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情报(一)

心理学导论(讲义)邓明昱编辑。

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为了更好地把握智力的概念,在1921和1986中,心理学家召开了两次著名的研讨会,讨论智力的属性。两个研讨会的主题是一样的:你认为智能是什么?第一期研讨班的成员主要是教育心理学家和心理测验专家,第二期研讨班的成员是研究心理学各个分支(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验等)智力的权威学者。)等相关学科(如行为遗传学、人工智能)。表6.1总结了两次研讨会的结果。

1986 1921年智力属性

50% 59%高级认知过程(如推理、解决问题和策略等。)

29% 0%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化价值25% 7%执行控制过程执行控制过程执行控制过程。

21% 21%低级认知过程(如感觉、注意等。)

21% 21%有效应对了新形势。

21% 7%知识

17% 29%学习能力

17% 14%一般能力(解决各领域问题)

17% 14%不好定义,是一个不好定义的结构。

17% 7%元认知过程(加工信息的监控)

17% 7%特殊能力(如空间能力、言语能力、听觉能力等。)

13% 29%适应环境需求的能力

13% 14%心理处理速度

8% 29%生理机制

从表6.1可以看出,心理学家从多个方面对智力进行了定义。比如智力就是抽象思维能力(L.M.Terman,1921);智力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能力(S.S.Colvin,1921);智力是从真理和事实的观点出发,通过正确反应而获得的能力(E.L .桑代克,1921);智力是在各种复杂刺激的影响下产生统一结果的生物机制(J.Peterson,I 921);智力是获取知识的能力(H.H.Woodrow,1921)等等。事实上,这些定义并不相互排斥或不相容。比如把智力看作学习能力,既包括高级认知过程,也包括低级认知过程,还有知识。无论什么时代,人们对智力的一些基本属性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智力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50%和59%),是一种学习能力(17%和29%),是一种适应新情况或新环境的能力(21%和21%),这两种能力在两次讨论中都频繁出现。

在心理学中,能力一词经常与智力相混淆。能力的含义其实很笼统,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表现在身体或者动作的能力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也就是沟通的能力上,表现在处理事情上等等。一般来说,能力是指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体心理特征,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而智力只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中。

能力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能做什么,二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做什么。

个人的“能做什么”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人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人的“可能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发展起来的潜在能力。

人的能力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用能力也叫通用能力。指大部分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它适用的活动范围广,满足了各种活动的要求,保证了人们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一般能力与认知活动密切相关。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都是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通常被称为智力。特殊能力,也称专门能力,是指从事某项特殊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起作用,是完成相关活动不可或缺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两个是主导的。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相关。一般能力是各种专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专项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各种活动中,专项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共同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接收、处理、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意识、记忆、注意力、思维和想象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操纵、制造和移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算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密切相关。认知能力中要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要有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都算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模仿他人言行并引起类似行为活动的能力。比如学画画,学汉字,孩子都是模仿父母的文字和表情。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一。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想法、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完成一项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智力测验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科学方法。中国自古就有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测验工具,但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人是法国心理学家a .比奈(A.Binet),比奈智力测验由一系列不同难度的问题组成。根据这个难度系列的题数,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年龄,称为心理年龄。为了表示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提出了智商的概念,简称智商。比如一个10岁的孩子通过了10岁组的所有项目,那么他的心理年龄就是10;如果他仍然通过11年龄段的一些项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将大于10岁,可能是10岁零4个月,也可能是10岁零6个月。

智商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的比值。如果相等,则比值为1。智力年龄大于全龄年龄,其值大于1;心理年龄小于满周岁,其值小于1。为了避免小数字,将商乘以100就是智商。计算公式为:

这个智商可以叫做比智商,因为它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充足年龄得到的。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青少年(0-18岁)。它的缺点是,人到了一定年龄,智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甚至到了老年还会下降。用心理年龄来计算是不实际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根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商计算方法,称为偏差智商。并在原测验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儿童、成人和儿童三个智力测验。偏差智商(Deviation IQ)是确定一个个体在一个条件相同的群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本质上是将个体的表现与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表现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相对分数。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设人的智商分布是一个平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偏差IQ的计算公式为:

