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帮助别人的一个例子。

1,帮助老人

有一次,雷锋从安东(今丹东)回来,要在沈阳换车。当他背着背包穿过地下通道时,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背着一个大包袱,一步一步艰难前行。雷锋上前问:“阿姨,你去哪里?”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从关内来,到抚顺看我儿子!”雷锋一听是同路,马上接过大包,把老人抱在手里说:“来,阿姨,我带你去抚顺。”老人感动得用好孩子来夸他。

上了马车,他给大妈找了个座位,自己站着,拿出刚买的面包,放了一个在她手里。阿姨推了出来说:“孩子,我不饿,你吃吧!”“别客气,阿姨,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名字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觉,他觉得就像妈妈叫他的小名一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他聊天。

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这是她第一次来这里,她仍然不知道她住在哪里。她拿出一封信,雷锋接过来。他不知道上面的地址。老太太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虽然雷锋不知道地址,但他知道老人急于找到儿子,就说:“阿姨您放心,我会帮您找到他的。”雷锋信守诺言。到了抚顺,他扛起老人的担子,帮老太太找了两个多小时的地图,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母子俩一见面,老太太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个解放军,不然我们也找不到你!”母子俩一再感谢雷锋。雷锋说:“你感谢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2.伟大的战士

1956年秋,因县委通讯员陈厚明参军,急需一个年轻人接替陈的工作,我与县委组织部部长黄同志和区委书记祖竹林同志商量,请他们帮忙找一下。

当时他们告诉我,安庆乡政府有个秋季人口普查统计员。他高中毕业,是个孤儿,叫雷正兴。他诚实、勤奋、积极。我对介绍很满意,同意了。

一天下午,我正在县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有人急匆匆地敲门。“张书记!张书记!”我打开门一看,“哇!是彭市长。请里面坐。”乡长彭笑着对我说:“张书记,我把送给你了。”

我没有注意到他后面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他个子不高,穿着蓝色的裤子,打着几个补丁,但他洗得很干净,手里提着一个行李。那少年见到我显得有些紧张,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张书记”,看上去像个很少出门的农家姑娘。

3.团结和友谊

雷锋经常把自己的书拿出来给大家学习,被称为“小雷锋图书馆”。他帮助战友学习知识,同学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教他认字,手把手学算术。

周晓的父亲,一个同学,病重。雷锋知道后,以周晓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寄去了10元。战友韩笑晚上出车时,把棉裤烧了几个洞。当雷锋值勤回来发现它时,他脱下帽子,为韩笑一条一条地补好裤子,轻轻地给他盖上。了解这一情况的乔安山说:“雷锋为了给你补裤子,半宿没睡!”?

4.特殊的星期天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厉害。他去了团卫生连,开了一些药。

开完药回来,看到一个工地热火朝天。本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楼的。开水棚旁边有几辆空车,雷锋推了一辆上去就走了,加入了运砖的行列。播音员得知情况后,就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单位。

他说:“我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和所有人一样,只要我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也算是一种贡献。”我继续工作,没有留下我的名字。播音员播报了一个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事实。工人们被鼓励更加努力地工作,与雷锋竞争。

因此,今天下午我提前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上车拿走了军装,没有留下姓名。事实上,管理员爷爷在雷锋的军装上看到了他为王大力寄出的一封信,爷爷认为雷锋就是王大力,从而引起了一场误会。

5.可敬的“傻瓜”

1960年8月,驻地抚顺被淹,交通接驳抗洪抢险秩序。雷锋忍着刚刚参加灭火的手被烧伤的疼痛,和战友们一起在上思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七天七夜,折断了手指甲,被授予二等功一次。

王华区召开大规模生产动员大会,声势浩大。雷锋上街做生意就是为了看这一幕。他从存折里取出在工厂和部队攒下的200元钱,跑到王华区党委办公室捐出去,为祖国建设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无法拒绝他的好意,只好收了一半,另外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时捐给了人民。在中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