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离破坪几十公里的方洞。当地群众说,高速公路通车前,从四方洞到碰碰会要走三个多小时。根据风水先生的说法,狮子口中的这个洞穴是一个真正的宝藏。如果把死者的骨头“喂”进狮子的嘴里,后代就会得到提升,发大财。四方洞附近的人对刘氏悬棺葬的“大坟”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于是他编了一首民谣来调侃它:“刘家要当官,除非巧答河水;刘家要穿袍子,除非建功德桥。”“巧答”是布依语“河源”的音译。大乔河是大田河上游方孔段的当地名称。果然,方洞里的小溪之上有一座看起来充满沧桑的石桥。大概是柳家对四方洞百姓的补偿,或者说是一种赎罪吧。当然,刘氏家族的后代是否发达,还没有详细研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