在上面的公式中,MX代表小组的平均成绩,X代表单项测试的实际成绩,S代表小组成绩的标准差,Z代表这个人在小组中的位置,也就是他的标准成绩。

因为人与人之间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上。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是有极大差异的。研究表明,整个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水平。人类智力的分布基本上是正态分布的形式(见表6.2)。在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中,有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优秀的人和智力低下的人只占人群的一小部分。

表6.2人口智商分布

智商名称百分比

140 (11.30)以上非常优越

110 ~ 119高平均值18.10

90~109平均46.30

80~89低平均值14.50

70~79边界线5.60

70岁以下智障2.9

其次,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也就是作文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因为智力不是单一的心理特质,它可以分为许多基本成分,单一的智商分数不足以显示智力的特征。比如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却缺乏音乐天赋;有些人擅长音乐,却不擅长数字计算。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有很多层次,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差异。近年来,随着智力理论的发展和多元智能的提出,智商的使用受到了质疑。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式:一是稳定发展,这是大多数人的发展模式;有的人表现早熟,很小就崭露头角,但成年后智力一般;也有一部分人,前期发展缓慢,但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得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

智力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大量研究表明,男女总智商没有显著差异。虽然有研究指出男女智商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相对较小(Lynn,1994)。男女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上,如空间能力、数学能力、言语能力等。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展示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是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和初中都比男生强,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就被男生占据了,男生也一直保持这种优势直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有很大优势。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被诊断为“阅读障碍”。

除了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差异外,不同职业和种族之间也存在智力差异。一般认为,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的平均分上。大量针对不同职业群体的研究表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智商更高,比如技术人员、会计等。这些群体之间的智力测试平均分差异很普遍。过去,关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一直存在争论,但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对其原因进行仔细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智力测验本身的公平性也不容忽视。

在同一个群体内,人们在智力测试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群体平均智商分数的差异应该更多地归因于不同的环境。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也是造成不同群体智力测验成绩差异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智力测验都是基于一个群体(如美国白人)的生活经历,测验中使用的语言符合该群体的文化习惯,评价标准也取决于该群体。由于忽视了这一点,测试结果解释中的不公平性曾在20世纪70年代批评过心理测试。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几乎与年龄的增长同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放缓。一般在18岁到25岁之间,智力发展达到顶峰。成年后,智力表现出较长时间的稳定维持,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期(65岁以后),智力发展呈现快速下降,进入衰退期(见图6.1)。

智力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智力各成分的发展轨迹不同,达到顶峰的年龄和消长过程也不同(见图6.2)。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布朗指出:“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是他的遗传特征、他的测前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的测时情境的函数”(布朗,1976)(布朗,1976)。双胞胎纵向随访研究的结果是可变的。双胞胎纵向随访研究的结果是可变的。双胞胎纵向随访研究结果(2 ~ 15岁儿童智力测验成绩的相关性)(见表6.3)。

表6.3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性

从表6.3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儿童智力测验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是有规律的,商相关系数随着年龄区间的增大而明显下降。比如2岁和3岁的智商相关性是0.74,2岁和7岁的时候降低到0.54,2岁和15岁的时候只有0.47。也就是说。两次测试间隔时间越长,智商之间的预测力越低。考试分数在短期内很容易预测。一个8岁或9岁的人可以更好地预测自己15岁时的智商(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8和0.80)。大量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婴儿智力前测偏低,是因为婴儿的某些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智力没有分化。婴幼儿的测量主要侧重于对运动能力的感知,大一点的孩子的测量侧重于言语能力和计算,大一点的孩子的测量侧重于言语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也是相关性低的一个原因。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整个开放的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结构对深刻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设计智力测量工具、科学制定智力训练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的智力做出了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研究智力的传统方法是测量或心理测量学。指准备适当的测试。测量智力行为,然后根据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进行推论。

C.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首次讨论了智力问题。他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能力测试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Spearman指出,各种心理任务中的一般相关性是由一个非常一般的心理能力因素或G因素决定的。在所有的心理任务中,有两个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或S因素)。g因素是人类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具体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试结果上的正相关,是因为它们包含了同一个G因子。而且它们也不完全一样,因为每个测试都包含不同的S因素。Spearman认为,G因素是智力,它不能由任何单一测试项目直接测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试项目的平均分数来近似估计(见图6.3)。

20世纪中叶以后,雷蒙德·卡特尔(1963)提出了流体智能和晶体智能理论。他认为,一般智能或G因子可以进一步分为流体智能和晶体智能。流体智力是指学习和行为的一般能力,通过速度、精力和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的测试来衡量,如逻辑推理测试、记忆广度测试、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处理速度测试。水晶智能是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词汇、社交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测试来衡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受人类生物因素的影响;水晶智能衡量的是知识和经验,也就是人所学。它的主要功能是处理熟悉的、处理过的问题。水晶智能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历决定的,一部分是流体智能早期发展的结果。

到了80年代,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流体智力和其他生物能力一样,随着生理生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成年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是水晶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会下降,以后会增加。因为流体智能影响水晶智能,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无论人类的能力有多少种,要处理的任务的性质如何,在所有的考试成绩或成绩背后,都有一种类似于G因子的普遍心理能力。在大多数智力测试中,有两种题型侧重于测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见图6.4)。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1938)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56次能力测试。他发现一些能力测试与其他测试高度相关。他们可以分为七个不同的测试组:单词流畅性,单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瑟斯顿认为斯皮尔曼的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结果,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因此,他提出智力由上述七种基本心理能力组成,每种基本能力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是一个多因素理论。根据这一思路,瑟斯顿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七种基本能力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还可以抽象出一个更高的心理因素,即G因素(见图6.5)。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样的,由七个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组成。每一种智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能行为。

这七种智能是(见图6.6):

美国心理学家J . p . GUI 1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分为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组成部分可以组合成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听到和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和颜色)、符号(字母、数字等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指由上述对象引起的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理解、识别)、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想法)、收敛思维(寻找最佳、最恰当、最常见的答案)和评价(作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获得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unit)计算,可以分类(归类),也可以表示为关系、变换、系统和应用。因为三维的存在,人类的智力理论上可以分为5×5×6=150(见图6.7)。

吉尔福德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了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物,对智力测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971年,吉尔福德宣布三维智能模型中的近100项能力已经通过测试得到证明。这一成果无疑是对智力测验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鼓舞。

20世纪下半叶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智力研究方法,即信息加工方法。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不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为了解决一项智力任务,必须经历哪些心理操作;考试成绩哪些方面取决于过去的学习,哪些方面取决于注意力、短时记忆或信息处理速度等。换句话说,因为智力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检查信息处理的差异来研究智力。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试图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三元论。他认为,一个完整的智力理论必须解释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见图8)。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个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取成分。

元成分是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负责行为规划、策略和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决问题的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做出判断和反应的过程,负责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取组件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元成分在认知智力活动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表明,推理能力强的人比推理能力差的人完成得更快更准确,但他们在解决问题之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

智能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组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指根据经验调整所用组件以获益的能力,或者称之为经验智能。经验智能既包括有效处理从未见过的新奇事物,也包括自动处理熟悉的事物。当任务非常熟悉时,良好的性能取决于操作组件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驶和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当任务不熟悉时,好成绩取决于元成分对推理和解题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方面的智能也叫情境智能。为了实现目标,任何具有一定智能的人都可以使用操作组件、知识获取组件和元组件。但是,智力行为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智力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解决物理问题所用的知识和组件,和他试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矛盾所用的知识和组件,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学历不高,可能很难清晰表达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但却擅长解决日常问题,比如人事纠纷、讨价还价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智能也叫实用智能。

通行证模式

加拿大心理学家J.P.Das基于Ruglia的神经生理学成果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他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测验被称为认知评估系统(CAS)。PASS的意思是“计划、关注、同时处理、同时处理”。它包括三层认知系统和四个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也叫注意-唤醒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加工和相继加工系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水平;规划系统处于最高级别。三个系统的协调与配合,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认为,注意力、信息编码和计划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这样注意力才能集中,计划才能产生。编码和规划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现实生活中任务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编码,而个体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也是规划的功能,所以同时处理和后续处理也受规划的影响(见图9)。